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短暫而光焰奪目的一生(1 / 3)

莫紮特和母親離開薩爾茨堡後,經慕尼黑很快就到了巴黎。由於旅途中的辛勞,加上對這次旅行的厭惡,莫紮特的母親終於病倒了。就在莫紮特的交響曲《巴黎》大獲成功的時候,她卻永遠地離開了莫紮特。這對莫紮特的打擊太大了。

那時,莫紮特已經22歲了。可是,他在以後的3年裏,仍然時時聽命於父親。直到1782年8月4日在維也納和康施坦莎·韋貝爾(1763·1842)小姐結婚,莫紮特才徹底擺脫了父親。

此後,莫紮特的生命曆程隻剩下10年了。時間盡管短暫,盡管他始終未能充分發揮自己的音樂天分,可畢竟為後人留下了無數不朽的音樂傑作。

早在1781年底,莫紮特就創作了他生平的第一部正歌劇,其題目是《克萊塔之王——伊多曼諾》(K·366),這是直至今日還在上演的最早的一部莫紮特歌劇。它顯示出了意大利和法國風格對其的強烈影響——法國派的影響主要來自格魯克的《阿爾賽斯特》,因此也就帶有一些僵硬、古板的味道。但莫紮特的下一部歌劇就將這些影響一掃而光,而且以後也再沒有出現過。這部歌劇第一次顯示出了莫紮特對歌劇藝術的精深造詣和對於戲劇技巧風格上的自信。

這部歌劇於1782年1月初在慕尼黑首場演出,觀眾反映極為熱烈。許多人覺得這部歌劇“新穎而獨特”。此後,莫紮特更堅定了自己首先是一個歌劇作曲家的觀點。

不久,莫紮特又創作了新歌劇《後宮誘逃》(K·384)。腳本自然是用德文寫的。這部受到皇帝欽助的歌劇的意圖就是要確鑿無疑地證明:受人歡迎的意大利滑稽歌劇中的活潑風格完全可以成功地移上德國舞台。因此,《後宮誘逃》被認為是德國第一部喜劇。它的表演方法都是從輕歌劇中通常的德式表演——也就是夾有對白的詠歎調——發展而來的。在這部歌劇裏,莫紮特借鑒了意大利歌劇的風格,也采用了朗誦式的宣敘調,將它們糅合而成德國式的歌劇,又保留了原有的活潑、抒情的特點。

莫紮特得到了在這部新歌劇中自由發揮他的戲劇思想的權利,甚至被允許將劇中的女主角定名為康施坦莎。

這部歌劇在莫紮特結婚前不到一個月的時候正式上演。毫無疑問,這部歌劇獲得了成功。可是,莫紮特的哪一部歌劇能夠不受忌妒之害而安享成功之樂呢?第二次演出以後,莫紮特在信中問父親:“您信不信,昨天的搗亂比頭一晚上搞得還厲害。第一幕從開始到結束都是噓聲不斷。可他們壓不住詠歎調演唱過程中觀眾的高聲喝彩。”

莫紮特的音樂創作在其結婚前後是起了一個轉折。這就為他寫出自己最為不朽的作品奠定了基礎。

1783年10月,莫紮特偕新娘回薩爾茨堡看望父親和姐姐。在林茨鎮,他創作了C大調《林茨》交響曲(K·425),此曲受到當地居民的熱烈歡迎。

在這以後,莫紮特又相繼寫出了一批優美典雅的鋼琴曲,還完成了獻給海頓的6首四重奏。然而這都算不上什麼,真正的偉大作品就要在莫紮特手中誕生了。

1786年5月1日,《費加羅的婚禮》在維也納公演。莫紮特終於迎來了他一生創作的頂峰。

“全劇結束時,我覺得觀眾對莫紮特的歡呼和鼓掌仿佛永遠不會停息似的。幾乎每唱一段,觀眾都要求再來一遍,使得演出時間差不多等於兩部歌劇那麼長了。因此,皇帝下令在第二次演出時不許重演任何一段音樂。莫紮特和他的《費加羅的婚禮》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圓滿成功,這一點場場擠得水泄不通的無數觀眾可以作證……使我終生難忘的是他那瘦小的臉龐在煥發出天才人物那種奇異的光彩時的激動表情;要想描寫它就像要畫出陽光來一樣難以做到。”這就是當時著名的評論家凱利對此劇的描述。

然而,莫紮特卻沒有因創作這部歌劇而改變他的艱辛的境況。此劇隻為他帶來450盾的報酬,演出後就再也沒有收到過一分錢。

這部歌劇在春天確實為“水泄不通的觀眾”演出了幾次,但是,除了海頓、羅倫佑、邁克爾·凱利一兩位默默無聞的樂師和莫紮特自己以外,很少有人想過《費加羅的婚禮》是一部不朽的傑作。幾次演出以後,這部歌劇就被束之高閣了。

當莫紮特逐漸認識到了事情的實質——他寫下心愛的《費加羅的婚禮》隻不過被人當成了時髦貨,並沒有得到永久的承認時,他的觀點就開始完全轉變了。他對於竭力逢迎上層社會產生了深深的厭惡。

1787年初,莫紮特訪問了布拉格,並在當地的最大歌劇院舉行的第一次音樂會,首演了《布拉格交響曲》。這部交響曲受到了聽眾如醉如癡的歡迎。莫紮特接著又演奏了幾部協奏曲。最後,舞台上隻剩下他一個人和一架鋼琴了。他即興彈奏了一首幻想曲,這首樂曲彈了半個小時,聽眾狂熱地歡呼鼓掌,使莫紮特不得不再演奏一首即興曲。曲終之後,全場掌聲雷動,直到他第三次出場才漸漸平息。莫紮特坐了下來,整個劇院裏的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著第一個音符。突然有一個聲音喊道:“《費加羅》選曲!”全場觀眾異口同聲地響應著。莫紮特向觀眾鞠了一躬,開始彈奏《不要再做情郎》(《費加羅的婚禮》中的一段)。他以它作為主題,彈出了幾套難度很高的即興變奏。這次晚會在無可形容的狂熱激情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