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開辟黃山覓勝道(2 / 2)

春紅姑娘自從結識張大千後,見鼎鼎大名的大畫家絲毫沒有架子,卻很平易近人和對人熱情,她感到非常驚奇和欣慰,尤其令她欽佩的是,張大千像一個魔術大師,畫畫就如變戲法,筆下的人物、山水還有花鳥都畫得十分逼肖和生動。她總是看得又驚又喜,常常看看畫,再看看張大千,兩人言語不通,隻能用手勢或者由張大千用筆畫在紙上示意。常言道,日久生情,池春紅與張大千二人眉目傳情,非常默契,已達“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境地了。張大千在朝鮮半島的日子裏一天都離不開春紅姑娘了,池春紅那稚嫩的心靈也被張大千的身影填滿了,不知不覺地,張大千在異國墜入了愛河。

一天,張大千作了兩首詩和一幅畫送給了池春紅,他在詩中表達了對池春紅的感情,那兩首詩如下:

新來上國語初諳,欲笑佯羞亦太憨。

硯角眉紋微蓄慍,懨他俗客亂清談。

夷蔡蠻荒語未工,又從異國訴孤衷。

最難猜透尋常話,筆底輕描意已通。

張大千在池春紅、江騰陶雄等人的陪同下遊覽了美麗的金剛山。恰好池春紅就是金剛山人,還知道很多金剛山的神話傳說,所以是一個絕佳的導遊。大千遊興頗高,一路笑語風聲。沉浸在異國戀情中的張大千盡情享受著他與春紅姑娘的“新婚”歡悅與快樂,他們形影不離、卿卿我我,幾乎忘了一切。不知不覺,秋去冬來,張大千陶醉在春紅姑娘的柔情中,可謂“樂不思蜀”。

俗話說,沒有不透風的牆,日本一家報紙登出了一條消息,標題叫做“藝士配美人——中國名畫家張大千,在韓國拜倒在美人石榴裙下”。消息輾轉傳到國內,傳到張大千的夫人黃凝素的耳中。黃凝素為之大怒,寫信去質問張大千。張大千收到信後,思量著想要得到夫人諒解,就坦言了此事,並將自己與春紅姑娘的合影寄給了夫人,並賦詩一首,題目叫做《與春紅合影寄內子凝素》,詩寫得頗有意味:

觸諱躊躇怕寄書,異鄉花草合歡圖。

不逢薄怒還應笑,我見猶憐況老奴!

依依惜別癡兒女,寫入圖中未是狂。

欲向天孫問消息,銀河可許小星藏?

池春紅與張大千朝夕相處,觀其繪畫,在書畫知識方麵有不小長進,加上她聰明好學,她畫的蘭草什麼,還頗有風度氣韻,很是秀麗風雅,大千也為之稱讚不已,專門在她繪的蘭花圖上題詩一首:

閑舒皓腕試柔翰,發葉抽芽取次看。

前輩風流誰可比?金陵惟有馬湘蘭!

馬湘蘭即明代畫蘭花著稱的金陵名妓馬守貞,以詩、畫擅名一時。有了張大千的題詩,池春紅的這幅畫,身價自然就不凡了。但無論別人出多高的價買,春紅就是不賣,她決意留下她與張大千的愛情紀念。

兩人雖然情投意合,愛戀至深,但“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張大千的家、他的事業畢竟都在中國。在家中多次來信催促下,張大千經過再三思考,還是準備回國了。他決定暫時不帶春紅回國,考慮到春紅的身份和將來的生活,他將在朝鮮賣畫所得悉數送給春紅,還幫她在漢城開了一家中藥鋪,又將自己多幅作品送給她,以備春紅緊急之需。

1928年秋冬之際,日本某美術館來信邀請他去日本東京鑒定一批中國古代書畫。此時的張大千在日本已頗有名氣,這使他非常高興。他欣然前往,途中經過北京,見到了汪慎生等老友,拜會了陳三立,還結識了王孫溥儒,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由北京去日本途中,他決定改道漢城去看看他魂牽夢繞的春紅。

張大千匆匆告別溥儒後,心急火燎地來到漢城,來到春紅的那個小藥店,卻發現大門緊鎖,屋內並無一人。鄰居告訴張大千,說春紅外出收購藥材去了,而且一去一般要好幾天。張大千行程緊張,不能留下來等,隻好悵然留下便條,並將日本的地址告訴春紅,請鄰居轉交給春紅,便匆匆走了。春紅後來寫信到日本,後悔自己出門而不能見到心上人,張大千感動於春紅的癡情,賦長詩一首,情真意切,纏綿癡情。

張大千欲納春紅為妾之事一直未能得到母親的批準,所以他也不敢把春紅帶回中國,這之後,他爭取每年盡量到朝鮮半島“探親”一次,一直延續到1937年中日戰爭全麵爆發。盧溝橋事變後,張大千與池春紅完全失去了聯係。抗日戰爭勝利後,張大千急急忙忙地從成都飛赴北京,轉道去探望春紅時,卻突然傳來消息,池春紅早在1939年,因誓死抵抗日本兵的強行非禮,在漢城慘遭日本兵的槍殺,死時年僅27歲。張大千聞知此事,心如刀絞,肝腸寸斷,悲痛萬分。他心愛的春娘,就這樣永遠失去了……

§§第四章 留戀青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