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小太陽從山溝溝裏升起――子洲縣村村通電紀實(3 / 3)

承擔施工任務的子洲縣電力局廣大幹部職工,在局領導的帶領下,反複研究,製訂措施,落實責任,派出業務技術精、政治素質高的職工參加“百日會戰”。施工人員精心測量、精心設計、精心施工。資金能省的就省,工程能快就快。在材料供應上本著“保本微利”的原則,對部分通電困難村采取賒銷等辦法,想方設法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這裏,我們擷取幾朵浪花。

一台變壓器。佛光眄村急需一台變壓器,當時,村裏沒有錢,電力局當即派人晝夜兼程到綏德、清澗、子長、延安、銅川等地聯係,終於於臘月二十七日將變壓器安裝到位,為該村送去了光明。

一桶開水。在宋室則村架電時,施工隊員不畏天寒地凍,埋頭苦戰,感動得鄉親們直落淚。村主任為他們送去了一桶開水,隊員們暖和了一下身子,便繼續作業。經過奮戰,終於使該村率先在全鄉通了電。在全縣舉行的村村通電表彰大會上,裴家灣鄉鄉長張白俐感歎地說:“一桶開水能架通電,我想在全縣乃至全省通電史上恐怕也是絕無僅有的。”

一根電杆。1995年12月7日,施工隊在高塔村立杆時,由於撐杆未及時到位,將要立起的電杆突然傾斜,杆下10多名群眾頓時驚慌失措。在這危急時刻,正在指揮施工的郭懷兵一個箭步衝上前去,用自己的肩膀死死扛住電杆,避免了一起傷亡事故的發生。當電杆立起時,同誌們發現他的右肩膀上滲出道道血跡,可他隻是稍事休息,就又投入了緊張的施工中,在場的群眾讚不絕口。

隨著輸電線路一段段延伸,無電村一個個消失,電力職工對老區人民的一片深情,深深地留在了這片黃土地上,更深深地印在了老區人民的心中。

“百日會戰”共投入資金532.4萬元,架設10千伏配電線路96.2千米、低壓線路116.5千米,安裝配電變壓器59台,解決了全縣10個鄉(鎮)58個村的用電問題。

日複一日,太陽東升西落,然而,山裏人脫貧致富的希望之燈卻永遠亮了起來。

“來電了!來電了!”1996年2月7日(農曆臘月二十九日),祖祖輩輩沉寂在漫漫長夜裏的老君殿鎮張家渠村沸騰了!沉浸在通電喜悅中的老百姓今天親眼目睹了電燈亮的情景,怎不激動、新奇!

至此,子洲縣22個鄉鎮的550個行政村實現了村村通電,成為子洲縣永載史冊的豐碑。

一位村主任眼含熱淚說:“我們真是做夢也沒想到在今年能通上電,感謝共產黨,感謝電力人。”“今天比過年還高興。”這是村民們重複最多的話,他們沒有華麗動聽的詞語,但字字句句表達了對黨和政府的一片感激之情。老百姓敲鑼打鼓,扭著秧歌,把一塊寫有“致富不忘共產黨,通電不忘父母官”的大幅鏡框送到了縣委、縣政府。

電,給這塊貧瘠荒涼的土地帶來了現代文明――村裏的電燈亮了、電磨轉了、電視機開了、喇叭響了。

在全縣慶祝村村通電表彰大會上,縣長張保真高興地說:“全縣村村通電目標的實現,不僅告別了全縣煤油點燈照明的曆史,也孕育著科技致富的生機,標誌著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必將推動著社會的全麵進步。”

太陽漸漸落山了,寂靜的大山再次籠罩於沉沉的夜幕中,但是與以往不同的是,昔日一個個黑漆漆的小山村裏,如今卻透出了點點燈光,偶爾有誰家的電視機裏還傳出歡快的笑聲,把沉寂的夜色點綴得分外祥和。

光的魔力,光的展示,光的文明,必將使這塊土地變得更加色彩斑斕。

明天的太陽會更明更亮。

(原載1996年5月8日《榆林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