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的老祖上,曾經是內江方圓數百裏的顯赫家族。據記載,張家的祖籍不是四川,是廣東省的番禺縣,後來遷到了湖北省的黃州府麻城縣,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張家的四世祖張德富,得中功名,被朝廷欽命,以候補簡放點放到四川內江縣任知縣,遂將家眷悉數遷到內江,由於他性情曠達,又加任期內國泰民安,也沒有多少事情可做,所以終日高朋滿座,不是吟詩品畫便是遊山玩水,日子過得甚是逍遙自在。任期轉瞬即結束,由於張德富為人忠厚,不善鑽營,加上年事已高,也深知內江民風淳厚、物產富饒,是個居家過日子的好地方,就想在美麗富庶的內江定居下來,從此張家就成了內江人。
可是,天不遂人願,張懷忠的滿腔希冀及張家的所有家當,隨著當初那個信誓旦旦允諾張懷忠能發大財的生意人的卷款潛逃而消失殆盡。張懷忠花了三年時間並投入全部家當,在生意場上交了慘重的學費,發財的美夢遂成泡影。想起家裏的妻兒老小,他簡直痛不欲生,打算以死一了百了。
當他跌跌撞撞回家後,曾友貞聽到這不幸的消息後,自然也是悲痛欲絕,可是,為了安慰早已失魂落魄的丈夫,她隻好強顏歡笑。就在張懷忠在自貢的三年多裏,曾友貞憑著自己高超的繡花、繪畫水平,每日做些繡活以養家糊口,日子過得雖然清苦,但也不乏樂趣。她鼓勵張懷忠幹些力氣活以養家。張懷忠起初以為自己是個斯文的讀書人而磨不開麵子,不肯拋頭露麵去幹那些靠體力吃飯的事情,但為了自己和全家的吃飯問題,他毅然脫掉了長衫,換上短褂,操起扁擔,幹上了以出賣體力為生的拋灑汗水活路,從此遍嚐了人間辛酸與疾苦。
張懷忠的妻子曾友貞,生於公元1861年,是內江本地人。其娘家是內江縣的西鄉安仁裏新井溝的一個沒落世家。曾友貞是曾家獨生女兒,生得相貌端正,心善手巧,從小被其父當男娃教養,不但學會一手好花紅,讀書習字、繡花、繪畫,樣樣來得,並且知書達理,有主有謀。由於她嗜書愛畫,又有針線基礎,她的繪畫體現出一種與民間藝人很不一樣的書卷氣,設色雅麗,清新雅致,格調不凡。特別是生活中常見的花卉,畫起來更是得心應手,活靈活現,人稱“張畫花”,以至於內江城內外,說起“張畫花”來,無不交口稱讚。
著名學者兼藏書家、曾任過四任全國教育總長的傅增湘老先生,看見曾友貞畫的工筆設色花鳥畫《耄耋圖》時,不禁大為傾倒,並專門在此圖上加題了一段長跋予以介紹與稱讚:“此戲貓舞蝶圖,內江張夫人曾氏友貞所繪也。夫人為吾友張懷忠之室,清才雅藝,有趙達妹氏的機、針、絲三絕之稱。此雖寫生小幀,而風韻靜逸,正複取法徐、黃。夫近人之物,最為難工。宣和內府所藏,畫貓者,唯取李藹之、王凝、何尊師三家,蓋其難,固在能巧之於外者矣……”
最為難得的是,曾友貞是個很有主謀遠見的女人。她謹記父親對自己的訓導,如果不是曾老太公對自己的嚴加管教,如果不是早年所學技藝在身,可想而知張家此時的窘迫了。她十分注重子女們的教育。哪怕在最困難的時候,她也絲毫不放鬆孩子們的讀書學習。家裏貧窮請不起私塾先生,她就親曆親為,不但教習孩子們習字念書,還教他們繪畫技藝及怎樣做人。因此,她的幾個孩子個個都識文斷字、知書達理、和善可親、體貼孝順、助人為樂、善良正直,而且個個能畫,並能畫得像模像樣,小時候所練就的紮實功底,為孩子們將來的成才和藝術成就,不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且起到了重要的決定作用。
