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國內外研究動態(2 / 3)

西奧多·舒爾茨從20世紀50年代起,在農業經濟學的研究中就注意到人力資本投資問題,並進一步提出了人力資本的理論體係。舒爾茨認為,人力是社會進步的決定性因素,但人力資本的取得是投資的結果。為了證明對女性教育也是“投資”而不僅僅是“消費”,他得出如下結論:(1)比男青年在受教育水平上有優勢的女青年更樂意離開農場;(2)經濟增長和生活富裕與女性受教育增加有一定關係;(3)婦女受教育增加帶來了婦女時間價值的上升,從而使婦女有酬勞動時間增加,家務勞動時間減少。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西方經濟學界出現了“新經濟增長論”,強調人力資本投資是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盧卡斯強調智力投資是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人力資本的生產比物質資本的生產更重要;擁有大量人力資本的國家會取得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人力資本低是欠發達國家增長速度較慢的原因。羅默爾在對經濟增長的相關論述中,認為知識也是一種生產要素,知識能夠提高投資效益,在經濟活動中必須投入知識。而特殊的知識和專業化的人力資本不僅能形成遞增的收益,而且使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也產生遞增的收益,從而整個經濟規模是遞增的並保持經濟的長期增長。

人力資本的觀念從提出到現在,有過精神資本、智力資本、智能資本等等相關提法,加爾布雷斯則首次提出知識資本。他認為知識資本是一種知識性的活動,是一種動態的資本。斯圖爾特則是知識資本學的大力推動者。他說,知識資本是企業、組織和一個國家最有價值的資產。員工的技能和知識、顧客的忠誠及公司的組織文化、製度和運作中所包含的集體知識都體現著知識資本。由於知識產品和人力資本具有溢出效應,因而具有遞增的邊際生產率,對知識和人力資本的持續投入可以持續提高一國的長期經濟增長率。

西方經濟學人力資本理論對培養新型女農民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但他們的研究主要側重於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關係的探討,而且是從投入與產出的角度來研究人力在效益與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所關注的焦點是收益問題。對勞動者素質尤其是農村婦女素質及其發展問題關注較少。

(二)國內研究動態

1.中國共產黨人的認識

(1)關於農民素質問題。從總體上來說,中國共產黨的三代領導集體都從不同的戰略層麵體現了對農民素質問題的關注。

早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就認為,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基本問題,農民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主要力量,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必須依靠農民,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必須用無產階級的科學世界觀武裝農民,克服農民身上的非無產階級思想。毛澤東非常注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教育農民。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就有名言: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農民的經濟是分散的,根據蘇聯的經驗,需要很長的時間和細心的工作,才能做到農業社會化。沒有農業社會化,就沒有全部的鞏固的社會主義。的確,直到今天,“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這一科學命題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改革開放的曆史新時期,鄧小平強調:農民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農村穩定是社會穩定的基礎。中國要實現現代化,必須高度重視並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這個首要問題,並把它作為判斷形勢和製定政策的出發點,作為國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的基礎,作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問題。江澤民同誌在黨的十五大、十六大報告中都強調指出,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並一再強調:“農業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在於提高農民的文化科技素質。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的領導集體,針對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提出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一係列戰略舉措,都體現了對農民問題的高度重視。尤其是在新農村建設中提出培育新型農民,更是中央決策者對農民素質的深刻認識。

(2)關於人的全麵發展的思想。馬克思主義把人的全麵發展看做是取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新社會的主要發展目標和根本要求。中共三代領導集體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就把社會主義社會與人的自由發展問題聯係起來。他說:被束縛的個性如不得解放,就沒有民主主義,也沒有社會主義。毛澤東指出,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裏講得很清楚,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沒有每個人的發展就談不上社會的發展。

鄧小平繼承了毛澤東的思想,強調社會主義的發展“關鍵在人”。他說,今後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後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有了人才優勢,再加上先進的社會製度,我們的目標就有把握達到。造就大量各類人才和提高整個民族勞動者素質的主要途徑,是通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

江澤民指出:“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我們進行的一切工作,既要著眼於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時又要著眼於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從而將實現人的全麵發展提升到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來考慮。江澤民說,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曆史進程中,必須“在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礎上,不斷推進人的全麵發展。”“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實現人們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麵發展”,要讓“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形成全麵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麵發展。”而且,“推進人的全麵發展,同推進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改善人們物質生活,是互為前提和基礎的”。

也就是說,人越全麵發展,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會創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又越能推進人的全麵發展。

以胡錦濤為代表的新的領導集體,立足於我國進入發展型社會的曆史新時期,明確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強調的以人為本的“人”,是指以群體方式存在的人民整體,同時內含著這個群體中的每一位個體,即每一位公民;科學發展觀強調的以人為本是指人在發展中具有根本性的地位和作用。不論是經濟的發展還是社會的發展,都是以人為主體來進行的,人在實現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也實現了自身的發展;科學發展觀強調的以人為本就是要實現人的全麵發展。實現人的全麵發展,即人的勞動能力、社會關係和個體素質的全麵自由發展,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離開人的發展來談發展,這樣的發展根本無法實現。對此,胡錦濤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實現人的全麵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既然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人,發展的動力也是人。因此,要高度重視人力資源特別是農村婦女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3)關於婦女發展的理論。在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曆史進程中,黨的三代領導集體始終關注婦女問題,對中國婦女的發展做出了一係列重要的論述。

①婦女參加生產對革命和建設及婦女自身的解放意義重大。毛澤東說:“隻有婦女積極起來勞動,逐漸做到在經濟上能夠獨立並不依靠別人,才會被公婆丈夫和社會上所敬重,才會更增加家庭的和睦與團結,才會更容易提高和鞏固婦女們在社會上和政治上的地位,也才會使男女平等的各項法律有充分實現的強固基礎。”

②實現男女平等和婦女解放的社會條件是生產力的高度發達和婦女自身素質的不斷提高。毛澤東指出:“沒有掃除文盲,沒有進小學、中學、大學,婦女還不可能徹底解放。”“沒有公共食堂,沒有幸福院、托兒所”,婦女仍然束縛在家務勞動中,其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難以得到根本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