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你想做一個心態快樂的人,但常非己所願。例如你受到挫折,感到焦慮、失望、心神不安時就會這樣。但是,當你處於最佳狀態,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所能並且從生活中獲取了最多的利益的時候,你是否會知道其中的另外一種滋味?假如你預先明白在尋求什麼,也許你將會更容易找到快樂的。
這正是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大約從30年前就著手研究的問題。他並沒有著重於有關幸福本質的理論上的研究,相反,馬斯洛決定研究的是那些他能夠找到的、最幸福的男人和女人們,看看他們的經驗向我們提供了哪些關於快樂的準則。
馬斯洛教授為這樣的人編造了一個名字,這個已經被納入心理學術語的詞就是:“自我實現者”。
怎樣識別一個“自我實現者”呢?他們具備的哪些東西是我們也具備、然而我們卻不會利用的呢?馬斯洛發現,他所有的研究對象都或多或少地具有某些共同的處世態度。
(1)獻身工作
“我從來沒有遇到過哪一個幸福的人不是投身於一項自我以外的工作或事業的,”馬斯洛教授說,“正因為這樣的人在生活中有一個使命,他們才不會是自私自利、患得患失的。對他們來說,幸福是工作和責任的一個副產品。”
有一項你認為必須從事的工作,這是使你感到自己有用並且為社會所需要的最簡單的方法。這就是為什麼哺育嬰兒的母親不像其他人那樣容易生病的原因。一位業餘雕刻家一度因為沒有創造性而苦惱,他去請教一位雕刻大師,大師回答說:“應該每天早晨一吃完早飯就埋頭工作,就好像一位拿不起活兒來就可能被解雇的鉗工一樣。把工作當成是你生活的支柱,你將會發現它確實如此。”
(2)承認自己
“自我實現者”接受自己和自己的天性,他們不會因看不起自己而焦慮不安。麵對不幸和災禍,他們像其他任何人一樣感到痛苦,但是,對於那些無法改變的事他們能夠想得開,並且能照常生活。他們不大像許多人那樣,為了擔心事情可能會怎樣而憔悴。
“自我實現者”摸透了自己的脾氣、欲望和觀點,他們在評論一個傑出的產品之前。用不著先偷看一眼商標;在決定是否喜歡一出新戲或一部電影之前,也用不著參考一下報紙上的評論。他們不必察言觀色,而隻管我行我素,走自己的路。
(3)容忍未知
這些人知道如何在變化無常的情況下生活,而不會感到提心吊膽、顧慮重重。他們接受這一現實,甚至有時還被它所吸引。當他們不知道問題的答案時,他們采取承認的態度。事實上,他們總是傾向於去解開未知之謎,而不是堅持公認的真理。
(4)實事求是
自我實現者又是現實主義者,他們具有一種不尋常的察覺虛假、欺騙和不老實的能力。他們不會通過玫瑰色的眼鏡或墨鏡看待生活。他們看到的是現實所在而不是自己的願望、希求或是擔心。作為馬斯洛教授研究對象的一位企業家寫道:“一個人不能因為水的潮濕或岩石的堅硬而抱怨不休,同樣,當一個競爭者戰勝了你,使你不能簽訂一份承包契約的時候,也沒有什麼好抱怨的。”
同時,由於他們是按人們的本來麵目,而不是根據自己的願望去待人接物的,他們就很少會對別人感到失望。
他們不會對周圍的疾苦和不公正閉眼不看,然而他們也不會相信世界會因為使用一種社會和政治上的萬應靈丹一夜之間就變好了。他們不走極端,既不激進,也不保守,兢兢業業,並努力從我做起來改善社會。
(5)賞心悅目
自我認識者對於生活中存在的司空見慣的美好事物總是帶著一種新鮮的、樸實的感情,一遍又一遍地欣賞,不管這類體驗對其他人來說也許早已變得多麼乏味。早晨起來讀讀報,開始工作,在院子裏踱踱步,拜訪朋友們,擺一束花,觀賞日落——這一切都是無窮無盡的快樂之源。我們偶然碰到的每一件事、每一個人,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都是珍奇獨特的。一天,馬斯洛注意到他的研究對象之一、一位婦產科大夫似乎心情特別愉快。“我剛剛接生了我的第一千名嬰兒,”他說,“他似乎就像我接生的第一個嬰兒那樣令我感到驚歎不已。”
在這些自我實現者身上發現的品質,沒有哪一樣是我們一般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即使是他們“最高的體驗”也不難得到。當我們將所有的懷疑、恐懼和緊張都置之腦後,體會到一種與宇宙融為一體的感覺時,這便是純粹的、積極的快樂時刻。這樣的時刻將會使我們普普通通的日子升華為一種充滿意義的生活。
愛因斯坦這樣寫道:“我們能夠體驗到的最美好的事物就是神秘莫測,這是一種存在於真正的藝術和科學的搖籃中的最基本的情感。”他的話代表了所有“自我實現者”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