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強勁的高原雄風中創造輝煌――榆林電網20年創業紀實(2 / 3)

文明之花四季飄香。在創建文明單位過程中,他們始終堅持兩個文明一齊抓、兩個任務一起上、兩副重擔一起挑、兩個成果一起要,把精神文明建設貫穿於物質文明建設全過程,使精神文明建設領導有力、引導有力、支持有力,初步形成了一套從思想認識到組織形式、工作方法、管理製度和運行機製都較為完整的體係。先後健全和完善了《廉政製度與職工道德規範》、《民主評議黨員製度》、《黨內民主生活會製度》、《黨內生活製度》、《領導幹部約法八章》、《對外往來招待製度》、《各類會議管理製度》等30餘種規章製度。製訂並實施了精神文明建設五年規劃、實施意見、考核細則、創建活動辦法等,並製訂出文明科室、班站、職工、家庭、住宅區(樓)等考核標準,保證了創建工作的有序進行和健康發展。1997年以來,實施了具有“榆電”特色的精神文明“五大工程”,即形象工程、溫暖工程、樂業工程、同心工程和號手工程。運用《榆林電力報》和廣播電視、宣傳欄等載體傳媒,積極建設獨具特色的榆電企業文化,淨化、美化機關環境,被陝西省愛委會評為“衛生先進單位”。還通過集資建房,先後解決了400餘戶職工的住房問題。每年都要為職工實實在在地做幾件好事、實事。目前,局係統已有70%以上的單位創建為縣級以上文明單位。通過精神文明建設,全局上下形成了積極向上、團結和諧的氛圍。

職工素質不斷提高。1973年全局229名職工中,僅有大中專生19人、工程技術人員13人。經過20多年的發展壯大,全局職工總數已達2600人,其中中專以上文化程度的為949人;具有高級職稱的有26人,中級職稱234人,初級稱職474人,技師37人。采取在職培訓和短期培訓相結合的辦法,共培訓職工2萬餘人次,先後舉辦過三屆職工技術比武活動,職工整體技術素質不斷提高。

建網20年來,榆林供電局各項工作獲得省部級獎勵的13項,地市級獎勵的47項,2人獲省部級個人獎勵,100多人獲得地市級以上先進個人獎勵。1990年、1991年被陝西省委、省政府命名為“省級先進企業”和“省級文明單位”。1992年府穀縣電力局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文明單位”,1993年榆林市電力局被命名為“省級文明單位”,1994年榆林市電力局被電力部評為“‘三為’服務達標單位”,1996年榆林市電力局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文明示範單位”。

榆林電網的突飛猛進,有力地促進了榆林地區經濟振興和人民生活的日益改善。

電力促進了神府煤田的開發。在神府煤田中心的大柳塔鎮,一座集現代化礦區和生活小區於一體的新型煤炭基地正在崛起,年生產煤炭能力達千萬噸。包神鐵路、神朔鐵路先後建成運煤;公路網基本形成;各類煤礦建設如火如荼。因神府煤田開發而首先獲益的神木、府穀兩縣先後摘掉了40多年來吃國家財政補貼的帽子,躋身於全省富裕縣行列。

電力促進了天然氣的開發。我國目前陸上最大的整裝氣田――陝北氣田,已探明儲量達1727.8億立方米,它的主體在靖邊縣。隨著陝北氣田地質勘探的重大突破,榆林地區已被國家列為先導規模開發的試驗區。目前,靖邊至西安、靖邊至北京的輸氣管道已建成投運,靖邊至上海、新疆的輸氣管道正在建設。一批化工企業正在形成。

電力促進了石油的開發。榆林地區西南部還發現了儲量達2500萬噸以上的石油。長期封閉寂寞的三邊高原,由於能源熱的吸引,眼下到處都是南來北往的客、四麵八方的車。昔日冷清的小山村,如今夜夜燈火遍地明,大店小店都紅火。

電力促進了農民脫貧步伐。如今,百萬農民群眾正走上以電促農、以電養副的新路子,正在摘掉多年來壓在頭上的窮帽子。1996年,榆林地區國民總產值完成63.8億元,糧食總產量突破12.5億斤,農民人均純收入1041元。科學文化教育等各項事業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電,充分展現出了這塊黃土地的價值,也蘊含著榆電人的奉獻與心血。