特別是她的二兒子張善子畫得最好,幼年時期即成為母親的得力助手,後來更以畫虎揚名於世,蜚聲中外;她的八兒子張正權,即後來馳名天下的張大千,出名更早,年輕時就畫名遠揚,後來更是享譽全球,名震寰宇。子女中出現兩位世界級繪畫大師,這與曾友貞的嚴格教養是分不開的。
在張大千出生之前,張氏夫婦生了七男一女共八個孩子,由於疾病、貧窮和災禍而夭折了四個,即長子、五子、六子和七子。按照兄弟間的實際順序,張大千排行老八,所以父母長輩都叫他“八兒”或老八,哥哥、姐姐則叫他“八弟”或“小八”。
張家子女眾多,張大千的二哥張善子,生於光緒八年農曆五月二十七日,即公曆1882年7月12日。他單名澤,本名張正蘭,與老大是孿生兄弟,隻是大哥張正滎生下不久即夭折。由於長子夭折,張懷忠根據芝蘭玉樹佳子弟等典故,將善子取名為蘭、澤,並為他取字“善子”,用以紀念其兄的早夭,祈求今後能多帶子嗣來和祝願孩子能成才。張善子自小喜歡繪畫,跟母親學了不少知識。後來長大成人,特別喜歡畫虎,又曾以豢養活虎和善於繪虎聞名於世,自號“虎癡”,人稱“虎公”,對於八弟張大千的幫助、教導和提攜最大,張大千也對這個長兄甚為敬畏。
三哥張正齊,單名信,字麗誠,生於光緒十年農曆二月初六,即公曆1884年3月3日。他為人忠厚、誠實自信、性格開朗、豁達樂觀,辦事穩健。後來涉足商海,獲利甚豐。將生意賺來款項,用來購置田產房屋,修住宅,張家由此脫貧,漸漸富裕。後來,張麗誠又與人合作創辦福星輪船股份有限公司、興昌煙業公司,收入頗豐。這樣才保證了張大千讀書、學藝的資費。張麗誠本質純善,精明過人,生意做得很大,自己卻依然樸素儒雅,對族人親屬卻慷慨大方,被遠近方圓的人稱為“儒商”和“精明厚道的生意人”。
四哥張正學,單名輯,字文修,生於光緒十一年農曆十二月二十一日,即公曆1886年1月25日。他秉性聰明,喜好讀書,深諳文墨,18歲時就考中秀才,曾轟動了內江城。後來科舉廢除,他投筆從戎,又不堪戰場殺戮,遂退伍做教書先生。後見學風日壞,也投身商海,不料也步其父後塵,遭受巨騙,遂心灰意冷,隱身山林,種植林木,飽讀詩書。他從小對習醫有很大興趣,隱遁山林期間更是博覽醫書,學得一手好醫術,後來公開懸壺濟世,以此為終身職業,成為一代名醫。他的學識修養,對八弟張大千有很大影響,對他教導也很多。
大姐張正恒,小名瓊枝,約生於光緒十九年,即公元1893年,是張大千唯一的姐姐。她長得眉清目秀,蘭心蕙質,聰明伶俐,活潑可愛,從小跟母親習畫、繡花、做女紅,也學得一手好技藝,跟母親一樣,她也成了張大千繪畫的啟蒙老師,姐弟倆的感情也十分深厚,可惜香消玉殞,去世太早。
在張大千出生後,家裏除了父母、三個哥哥和一個姐姐外,還有為三哥張麗誠娶下的童養媳羅正明。她比張麗誠小5歲,比張大千大10歲,是內江縣城人,善良淳樸,溫和勤快,非常懂事,是張家的主要勞動力,也是曾友貞的得力助手,深得張家人喜愛。張大千小時候的起居飲食,羅正明更是傾注了滿腔情感,盡心盡力,在母親曾友貞因為營養缺乏,沒有奶水喂養張大千時,羅正明每天背著嗷嗷待哺的小八,往返好幾裏,去城裏的張大媽家吃兩頓奶(張大媽剛生了孩子,孩子吃不完奶水)。羅正明小小身段,不辭辛苦,長大後的小八每每想到此事,無不感慨萬千,真正“長嫂當母”呀。
張家孩子尚小,老三張麗誠在鋪子裏當學徒,老四張文修在內江城內一家私塾謀得職位,收入也很有限。父親張懷忠開始靠賣苦力幹些力氣活補貼家用,現在年紀大了,力不從心,隻好專門幫妻子做采買、送貨品、收工錢,不過這樣一來,曾友貞倒能一心一意畫花、繡花。張家簡直就可以說是一個花鳥作坊,堆滿了畫和繡品。女兒瓊枝,經過多年的調教,也畫得一手好畫,成了母親的得力助手。
