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同胞情深 母姊啟蒙(3 / 3)

在張大千出生後,家裏除了父母、三個哥哥和一個姐姐外,還有為三哥張麗誠娶下的童養媳羅正明。她比張麗誠小5歲,比張大千大十歲,是內江縣城人,善良淳樸,溫和勤快,非常懂事,是張家的主要勞動力,也是曾友貞的得力助手,深得張家人喜愛。張大千小時候的起居飲食,羅正明更是傾注了滿腔情感,盡心盡力,在母親曾友貞因為營養缺乏,沒有奶水喂養張大千時,羅正明每天背著嗷嗷待哺的小八,往返好幾裏,去城裏的張大媽家吃兩頓奶(張大媽剛生了孩子、孩子吃不完奶水)。羅正明小小身段,不辭辛苦,長大後的小八每每想到此事,無不感概萬千,真正“長嫂當母”呀。

張家孩子尚小,老三張麗誠在鋪子裏當學徒,老四張文修在內江城內一家私塾謀得職位,收入也很有限。父親張懷忠開始靠賣苦力幹些力氣活補貼家用,現在年紀大了,力不從心,隻好專門幫妻子做采買、送貨品、收工錢,不過這樣以來,曾友貞倒能一心一意畫花、繡花。張家簡直就可以說是一個花鳥作坊,堆滿了畫和繡品。女兒瓊枝,經過多年的調教,也畫得一手好畫,成了母親的得力助手。

不知不覺地,張大千在三嫂羅正明的悉心照顧下,已經長到五歲。這一年,即光緒三十年(1904),張家又添了個孩子,名叫正璽,字君綬,長得清秀俊朗。在君綬之前,曾友貞還生過一個孩子,但不久夭折,所以君綬排行老十,作為張家的小麼兒,頗得一家人的喜愛。家中的家務活兒基本上由羅正明全包了,通過幾年對小八的照顧,她帶小孩已經非常有經驗,這時又開始照顧十弟,小八就回到了母親和瓊枝姐姐身邊。

年幼的張大千經常看見母親和姐姐夜以繼日地繪畫而且也逐漸明白,畫可以賣錢買糖和粑粑吃。有一次深夜,他見母親和姐姐還在畫畫,遂從床上一骨碌爬起來說:“媽,姐,你們不睡,我也不睡,我也要起來陪你們畫畫。”見母親和姐姐笑話他,他一本正經地說:“我就是要學畫!畫畫能賣錢,我以後就是要畫好多好多的畫,好賣好多好多的錢,給阿媽、阿爸、給姐姐、給三嫂、給哥哥……我不要你們這麼辛苦。”見張大千如此懂事,母親和姐姐都很感動,決定教他畫畫。

曾友貞在給張大千進行繪畫啟蒙時,很是嚴肅耐心。先是要張大千把小手洗幹淨,端正地坐著,然後教他如何鋪紙、如何磨墨、如何拿筆、如何開筆畫畫等等,又悉心為他做示範,隨時糾正他的種種不正確的姿式與方法。張大千天資聰慧,一點就通,一些繪畫的基本方法很快就掌握了,這讓曾友貞很是驚喜,為了讓張大千明白是非道理,她語重心長地說:“兒呀,你記住,俗話說得好,縱有家財萬貫,不如薄技在身。這畫畫啊,就可說是一門難得的技藝呢!隻要認真學,是能學會學好的。學好了,也同樣可以光宗耀祖,古往今來的一些大畫家天下揚名。即使你學不到那些大畫家那樣好,退一步說,你靠著這門手藝,起碼也能夠到處找點飯吃,不至於遇到窮困時,就隻能像你爹那樣賣苦力。”

瓊枝姐姐也熱心地教他:“這畫畫嘛,也是蠻有趣的。你看,這本來隻是一張白紙,可是你一畫呀,就有山、有水、有花、有鳥、有魚、有屋、有人了。也就是說,你想要什麼,就畫什麼,你畫了什麼,就有什麼,這該是多有趣!當然,這首先嘛,還得畫得像,畫得好,畫得仔細,畫得規矩才行,否則,不要說別人,就連你自己都看不明白,那哪成!有阿媽和姐姐教你,隻要你用心學、用心練,就一定能畫好的。咱八弟多聰明,準是一學就會,對不,八弟?”

在媽媽和姐姐的悉心教導下,張大千開始學畫了。他對繪畫非常著迷,往往是一拿起畫筆就舍不得放下,整日在那畫個不停,而且還常常比較,不斷改進。幼小的張大千表現出對繪畫的強烈興趣,又很執著專一,領悟力極強,加上母親和姐姐盡心盡力地教導,進步很快,並很快就掌握了繪畫的基本要點,他充滿稚氣、童趣的繪畫,也逐漸成形了,不光母親、姐姐頗為讚賞,連三哥、四哥見了,也連稱“要得,要得。”

四哥張文修見八弟畫得不錯,但字卻寫得歪歪斜斜,就教誨他說:“八弟,你畫畫,不光要畫得好,字也要寫得好。這樣字、畫互配,才能相得益彰,就是說,才更寶貴。別人才更加喜歡。怎樣才能寫好字呢?這自然首先需要會識字、會念書,然後再苦練、多練,你的字就可以慢慢寫好了。八弟,你的歲數也不小了,也該讀書了,這樣對你今後的繪畫,才能有更大的幫助。”

自此,張大千從母姊習畫,跟四哥讀書習字,搖頭晃腦吟誦《三字經》、《弟子規》、《小兒語》、《朱子家訓》等兒童啟蒙讀物,後來又讀《千家詩》。他尤其對《千家詩》十分感興趣,常常很用功得吟誦、揣摩詩的含義和意境,這對他以後的文學修養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