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洲,秦晉黃土高原上的一葉小舟。大理河穿境而過。
在這塊土地上曾建立過米西區紅色政權和根據地,湧現出李子洲等一批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傑出人物,在中國革命史冊上譜寫出了光輝的一頁。
1942年,毛澤東主席為革命烈士李子洲墓碑題詞:陝北共產黨奠基人。這個以革命烈士英名命名的縣,道出了子洲人的驕傲。
1996年2月7日(農曆臘月二十九日),子洲的曆史又翻開了新的一頁。最後一個無電村合閘送電,沉寂的小山村沸騰了,幾代人的用電夢實現了!從此,油點燈、驢拉磨的曆史結束了!“小太陽”從山溝裏升起來了!
一個村莊如果沒有了電,誰敢說失去的不是一個世界?!
這裏的土地寥廓而深沉。這是一塊有著光榮革命曆史的土地,但卻是陝北最貧瘠的土地之一,長久以來,令人遺憾地沉寂著。
這是一個令人痛苦卻不得不承認的事實:裴家灣鄉宋室則村1990年人口普查時有109人,而到1995年時卻僅剩8人,其中2人為60歲以上的老人,3人是12歲以下的兒童,還有的3口人是村主任一家。其生存環境的惡劣、生活的貧困,可想而知。
沒有電,山區農民點燈靠油,磨麵靠手;沒有電,礦產資源難以開發,農副產品不能深加工;沒有電,貧困的陰影緊緊相隨。截至1993年初,全縣550個行政村還有132個未用上電。這些村莊無一例外都處於偏遠山區、窮山僻壤。老百姓依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這些祖祖輩輩生活在大山溝裏的群眾,他們盼電、想電等白了頭,有的帶著對電的神奇向往離開了人世。裴家灣鄉宋室則村的有些群眾曾對村幹部這樣說:“如果能把村裏的電拉通,我們就上吊自殺!”雖說是一時的激憤之詞,但是,不難看出群眾盼電的焦灼心情。
電,意味著什麼?
沒有電,又意味著什麼?
被電的文明滋潤得有些嬌貴的人們,思維的橫向坐標中,一台空調器沒有了電,失去的是涼爽;一個晚上沒有了電,也就多了幾分寂寞。一個村莊如果沒有了電,誰敢說失去的不是一個世界?!
也許,沉睡土地的蘇醒是緩慢的。而她一旦醒來,跳動的脈搏就必然是強勁而有力的。
人們常說:無糧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而對無電村的鄉親們來說,電就是一切,沒有電就無法擺脫貧困。
1993年初,子洲縣委、縣政府就明確提出了1997年實現全縣村村通電的目標。隨著經濟建設和電力事業的加快發展,到1995年初,全縣還有58個無電村,縣委、縣政府又適時提出,提前兩年實現村村通電目標,並列入當年為群眾必須辦成的幾件實事之一。
但是,由於連年遭災,至1995年9月,還有41個無電村,按這樣的進度,1995年實現村村通電的計劃將要落空。縣委、縣政府按照“抓大事、抓落實”的工作方針,特事特辦,精心部署,提出“集中會戰一百天,實現村村都通電”的戰鬥口號。
從1995年10月10日開始,全縣上下形成了一場向黑暗宣戰、向貧苦宣戰的“百日會戰”高潮。為了打好這一硬仗,縣、鄉、村各級領導首先統一認識,大力宣傳,發動群眾,增強信心。通過學習宣傳,各級領導充分認識到:實現村村通電是農村經濟開發的基礎。隻有基礎紮實,才能使資源優勢更快、更好地轉化為經濟優勢;隻有基礎紮實,才能在新的基點上接受國家對中、西部地區采取政策傾斜的戰略;隻有基礎紮實,才能在新的起點上帶領群眾盡快脫貧致富奔小康。“快馬加鞭通電忙”的會戰高潮很快便在全縣有關鄉鎮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