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2月22日,陝西省農電管理局領導王文學、顏宗智深入黃河灘實地勘察,現場辦公。王文學滿懷深情,當機立斷:省局出資50萬元,立即動工架設高壓線路,若資金不足,缺多少補多少,3月15日前務必通電,保證小麥按時澆上“救命水”。還決定將原計劃明年實施的朝邑變電站擴容工程提前到今春,近期動工實施,以解決該變電站超負荷運行問題,保證排灌工程正常用電。
經過電力職工20多天夜以繼日的苦戰,共架設10千伏線路24千米,安裝配電變壓器9台,總容量1285千伏安,如期完成了排灌工程用電設施安裝任務。這項工程的建成投運,使庫區1.3萬畝良田得以灌溉,4座排水站排水灌溉達13.1萬畝,為庫區三鄉移民奪取糧食豐收打下了基礎,也使他們的生活得到保障。4月17日,趙渡鄉等三門峽庫區的移民代表和大荔縣領導一起,滿懷激動的心情向省農電管理局送上一塊“幫地方解難情滿黃河,為國家分憂功在千秋”的精致大匾,表達庫區移民的感激之情。
過去黃河灘庫區排水不暢,過水麵積就達到3萬畝。電力工程完工後,1998年底便基本排空,50%的土地恢複了耕種。朝邑農場東、北兩側過去積水深達1.5米,排水後種上了小麥、油菜等農作物,長勢喜人。
因為有水有電,使一年一耕不指望有收成的旱地,變成了一年兩耕的旱澇保收田。1998年夏季持續幹旱,得不到灌溉的旱地顆粒無收,好些秋莊稼都丟了子種,而渭河灘的韋林、迪村兩鄉卻是好收成。大豆畝產400斤,畝產值600元;沙地花生畝產700斤,畝產值1350元。
當金燦燦、沉甸甸的稻穀登場進倉時,辛勤勞作的農民抹去額頭上的汗水,深深的皺紋裏露出抑製不住的喜悅。他們深知,這珍珠般的稻粒來之不易啊。他們高興地說:“農業豐收,日子越過越好,全靠電幫忙。”
降價:經濟發展注活力
“電價不能動”,這仿佛是我國電力市場幾十年來所形成的定律。陝西省農電管理局根據電的公益性、壟斷性、商品性等基本屬性及市場需求和社會承受能力,充分發揮電價的經濟杠杆作用,合理地調整電價,在兼顧電力企業效益的前提下,為地方經濟的穩步發展保駕護航,形成了電力和地方經濟互動發展的良性循環。
1997年下半年以來,占榆林市用電總量50%以上的高耗能、化肥企業用電,因產品價格回落、產品滯銷及電價偏高等諸多因素的製約,25戶高耗能企業有19戶停產,其中9戶碳化矽企業全部停產,產品積壓6000餘噸,占用資金1750萬元;9戶矽鐵企業停產5戶,產品積壓2200噸,占用資金1100萬元;3戶電石企業停產1戶,產品雖無積壓,但貨款回收困難;4戶氮肥企業全部停產,產品積壓2.5萬噸,占用資金1000萬元。加之輕工、冶煉、煤炭、製磚等行業用電水平的明顯下降,電力負荷由正常值185兆瓦降至110兆瓦,晚低穀負荷降至70兆瓦。1998年上半年,全市售電量減少7000萬千瓦時,用戶累計拖欠電費達3800萬元,對地方經濟發展、財政收入和社會安定產生了重大的負麵影響,引起省、市領導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