不知不覺地,張大千在三嫂羅正明的悉心照顧下,已經長到5歲。這一年,即光緒三十年(1904),張家又添了個孩子,名叫正璽,字君綬,長得清秀俊朗。在君綬之前,曾友貞還生過一個孩子,但不久夭折,所以君綬排行老十,作為張家的小幺兒,頗得一家人的喜愛。家中的家務活兒基本上由羅正明全包了,通過幾年對小八的照顧,她帶小孩已經非常有經驗,這時又開始照顧十弟,小八就回到了母親和瓊枝姐姐身邊。
年幼的張大千經常看見母親和姐姐夜以繼日地繪畫,而且也逐漸明白,畫可以賣錢買糖和粑粑吃。有一次深夜,他見母親和姐姐還在畫畫,遂從床上一骨碌爬起來說:“媽,姐,你們不睡,我也不睡,我也要起來陪你們畫畫。”見母親和姐姐笑話他,他一本正經地說:“我就是要學畫!畫畫能賣錢,我以後就是要畫好多好多的畫,好賣好多好多的錢,給阿媽、給阿爸、給姐姐、給三嫂、給哥哥……我不要你們這麼辛苦。”見張大千如此懂事,母親和姐姐都很感動,決定教他畫畫。
曾友貞在給張大千進行繪畫啟蒙時,很是嚴肅耐心。先是要張大千把小手洗幹淨,端正地坐著,然後教他如何鋪紙、如何磨墨、如何拿筆、如何開筆畫畫等等,又悉心為他做示範,隨時糾正他的種種不正確的姿勢與方法。張大千天資聰慧,一點就通,一些繪畫的基本方法很快就掌握了,這讓曾友貞很是驚喜,為了讓張大千明白是非道理,她語重心長地說:“兒呀,你記住,俗話說得好,縱有家財萬貫,不如薄技在身。這畫畫啊,就可說是一門難得的技藝呢!隻要認真學,是能學會學好的。學好了,也同樣可以光宗耀祖,古往今來的一些大畫家天下揚名。即使你學不到那些大畫家那樣好,退一步說,你靠著這門手藝,起碼也能夠到處找點飯吃,不至於遇到窮困時,就隻能像你爹那樣賣苦力。”
瓊枝姐姐也熱心地教他:“這畫畫嘛,也是蠻有趣的。你看,這本來隻是一張白紙,可是你一畫呀,就有山、有水、有花、有鳥、有魚、有屋、有人了。也就是說,你想要什麼,就畫什麼,你畫了什麼,就有什麼,這該是多有趣!當然,這首先嘛,還得畫得像,畫得好,畫得仔細,畫得規矩才行;否則,不要說別人,就連你自己都看不明白,那哪成!有阿媽和姐姐教你,隻要你用心學、用心練,就一定能畫好的。咱八弟多聰明,準是一學就會,對不,八弟?”
在媽媽和姐姐的悉心教導下,張大千開始學畫了。他對繪畫非常著迷,往往是一拿起畫筆就舍不得放下,整日在那畫個不停,而且還常常比較,不斷改進。幼小的張大千表現出對繪畫的強烈興趣,又很執著專一,領悟力極強,加上母親和姐姐盡心盡力地教導,進步很快,很快就掌握了繪畫的基本要點,他充滿稚氣、童趣的繪畫,也逐漸成形了,不光母親、姐姐頗為讚賞,連三哥、四哥見了,也連稱“要得,要得。”
自此,張大千從母姊習畫,跟四哥讀書習字,搖頭晃腦吟誦《三字經》、《弟子規》、《小兒語》、《朱子家訓》等兒童啟蒙讀物,後來又讀《千家詩》。他尤其對《千家詩》十分感興趣,常常很用功地吟誦、揣摩詩的含義和意境,這對他以後的文學修養有很大的幫助。
張大千在母親、姐姐瓊枝及二哥張善子、四哥張文修等的悉心教導下,繪畫書法進步神速,在他12歲的時候已經能畫出重巒疊嶂的山水、枝繁葉茂的樹木花卉、靈巧敏銳的走獸、生動活躍的鳥雀及工整細麗的人物。麵對眾多的誇讚聲,少不更事的張大千難免出現有驕矜之態,這讓其母曾友貞很不安。母親很嚴肅地要張大千跪下,語重心長地說:“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古往今來,多少有才氣的人,結果吃虧就吃在了這驕傲自滿上頭!一壺水不響,半壺水響叮當,你的那點本事,比起現在的許多人,還差得遠呢。神童如不苦練哪來的神?古人雲,這學問二字,就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你還得好生用功,否則準要摔跟鬥。”
