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在巴西的聖保羅碰到了幾位好友,知道他們在聖保羅農場養雞,生活頗為愜意。朋友們知道了張大千的近況後,都勸他莫不如搬到巴西去,說那兒華僑多,富有人情味,而且地大物博,地廣人稀,風光旖旎、氣候溫和,是居家的好地方。土地麵積跟中國差不多,人口卻隻有中國的十分之一,在巴西辦居住權很容易,比在阿根廷當“黑戶”強多了。
朋友們十分熱心地為張大千在聖保羅近郊找了一個莊園,麵積很大,裏麵種了幾千株柿子樹,土質肥沃,空氣格外清新,風光明媚,的確是個居家作畫的好地方。接著,他走到高處,極目四望,隻見花木蔥蘢、繽紛絢麗、霧靄朦朧,他突然感覺這個地方與他記憶中的故鄉成都的地形地貌非常相似,真的很像他朝思暮想的川西壩子……
正巧那個地方就叫做摩詰鄉,將“聖保羅”的葡萄牙文譯成漢語,就叫“三巴”。與四川古時候叫的“三巴”即巴、巴東、巴西三郡統稱三巴的發音完全一樣。鄰縣名稱的漢譯音叫“蜀山樂”。張大千驚奇地發現這些竟然與他的故鄉四川的地名不謀而合,真是一種驚人的巧合,難道冥冥中就注定這將成為張大千安家定居的所在?
張大千從一個意大利人手裏將那片莊園買下來了,共占地13公頃,相當於200華畝,這個數字在中國已經非常了不得了,而在巴西,僅僅是個“下中農”而已。他斟酌了一會,將這個莊園取名為“八德園”。他之所以將莊園取名為“八德園”,是從滿園裏的柿子樹得到的啟發,唐代的《酉陽雜俎》書上講柿有七德:長壽、多陰、無鳥巢、無蟲、嘉實、霜葉可玩賞、落葉肥大。張大千還知道柿子的另外一德:即葉子可泡水,吃了可以治胃病。集此八德,故張大千將之取名為“八德園”。
素來對中國傳統文化頗富研究的張大千,雖然身處異邦,也不敢絲毫違背祖訓。他謹記中國古代的“四維八德”,“四維”即禮、義、廉、恥;“八德”即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將新莊園取名“八德園”,也可以借此時時提醒和勉勵自己。因為對唐代大詩人兼畫家王維十分崇敬,而八德園又地處摩詰鄉,所以,張大千又將他的莊園取名為“摩詰山莊”。
1953年秋,正當張大千陶醉在巴西八德園的富足、逍遙自在、近乎隱居的世外桃源生活時,國內傳來的噩耗使他大驚失色,大放悲音:9月26日,正當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的時候,擔任大會執行主席的徐悲鴻,因過度勞累,腦溢血複發,搶救無效而病逝,享年僅58歲。
張大千與徐悲鴻可謂肝膽相照的莫逆之交,但悲鴻就這樣撇下愛妻幼子及他心愛的美術事業淒然離去,不僅是中國美術事業的巨大損失,也使張大千從此失去了一位勝似骨肉的摯友和同仁。張大千哽咽著對夫人徐雯波訴說著失去悲鴻的痛和難舍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