二、國內外研究動態(3 / 3)

③婦女在革命和生產中具有偉大作用。毛澤東說:為了建設偉大的社會主義社會,發動廣大的婦女群眾參加生產勞動,具有極大的意義。“中國的婦女是一種偉大的人力資源。必須發掘這種資源,為了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鬥。”

④要通過婦女的政治參與提高婦女的政治地位。毛澤東在分析婦女發展狀況時,特別關注婦女的政治參與問題。毛澤東提出“將來女同誌的比例至少要和男同誌一樣,各占50%。如果女同誌的比例超過了男同誌,也沒有壞處。”

提高婦女素質的關鍵是加強對婦女的教育。毛澤東十分重視婦女的教育,早年在長沙辦學和創辦自修大學時,特別注意吸收婦女學生,並培養其中的骨幹。創建革命根據地後,毛澤東領導了根據地的婦女掃盲運動,通過夜校、半日學校、冬學等形式幫助婦女學識字、學文化。新中國建立後,毛澤東仍然十分關心婦女素質的提高,他要求通過各種形式各種渠道,努力提高婦女政治、文化、業務素質,以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

鄧小平等第二代黨的領導集體,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的婦女觀。鄧小平曾指出:婦女群眾占人民群眾的半數,是保證黨的事業勝利的不可缺少的偉大力量。黨的事業需要婦女群眾,婦女解放也隻有在革命和建設的勝利過程中逐步實現。以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結合中國婦女實際,運用馬克思主義婦女觀對婦女問題做出了正確決策,在北京召開的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上,時任國家主席的江澤民代表中國政府向全世界莊嚴承諾:“把男女平等作為促進中國社會發展的一項基本國策”。胡錦濤主席說:占我國人口半數的婦女群眾是推動社會曆史發展的一支偉大力量。在2008年參加婦女十大的座談講話中,胡錦濤強調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婦女觀,充分認識廣大婦女的重要作用和做好新形勢下婦女工作的重大意義,堅決貫徹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尊重廣大婦女首創精神,積極為婦女貢獻才智、成就事業搭建舞台,為保障婦女合法權益、促進婦女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創造條件。中共三代領導核心關於婦女發展問題的論述,是我們培養新型女農民的重要指導思想。

2.學術界對新型農民問題的研究

近年來,培育新型農民問題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重視。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主要圍繞新型農民的內涵、培育新型農民的必要性、農民素質的現狀、影響及培育新型農民的措施與對策展開了研究和探討,提出了有見地的觀點思想。

(1)關於新型農民的內涵。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學者們圍繞其內涵與特征進行了分析探討。黃漢斌對新型農民作了定位,認為,新型農民是一種職業而不是一種身份;主要從事農業及其相關產業,並進入市場追求效益;具備從事專業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的技能、知識和智慧;具有較高的組織化程度,能與其他社會群體、政府平等對話,維護自身利益,又能自律。巫繼學提出,從經濟學角度看,新型農民就是“農商”。

(2)關於培育新型農民的必要性。學者們主要圍繞新農村建設、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統籌城鄉發展及增加農民收入進行了探討。熊新山研究農業產業化發展時指出:農業產業化需要一大批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勞動者,應當提高農業教育和農業科技在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中的基礎地位。曾業鬆認為,培養新型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環節,教育培訓是提高農民素質的主要途徑。李水山提出,培養新型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性工程,新農村的根本問題是農民問題。危安朝也提出新型農民的成長推動新農村建設。徐新林認為:農村的主體是農民,農業的主人也是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是要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引導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自己美好的家園。隻有培養造就規模宏大、素質優良的新型農民,把農村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人才資源優勢,充分發揮廣大農民的主體性和創造潛力,形成持續推動新農村建設的力量源泉,才能將新農村建設紮實穩步地向前推進。

(3)關於農民素質的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張紅宇指出,從總體上看,我國農業勞動者數量大,科技文化素質偏低,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不高,從事非農產業的技能非常缺乏,競爭力越來越弱,就業空間越來越小,必須加強農村勞動力素質教育。何平周從如何實現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的角度對農民文化素質較低的狀況進行了初步分析,指出農村人力資源現狀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李海宏、車明誠則比較全麵地概括了農民素質較低的現狀:身體素質較差、文化素質較低、思想比較保守、心理素質脆弱。農民身體素質較差從總體上製約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民文化素質較低限製了“生產發展”目標的實現;農民思想保守直接阻礙了“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目標的實現;農民心理素質脆弱及其自卑心理嚴重製約了新農村建設的大步前行。劉長飛認為,目前我國農民素質偏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農民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質差;勞動技能低,科技人員數量少;農民的民主法製意識淡薄;農民的思想素質有待提高。農村教育事業的落後是農民素質較低的症結所在。

(4)關於培育新型農民的措施與對策研究。胡鞍鋼認為,應加大投資於廣大農民的人力資本,提高他們的生存發展能力。各級政府用於農民教育等公共服務支出的比例應不低於農村人口比例的10—15個百分點。國家應將其公共服務投資重點轉向占總人口多數的農民,教育是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的重要途徑。柯炳生、陳華寧認為,全麵提高農民素質、培養新型農民的關鍵措施在於:加強農村義務教育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繼續做好農民培訓項目,鞏固完善基層農技推廣體係,創新工作機製,提高培訓績效,加大農民培訓的投入力度,出台和完善農民培訓的扶持政策。張昭文提出從加強農村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加強農村成人教育以及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等方式培養新型農民。楊銀喬從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開展針對性培訓,建好女農民職業培訓基地,強化政府行為等方麵提出培養新型女農民的對策。巢小麗對新農村建設中的婦女人力資源開發進行了研究,提出通過加快發展農村經濟、培育農村婦女的民主意識、大力發展農村教育及製定相關政策開發農村婦女人力資源。

與新農村建設中如何培養新型農民的研究形成學界熱點相比,對新型女農民的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並相對滯後。並且目前國內眾多的女性問題研究中,人們普遍關注農村婦女的弱勢表現、特征和弱勢形成的原因,研究的成果也多數集中於對農村婦女社會分工和社會角色的不平等性及社會上落後觀念思想對婦女發展的束縛等具體問題的剖析上。這些研究對於人們重視占農村人口大多數的婦女發展生存狀況、喚起政府製定有利於她們發展的政策無疑具有重大意義。但在現階段,無論從農村勞動力的構成來看,還是從農村婦女在農業經濟社會全麵可持續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來看,農村婦女都扮演著不可替代的獨特角色,發揮著毋庸置疑的主力軍作用。顯然,與農村婦女所發揮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相比,學界對她們的關注度與研究遠遠不夠。現有的研究多是散點式研究,係統研究較少。一些研究也僅從單一的學科視角出發,缺乏通過多學科交叉而進行的綜合式研究。特別是現有的研究,更多的是圍繞農村婦女人力資源開發問題展開。真正從新農村建設的視角,把農村婦女培養置於農村經濟社會全麵發展的視野之中,從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全局性、戰略性高度認識農村婦女的發展問題;把新型女農民的培養作為係統的“軟實力”工程,而不僅僅是基礎性工程,突出社會性別意識,或從性別平等的角度,重視作為新農村建設主體力量女農民的培養,著力於占中國農業生產60%以上農村婦女素質的提高,則研究明顯不足與薄弱。對新農村建設與培養新型女農民的相關問題的分析,也多是從婦聯和開展婦女工作的角度來進行。從經濟學的分析也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