就在張大千12歲的那一年,他突然得了一場大病,上吐下瀉,渾身燙得如火炭,吃了父親張懷忠親自抓的草藥後,竟然燒得滿臉通紅,神誌昏迷而不省人事。母親急得亂轉,父親忙著出去請醫生,好不容易請到了所謂“華佗再世”的胡之能,別名“胡拔毛”,匆匆回家。胡拔毛開了幾劑虎狼之藥,笑眯眯地收了一大筆脈禮和出診費走了。
這可苦了張大千,吃了胡拔毛開的藥後,不多一會兒,臉漲得通紅,煩躁得滿床打滾,還用手拚命捶打腦袋,撕扯自己的頭發,整夜都在狂吼亂叫。吃了第二劑後,張大千由煩躁變成了狂躁,起初還能哭鬧喊叫,後來卻變得嘶啞無力,最後隻能用手指著自己的喉嚨,痛苦地發出“啊、啊”的嘶叫聲,頭發也大綹大綹地掉落。胡拔毛開的藥才吃了兩劑,張大千就變成了光頭和啞巴,如果再吃第三劑,不知會有什麼後果。
關鍵時刻曾友貞摔碎了藥罐子,急得大罵胡拔毛,把兒子治得都快死了。張懷忠心裏恨死了胡拔毛,卻也毫無辦法,隻好再去延醫買藥,可請來的大夫都搖頭,要張家趕緊準備後事。
張大千第二天就會說話了,還喊著要吃飯。張家人的歡喜雀躍自不待言,張文修畢恭畢敬地請來劉醫生,全家人對名醫的感激溢於言表,熱情十分。劉醫生又開了幾劑藥,張大千連續服用後,病情大有好轉,頭發也慢慢長出來了。隻是體力還很虛弱,需要慢慢調理。就這樣,劉醫生將差點見了閻王的張大千從死神手裏硬是給拽回來了。他當然不知道,他所救治的少年,後來竟成了馳騁世界畫壇的繪畫大師。張文修從劉儒醫拯救八弟的事件中受到了很大啟發,他懸壺濟世的念頭就是從此刻開始萌生的。
張大千大病初愈,身體非常虛弱,雖然從未間斷過吃藥,但時常感到有氣無力,虛弱得連走路都很費勁,家人很為他擔憂,覺得長此以往,他怎麼能幹活謀生,怎麼能自立於社會。張家四處托親告友,尋找能為張大千恢複體力的偏方。也是張大千福大命大,他的一位遠房親戚竟然打聽到有一獵戶要出售一隻雌虎腹中的胎盤。恰巧劉醫生也正好在張家,聽此消息不禁大喜過望,連忙勸說張文修趕緊設法得到,對治愈張大千的虛弱大有裨益。
張文修等趕緊湊集一大筆錢,連夜起程去買老虎胎盤,果然買來一隻新鮮的老虎胎盤。劉醫生起初建議張家人將老虎胎盤剁成小塊,用清水文火幹燉,然後將肉與湯都給張大千吃了,每天吃一小碗,待吃完胎盤,對他的體力恢複定會大有好處。
隻是張大千從小到大,一直吃素,沾不得半點肉葷,一吃肉食就惡心嘔吐不止,就連吃點葷油什麼都會反胃嘔吐,幾乎每次都是這樣,“勿令小八吃肉”已經成了張家的一條訓誡。還有一件更為奇怪的事,張大千隻要一看到月亮,就會大哭不止,怎麼勸阻都無濟於事。這兩件事與曾友貞生小八時所做的夢竟然奇怪地吻合了。夢中白胡子老人曾特別叮囑:“這黑猿一畏葷腥,二懼月亮。望切記!”張家人都深信不疑,小八可能就是猴子變的。前不久,姐姐瓊枝悄悄蒸了一碗汽鍋肉,哄著弟弟吃了,結果他又吐又瀉,差點連老病也複發了,氣得母親將瓊枝大罵一頓,並且告誡全家,絕對不能給小八食葷。
而今劉醫生建議張大千吃這腥膻味很大的老虎胎盤,他又怎能吃得下去。後來還是見多識廣的劉醫生有辦法:將年代久遠的瓦片洗淨晾幹,然後把胎盤切成小肉丁,放在老瓦上,用小炭火將之慢慢焙幹,碾碎成粉末,放在煮開的醪糟中煮一會兒,連醪糟帶水一起喝下。於是,張大千每天都會服下一些胎盤粉末,還在服用期間跟二哥練起了拳術。誠如劉醫生所言,張大千服用了老虎胎盤後,精力充沛,臉色也轉為紅潤,就連掉光了的頭發也很快長出來了。
