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遠古時期,這裏是一片片荒涼的沙漠,渺無人跡。後來一對名叫餘沙和林海的夫婦來到了這裏,他們決心留下來,用自己的雙手造福於斯。他倆在這裏種下了第一棵樹苗,起名叫做餘林。在他們的精心嗬護下,餘林戰勝了無數次風沙和冰雪的侵襲。再後來,一棵又一棵的樹木長了起來,一個又一個的後來人聚集到這裏,一座又一座的房屋也蓋了起來……這就是今天榆林城的由來。
電力職工,他們正是為榆林造福而辛勤勞作的人!
――題記
引子
黃土高原,山山峁峁溝溝壑壑,宛若波濤連綿的海洋,在沉默中蘊藏著無窮的偉力。
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下麵,蟄伏著一條與雄偉的萬裏長城同向延伸的黑色巨龍:一個令世界震驚的大煤田和大氣田,她的發現讓全體炎黃子孫為之驚喜。這塊廣袤厚重的高原熱土被稱之為――“中國的科威特”。作為21世紀我國最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和原材料供應基地,榆林日益令全國、全世界刮目相看!
也正是在這些蘊藏了億萬年的“寶藏”上麵,一條條輸電線路宛如銀色巨龍與大大小小的電站、電廠構成一首優美的光明暢想曲,給陝北人帶來了希望和幸福!
20年滄桑,一段充滿艱辛的曆程;20年創業,一曲催人奮進的壯歌。
為了托出一個明亮的天地,榆林電力係統的廣大職工在開發大自然能源的同時,又不斷釋放著自身生命的能量。這種釋放,使得他們的事業和人生因而顯得光彩照人,斑斕奪目。
上篇:史頁中的榮耀
一位哲人說:“感情趨向於過去,理智趨向於未來”。時間的流逝證明著過去,也預示著未來。榆電人向前走著,但不會忘記他們的過去,那裏既有他們創業的艱辛,也有他們成功的喜悅。
上下求索為一方光明
1972年,在重重困難中,榆林地區電業局成立。不負重望的創業者們告別親人、遠離家鄉,在陝北這塊溝壑縱橫、沙丘起伏的黃土地上,艱難地拉開了榆林電網建設的序幕。古長城內外留下他們沉重的腳步,毛烏素沙漠的邊緣灑下他們苦澀的汗水。
1973年4月,創業者們首次承擔了清澗東白線路的施工任務。麵對懸崖峭壁、羊腸小道和滾滾洪水,他們硬是人抬肩扛,將200多噸的線路材料送到施工現場,用“空中索道”將1噸多重、10多米長的水泥杆運到河對岸。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施工,終於提前完成了這條20千米長的35千伏線路,譜寫出榆林電網建設第一個光榮篇章。
1974年,榆林電網處於初建階段,榆林城郊的電力供應十分緊張,出現了農業盼電、工業等電、群眾要電的局麵。9月中旬,榆林電廠3號機組擴建破土動工,職工們憑著“沒有設備自己造,缺乏技術幹中學,時間不夠加班幹”的昂揚誌氣,艱苦奮鬥,於1975年10月,新機組啟動試驗成功,開始簡易發電。
經過創業者們的努力,到1977年,全區水、火電裝機容量36591千瓦;建成110千伏和35千伏輸電線路11條共356千米;變電站11座,主變容量46400千伏安;10千伏配電線路942千米,配變容量39305千伏安,榆林電網粗具雛形。
1977年9月13日,這是一個值得紀念和永載榆林電力史冊的光輝日子。一條長182.32千米的110千伏高壓輸電線路,從山西天橋水電站由北至南延伸至榆林。它踏峰越穀,穿雲破霧,氣勢雄偉,在莽莽高原上形成一條壯觀的“大動脈”,至此榆林有了充足的電能,結束了地方性小區域分散供電的局麵,揭開了榆林電力史上新的一頁。此後,陸續又建成了榆綏、魚靖110千伏輸電線路,使這條“大動脈”總長達到423.5千米,形成了榆林電網的基本構架。
“七五”期間,全區南北10個縣實現了聯網,提高了電力生產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1990年,全區供電量達到4.35億千瓦時,五年翻了兩番。
進入“八五”,全區電力負荷以高於15%的速度增長。1995年,全區售電量完成7.148億千瓦時。
“九五”前兩年,榆林電力工業的發展更是突飛猛進。1996年,全區售電量達到8.2億千瓦時,是1977年建網時的16倍。
經過20年的奮鬥,全區先後並網投產水(火)電機組26台,到1997年裝機容量達到了34.7萬千瓦,最大可調容量25萬千瓦;建成110千伏高壓輸電線路19條590千米,110千伏變電站14座,主變19台,主變容量32.5萬千伏安;35千伏線路54條1211千米,變電站41座,主變56台/12.75萬千伏安;10千伏配電線路1.1萬千米,配變9022台/45.5萬千伏安;低壓線路1.7萬千米。被國家列為“八五”能源重點建設項目的延安―榆林330千伏輸變電工程建成投運,它不僅結束了全區孤立電網的曆史,而且對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深遠的意義,同時,也標誌著榆林跨上大機組、大電廠、大電網、高壓輸電新台階。
