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讓《山花》更爛漫(2 / 2)

公正地講,任何一個作家的成功都不是靠某本雜誌培養出來的,我也不能為了抬高何銳先生而忽略作家本人的勞動。好在他也沒有自我吹噓培養了誰誰誰,隻是默默地或發現新人,或為即將出名的作者推波助瀾,所以他把發現大作家當作自己做編輯的格言。這相當於賭博,願望不等於事實。但是,每天要麵對那麼多稿件那麼多作者,如果他不給自己附加一個意義,那工作將極其乏味。所以,發現就成了何銳先生的快樂。每當發現一個新人或者一篇好作品,他都會欣喜並且電告遠方文友,讓大家一同分享。他對自己的判斷充滿自信。作家們投給《山花》的第一篇稿件他基本從寬處理,但是從第二篇開始他就從嚴了,如果他不喜歡,就是名作家也會接到修改建議,甚至是退稿。但是作家們並不生氣,都知道何銳先生是個特別認真的人,有時還固執得可愛。他有他的文學觀,你可以不讚成,但絕對不會討厭。

1996年,他到南寧開會,我見到了他,第一印象就是瘦。十年後,我去貴州都勻開筆會,第二次跟他相遇,瘦還是他的特點,這跟他辦的雜誌成反比。《山花》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已經被文學圈徹底認可,其作品質量一直穩定,雜誌也越來越厚。可是何銳先生就是沒胖起來,那些跟著他幹活的編輯都說:“他太操心了!”接管《山花》十三年,他沒有開過任何小差,言必稱雜誌,行必為雜誌。如果把他前麵當編輯的時間一起加上,那可是整整二十八年,就是愛情也不一定經得起這麼久的考驗,但是他卻做到了對一本雜誌的絕對鍾情,用生死與共來形容他和《山花》的關係都不過分。他用《山花》證明: 即使是在邊遠的外省,哪怕主編說不好普通話,同樣可以辦出文學的核心刊物!這是讓他最自豪的地方,另一個自豪就是他擁有一萬多冊藏書。十幾年來,他為雜誌拉了幾百萬元的讚助,自己卻不拿一分提成,仍然過著那種讓人尊重的清貧的生活。如果要我選一個無私的典型,我肯定投他一票。從他身上,我看到了文學賴以生存和傳承的力量,並堅信一個好編輯對文學的貢獻勝過一百個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