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共同負有保衛國家安全、維護社會安定團結的責任。
10.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形式主要有: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政治協商;民主黨派成員或無黨派人士在國家權力機關參政議政;民主黨成員、無黨派人士擔任各級政府及司法機關的領導職務,以及民主黨派在人民政協中發揮作用等。
(二)我國的各民主黨派
由於特殊的曆史原因,我國還有八個民主黨派團結在共產黨的周圍,它們在曆史上替人民做過好事,人民沒有理由不讓它們存在。多黨合作是指與八個民主黨派的合作。我國的各民主黨派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愛國統一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組成單位。
1.中國民主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
於1948年1月在香港成立,它是由三民主義同誌聯合會、民主革命同盟和國民黨促進會等國民黨內的民主派,在民主革命的共同鬥爭中組織起來的民主政黨。其主要成員是繼承孫中山先生愛國主義和不斷進步的革命精神的原國民黨民主派和與原國民黨有曆史聯係的其他愛國民主分子。
2.中國民主同盟(簡稱民盟)
於1941年3月在重慶成立,原名“中國民主政團同盟”,1944年9月改組後稱中國民主同盟。1947年10月被國民黨政府宣布為“非法團體”而被迫宣布解散。1948年1月在香港重新組建。主要成員是文教、科技界的高級知識分子。
3.中國民主建國會(簡稱民建)
於1945年12月在重慶成立,由民族工商界知名人士組成。
4.中國民主促進會(簡稱民進)
於1945年12月在上海成立。它是在抗日戰爭勝利後,於上海民主運動中逐漸形成的,是反對內戰,爭取民主的社會性的政治組織。主要成員是教育界和出版界的知識分子。
5.中國農工民主黨(簡稱農工)
它於1927年12月初創建上海,定名為“中華革命黨”。1930年8月改稱“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1935年11月又改稱為“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1941年3月籌集並參加“中國民主政團同盟”。1947年2月定名為“中國農工民主黨”。主要成員是醫藥衛生界、工程技術界和文化教育界的知識分子。
6.中國致公黨(簡稱致公黨)
是由華僑社團美洲致公黨發起,於1925年10月在美國舊金山成立。它以歸僑、僑眷和與海外有聯係的代表性人士、專家學者組成。
7.九三學社(簡稱九三)
它於1945年5月成立。其前身是在1944年底組織起來的“民主科學社”。1945年9月3日為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曾定名為“九三座談會”。主要成員是文化教育界、科學技術界的高、中級知識分子。
8.台灣民主自治同盟(簡稱台盟)
它是1947年台灣人民舉行“二?二八”武裝起義失敗後,由台灣省籍的各界愛國同胞於當年11月在香港成立的政治團體。其成員是台灣省籍的民主愛國人士。
此外,還有無黨派民主人士。
我國各民主黨派是同中國共產黨一樣受憲法承認和保護的合法政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各民主黨派的社會基礎是民族資產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他們的知識分子。他們不是單純的資產階級政黨而是具有統一戰線和階級聯盟性質的政黨。現階段,我國的民主黨派已經成為各自所聯係的那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政治聯盟,屬於社會主義性質的政黨。
“參考資料”
[3-1]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常務委員的構成情況
據人民網2003年3月2日報道,新當選的委員中,各民主黨派成員666名;少數民族委員262名,占11.71%,55個少數民族都有委員;婦女委員373名,占16.7%,比九屆提高了1.2個百分點;具有大專以上學曆的1909名,具有高級職稱的1367名。
據新華社2003年3月13日報道,新當選的常務委員中,既有黨政領導幹部和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的領導骨幹,又有經濟、國防、科技、教育、文化、體育、衛生、宗教、歸僑等各方麵的代表人物。從常務委員的分布情況看,中央國家機關有95名,民主黨派中央和全國工商聯有21名,地方有152名,軍隊15名,港澳地區16名。各省(區、市)都有代表當選新一屆政協常務委員。在24名全國政協副主席中,中共黨員11名,比九屆時減少4名,民主黨派和全國工商聯、無黨派人士13名,比九屆時減少了3名,非中共人士多於中共人士;少數民族人士5名,比九屆時增加2名;女性2名,比九屆時增加1名。在新一屆常務委員中,中共委員有104名,占34,8%;非中共委員195名,占65.2%;女性35名,占11.7%;少數民族37人,占12.4%。
[3-2]美國的政黨製度
政黨製度是美國政治製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政黨製度屬典型的兩黨製。自19世紀30年代,美國兩黨製初步形成,南北戰爭以後牢固地樹立起來。內戰結束以後,美國的民主黨和共和黨兩大資產階級政黨控製著整個國家機構,操縱全國的政治生活,長期輪流執政。雖然美國曾經出現過從兩大黨分裂出的第三黨和許多其他政黨(即小黨),但是它們或是曇花一現(如第三黨),或雖能長期存在但影響有限。
美國兩大黨的組織,具有其獨特性。民主黨或共和黨組織上是一個極其鬆散的政治聯盟。公民要成為民主黨或共和黨的黨員,無需申請和履行入黨手續,也無需交納黨費。公民隻要在進行選民登記時聲明加入何黨並辦理登記手續,就成為民主黨或共和黨的黨員。
美國政黨組織權力分散,並且各級組織具有很大程度的獨立性。政黨的正式組織結構是:基層選區、縣市委員會、州委員會、全國代表大會和由全國代表大會選出的全國委員會。州和縣市的黨組織都加入全國民主黨或全國共和黨,但除選派參加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以外,它們並不受全國委員會或其主席的指示或控製。州和縣、市黨組織在其日常事務上是自治的獨立的單位,各自為政。上級黨組織無權免除下級黨組織選出的黨的官員和黨委委員的職務。全國性的黨是各州的黨的鬆散聯盟,各州的黨又是地方黨的鬆散聯盟。政黨的組織結構及其職能是由各州的法律規定的,也受政黨規章及慣例的影響。由於各州法律、政黨規章及慣例的差異,各州的黨的組織結構、職能也存在細微差異。政黨組織對其黨員不能進行紀律製裁。
[3-3]法治的源頭是德治
不管法治這張“天網”如何“恢恢”,總有漏網之魚;不管法治調整的範圍多麼廣闊,總有鞭長莫及的地方。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凡是法治不及之處,皆是德治用武之地,法治不可能完全取代德治。而且,近年來我愈來愈深切地感到,法治的源頭是德治。
此話需從華盛頓講起。美國的法治是資本主義國家中的一個典範,探本究源,與當初華盛頓的道德品質及有關係。第一,華盛頓的道德品質促成了美國民主共和政體的確立。當他統率大陸軍與法國遠征軍聯手,一舉取得約克敦大捷,從而奠定美國獨立的基礎的時候,華盛頓一躍而為各州擁戴的偶像,有人乘機進言,敦促華盛頓登上國王寶座。究竟是要王冠,還是要民主共和?是要一己私利,還是要萬姓福祉?此時還沒有什麼法律規定,起作用的是道德素質,是德治。華盛頓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民主共和政體。對此,曾主持起草美國《獨立宣言》的傑斐遜評價說:“一個偉人的節製與美德,終於使渴盼建立的自由免於像其他革命那樣遭致扼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