榆林供電局已經發展成為擁有2億元固定資產,2600多名職工,轄全區12縣、市和省外3縣、旗供電營業區的大型供電企業。
幾番拚搏換天地一新
電力生產的狀況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和工業現代化水平的標誌之一。榆林電網在創業者的努力下,電力工業有了蓬勃的發展,各項工作不斷取得新成果,在渾厚凝重的史頁中,濃情地寫滿榆電人的榮耀。
安全生產喜結碩果。20年來,榆林供電局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安全生產不斷加強。1981年,全局首次實現安全運行100天;1992年和1993年分別實現了兩個150天以上長周期安全運行記錄;1996年,首創326天的長周期安全運行記錄;1997年,又實現安全運行291天。
農電事業蓬勃發展。1977年,全區12個縣中隻有10個縣通電,全區257個鄉(鎮)中僅有53個通電。1981年全區12個縣全部通電,262個鄉(鎮)有179個通電。“八五”以來,榆林電力係統把支持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加快農電建設作為大事來抓,積極實施“電力扶貧共富工程”。全區262個鄉鎮都納入了鄉電管站的管理。經多方籌資,整改低壓線路1000多千米;更換不合格到戶線5000千米,安裝公用計量表近4000塊;校驗分戶表2萬塊;鄉電管站的賬、票、卡和農戶的票據相符率達95%以上。米脂縣20萬人民經過五年艱苦奮鬥,於1993年實現了村村通電的奮鬥目標,成為全區首家村村通電縣。1996年全區實現了鄉鄉通電,5844個行政村有5309個行政村通電,通電率達到90.8%,有66.2萬戶居民用上了電,入戶率達89.2%。農電事業的發展和“三為”服務活動的深入開展,使百萬老區人民終於圓了渴盼已久的“點燈不用油,磨麥不用牛”的夢。電力給幾千年來麵朝黃土背朝天的榆林人民帶來了光明,帶來了希望,帶來了幸福。
科技興電方興未艾。20年來,供電局堅持麵向生產、為生產服務的方針,圍繞電力發展規劃和生產核心技術問題,廣泛開展了技術革新和新技術引進、推廣工作,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0多項。“爆沉立杆法”獲陝西省科技成果獎;高耗能配電變壓器改造技術獲全國水利電力情報係統科技成果推廣三等獎;DW8-35-LRG型電流互感器通過省級鑒定;防竊電電能表和三相電子自動開關獲得國家專利產品證書;35千伏輸電線路綜合防雷技術通過省局鑒定;在全區高耗能企業中積極推廣微機電爐控製器這一節電應用技術。榆林市電力局應用了“人體生物節律”管理方法來提高安全生產水平。1997年,全區12縣、市電力局在電費抄、核、收工作中成功地運用了微機管理,財務管理的微機應用得到廣泛推廣,安全生產的科技含量不斷增加,為實施科技興電戰略創造了條件。
電網調度實現自動化。1995年,供電局積極籌措資金,高效、優質地完成了電網調度自動化工程,為榆林電力係統安全、經濟運行提供了必要的手段。這一工程,在陝西地調自動化通信係統中居領先地位,在成套設備網絡的應用上在榆林地區尚屬首家。
多種經營前景看好。榆林供電局堅持“電為核心,多種產業,三大支柱,協調發展”的方針,積極發展多種經營。1992年,局多種經營總公司成立,公司從行政、行業、製度管理入手,使多經工作逐步走上由安置型到福利型、最終發展為效益型的軌道。1992年以來,先後建成了神木火電廠6000千瓦機組、府穀電力製杆廠和碳化矽廠等十餘個生產廠及電力物資公司、華通公司等經濟實體,聯營和租賃了榆林電力器材廠、矽鐵廠等。為了解決體製方麵的問題,1977年對神木火電廠進行公司化改組,對碳化矽廠等六個企業實施了公開招聘廠長、經理、抵押承包的經營模式,取得較好的效果。多種經營已初步形成電力基建、物資供應、車輛運輸、電氣檢修、後勤服務、製造加工六個係統20多個企業。安置主業分流人員和職工待業子女974人,其中全民職工496人,為主業增效作出了積極貢獻。1996年多種經營總收入達3898萬元。努力克服資金、管理、人才、市場等一係列問題和困難,榆電人正不斷總結經驗,勇敢地麵對明天,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奮勇搏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