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插上騰飛的翅膀――榆林電網調度自動化工程建設紀實(1 / 3)

一個企業,無論是生產還是經營,采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提高效率,增加效益,是企業自身乃至整個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采訪手記

碩果累累的季節散發著誘人的魅力。

1995年11月15日,榆林電力職工值得驕傲和自豪的日子,榆林電網實現調度自動化。它標誌著榆林電網的技術裝備和管理水平躍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建設者們用無限的艱辛和深情,演奏了一曲高亢、雄渾的創業之歌。

第一樂章 ――運籌帷幄奮進曲

從1986年開始,隨著陝北煤海、氣田、油田、鹽田的發現,榆林地區被列為國家重點建設的能源重化工基地。

開發之潮如火如荼,電力負荷急劇增長。“七五”期間,全區用電量翻了兩番。1994年,全區累計供電量達到7.18億千瓦時,最高負荷14.3萬千瓦。1995年,預測全區最大負荷為26.73萬千瓦,而在正常情況下,全區供電能力為15.31萬千瓦,缺口11.42萬千瓦。榆林電網所麵臨的形勢是:負荷增長快,電力嚴重短缺,後備電源嚴重不足,電力缺口將愈來愈大。

從1992年起,由於作為主供電源的山西電網電力供應緊張,負荷由過去的6萬千瓦限製到了3萬千瓦以下,而榆林電網負荷構成特殊,電網峰穀差大,沒有調峰手段,電網結構薄弱,供電可靠性差。這樣嚴峻的形勢,不僅給全區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群眾生活造成極大影響,而且嚴重地製約著企業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榆林電網就像是一頭負重的老牛,艱難地奮力前行。

如何保證榆林電網的安全、優質、經濟運行,成為擺在榆林電力職工麵前一道嚴峻的課題。

在80年代,榆林供電局就對榆林電網實現調度自動化進行過兩次嚐試,但皆因設備陳舊、技術力量薄弱最終流產。如今,困擾他們的仍是資金短缺、技術人員缺乏等問題。

在曆史與現實、現實與未來之間,在困境與困惑之中,榆林電力職工是清醒而有勇氣的。他們深知,電網調度自動化是現代化電網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保證電網安全、穩定、經濟、優質運行的重要手段,也是電網管理科學化的重要標誌。榆林供電局領導班子形成這樣的共識:我們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隻有拚搏奮進,才能跨越發展。過去我們從困境中走過來了,今後還將伴隨著困難闖下去,沒有別的選擇。要加速榆林電力工業的發展,必須增強自我發展的能力,必須盡快實現榆林電網調度自動化。

困難與希望同在,挑戰與機遇共存。為之,則機遇在;不為,則希望滅,舍此別無出路。

實現榆林電網調度自動化,廣大職工為之興奮,有識之士更為之讚歎。1994年5月,在西北調度自動化工作會議上,西北電管局調度通信局副局長王萬年這樣稱讚到:榆林電網雖然是一個獨立電網,但果斷決策實施調度自動化係統工程,說明這個局的領導是很有戰略眼光和魄力的!

第二樂章 ――工程建設協奏曲

一項浩大的工程,一筆巨大的投資,需要決策者有決斷的膽略和氣魄,更重要的是要有付諸實施的堅忍和勇氣。工程前期準備工作千頭萬緒,問題成堆,但他們心往一處想,汗往一處流,勁往一處使,全力以赴投入工程籌建之中。

1994年5月,榆林電網調度自動化工程被正式立項後,局長鄭思信多次往返省城,千方百計多方籌集資金。分管生產的副局長蘇錦厚全身心地投入,攻克技術難關,製訂可行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