張大千的傷寒好了後,劉醫生建議他再好好調養一段時間。就在那年秋天,他被送到伯父家養息。伯父與堂姐都對他很好,而且在養病期間,沒有功課煩擾,伯父家的大小家務活也從不要他插手,竟然比在家裏還自由愜意,張大千自然過得非常開心暢快。在伯父家,除了讓堂姐陪他四處閑逛,聽鳥鳴、撈魚蝦,他最喜歡的還是畫畫,他的作品幾乎充斥了伯父家所有的空間,甚至牆壁、桌子上都有,在伯父家住了一個多月,他繪畫的名聲卻在四周傳開了。
80枚小錢對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來說,的確算“巨款”了,但怎麼花出去呢,他還頗費了一番心思。堂姐知道表弟不吃肉,但還是不信,有一次做麵條時,將一些臘肉絲放在張大千的碗裏,結果他吃得很香,沒有一點不適反應,這讓堂姐很開心,並且高興地告訴了父母。這下,十多年沒吃過肉的張大千在伯父家裏開了葷。當然,這葷啊,也僅僅限於瘦臘肉而已。後來,張大千揣著那筆錢,每天花上4枚小錢,去燒臘店買臘肉吃,吃得很香。有一天,遠遠聞著的味道比往日更香,原來是老板燒著自用的老鼠肉。張大千把自己剩下的32枚小錢悉數拿出,買了四兩老鼠肉,迫不及待地大啖起來,他從未吃過這麼美味的東西,覺得是普天之下最誘人的美味,就是多年以後想起來,還會情不自禁地讚歎:“哎呀,那肉是真香,真好吃!我現在一想起來,都要流口水。”
張大千的二哥張善子是個熱情澎湃、積極向上的熱血青年,他好打抱不平,生平最見不得不平之事。有一次,他與幾個朋友在大足縣龍水鎮街上看熱鬧,突然聽到喊聲:“洋鬼子調戲婦女!洋鬼子欺負咱們的婦女嘍!”真是氣不打一處來,他們幾個衝上前去,帶頭將正在淩辱村姑的洋教士打得落花流水。張善子振臂一揮,帶領著被激怒的中國人,去教堂抓那幾個作惡多端的洋鬼子。麵對緊鎖的教堂大門,張善子他們找來一根巨大木頭,撞開了教堂大門,可四處尋找,都不見那幾個惡棍流氓的身影。群情激憤的人們找不到惡棍,就拿教堂的東西出氣,狠狠地砸了一氣。突然有人喊,“官兵來了,大家快走,快跑!”人們隻好四處逃散,張善子被迫去了大足縣鄉下的朋友家躲避。
因為張善子是帶頭人,所以官府就差人氣勢洶洶地去抄他的家,幾個凶神惡煞的差人提著明晃晃的鋼刀,踢開了張家茅屋的木門,門外還站著一隊清兵,把張家人嚇壞了。他們頓時將屋裏弄得七零八亂,壇壇罐罐被打破無數,稍微值錢一點的東西都被他們順手牽羊搜刮走,屋門都被官兵給踹爛了。好在張懷忠拿出家裏僅有的積蓄打點了為首的差人,差人還看在張家是教民的分上,做了個順水人情,擺擺手帶著一幫人作鳥獸散。
張善子在幾天後的一個漆黑夜晚裏悄悄回家了,父母真是又驚又喜,知道事情發生的詳細經過後,也沒有過多地責備他,母親曾友貞趕緊盛了一碗紅苕飯,看著兒子狼吞虎咽地吞下,真是又急又心疼。為了張善子的安全,父母親都一致讚成孩子離開家,遠走高飛。張善子依依不舍地、滿臉淌著淚,無可奈何地離開了養育他的父母和熟悉親切的家……
武昌起義後,獨立後的各省代表聚會南京,選舉出了孫中山為臨時政府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正式成立,2月12日,末代皇帝溥儀宣布退位。這一年的春天,在成都成立了四川軍政府。
當時的蜀軍第一師師長兼重慶鎮守使的熊克武是老同盟會員,與張善子是同學,因為張善子在辛亥革命中有功,同時兼有“兵學專長”,就委任他為蜀軍第一師第二旅少將旅長。張善子這個少將旅長除了那張蓋有四川軍政府通紅大印的“少將旅長委任狀”是貨真價實的,其實是個光杆司令,手下沒有一兵一卒,所有的士兵都要靠自己去招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