中篇:創業艱難百戰多

無論是黃土高原的烈日,還是毛烏素沙漠的狂風,經曆了險惡環境磨煉、漫長歲月砥礪的榆電人,發揚優良傳統,逐步形成獨具特色的企業精神:艱苦奮鬥,求實創新,團結奉獻,文明爭先。

這十六個字凝聚著榆電人所走過的20年風雨之路!這十六個字體現了榆電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正是靠著這種精神,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榆電人”都把它體現在行動上。黃土地的每一道溝溝坎坎,都流淌著他們的汗水,閃爍著他們的智慧,印證著他們的足跡。

1968年,為解決陝北和晉西北八縣革命老區的用電問題,水電部同意在府穀與保德兩縣之間的黃河上建設一座10萬千瓦左右的徑流式試驗性水電站――天橋水電站。

1968年5月,水利電力部領導錢正英視察並確定站址。10月,黃委會完成初步設計。1970年2月10日,組建了天橋水電站工程指揮部。3月18日,正式批準建設。

1970年4月29日,天橋水電站破土動工。秦晉兩省1萬多名幹部、民工,兵分三路展開激戰。開挖主廠房、重力壩基坑必須將主河道由東改道西。在施工機械設備少、距汛前僅有兩三個月的情況下,要完成挖引河、修戧堤6.7萬立方米土石方,任務非常艱巨。榆林民工營采用家鄉引水拉沙的經驗,加快了挖引河的速度。榆林營四連連長張海,妻子病危,兩次催他回家,因截流緊張,一再推遲。待他回到家裏,妻子已病故,丟下年邁的老人和三個小孩。但他稍事料理,立即返回工地,又投入了導截流的戰鬥。6月21日,河東岸石洞中裝進18噸炸藥,但是,定向爆破未能實現一次合龍,神木縣民工王天喜下班後來到爆破石壁下,不顧個人安危,雙手摳著岩縫,爬上十幾米高的峭壁,僅用7箱炸藥就成功炸落3000多方石塊。經過晝夜奮戰,6月25日,第一次導截流成功。

正當主廠房、重力壩基坑開挖澆築混凝土時,1972年7月19日,黃河出現特大洪峰,最大流量10800立方米/秒,超過上下圍堰設計標高。上遊水寨島部分外圍堰被衝垮,浪頭頻頻打入基坑。圍堰一旦被衝垮,整個工程將毀於一旦。指揮部緊急動員幹部、工人投入搶險,經過一晝夜的搏鬥,終於保住了圍堰。1975年10月,主廠房、重力坑建築河西土壩進行第二次截流。時值涼秋,岸邊工地上卻一片繁忙,民工們穿著單衣仍汗水淋漓。經過晝夜奮戰,12月17日,第二次導截流成功。1974年5月進入設備安裝。1976年底,第一台機組發電,其餘三台機組到1977年底也全部發電。至此,總裝機容量為12.8萬千瓦的天橋水電站建成投運。在水電站建設中,榆林、神木、府穀三縣無償投入勞動力850多萬工日,18人獻出生命,106人重傷。

1987年,為增加天橋水電站對榆林地區的供電量,榆林供電局決定修建兩條天橋至府穀的110千伏高壓輸電線路。兩線總長17千米,跨越黃河岸邊的深山峽穀。沿線需架設鐵塔50座,最高的40多米,重12噸。時間緊,施工技術難度可想而知,可他們還是勇敢地承擔起這一重任。

盛夏,60多名職工在黃河岸旁的山溝間拉開了戰場。架設鐵塔,先得在堅硬的石坡上挖坑基。一座鐵塔一個坑,一個坑要容得下四個支撐鐵塔的水泥基礎,每個基礎有一至幾十立方米。烈日如火,他們揮汗如雨地挖呀,挖!水泥基礎一旦開始澆製,就不容停頓,一停,水泥就會凝固。他們披星戴月廢寢忘食地澆製,澆製!每座鐵塔上千的零部件,全得一件一件組裝到位。登塔如登天,他們迎著紅日,頭頂藍天,不畏艱險,一節一節地組裝,組裝!粗重的輸電線宛如巨蟒僵硬地盤繞在直徑兩米的線盤上,一盤有數噸重。要舉起這個龐然大物,跨過黃河,有人說,不用汽艇使不得。然而他們硬是用木船把“巨蟒”拖過了河,節約資金數千元!3個月過去了,金秋季節,被稱為“天府Ⅰ回”、“天府Ⅱ回”的兩條110千伏高壓輸電線路,終於跨越黃河,淩空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