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憲法的產生與發展(2 / 3)

這就是憲政史上著名的《“五月花”號公約》。《“五月花”號公約》的憲政意義在於國家的治理不是靠領袖的權威,不是靠軍隊的威力,也不是靠國王的恩賜。國家權力的來源是民眾的讓渡,是民眾將自己的一部分權力授予的結果。國家是民眾以契約的形式合意組建的。法律實施的真正力量不是懾於國家的暴力、強製力,而是源於民眾對於國家法律合法性與公正性的認同,出於對法律的敬畏而自願的服從。法律設立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全體社會成員的整體利益,而不是為了有利於統治者個人的統治秩序。

《“五月花”號公約》所蘊涵的憲政價值意義和革命力量數十年後被英國的光榮革命、法國大革命所彰顯。100多年後法國思想家盧梭從其中吸收了精神滋養,著成了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的《社會契約論》,形成了載譽世界的人民主權觀念。300多年後美國將這一份文件編入《美國賴以立國的文件》之中。《“五月花”號公約》也被美國人視為其成文憲法的雛形。

[2-3]偉大的妥協:獨立宮中的祈禱

美國獨立宮是美國憲法誕生的地方。當年55位美國的開國元勳們在這裏完成了憲政史上第一部成文憲法。可以說,當年那55位美國的開國元勳都是些人類曆史上5000年來難得一見的、半人半神式的非凡人物。他們的卓越之處,在於他們雖不是什麼曆史學家、政治博士,但他們卻深刻地明了曆史上一切君主專製獨裁政體的弊端,而更令人驚訝的是,他們也同樣深刻的預見到:日後法國大革命式的“多數人專製”的“民主”的危險。怎樣為美國尋找一條“民主而非君主,法治而非人治”的駕馭自己社會的最理性的道路?這就成了55名代表心目中一個最共同、最堅定的神聖信念。

據說,美國當年的製憲會議還有不少鮮為人知的內幕。為了完成這個神聖的使命,他們向傑佛遜一樣,把自己關在這幢小紅樓裏3個多月,閱讀了大量古往今來的曆史、政治、法律和宗教方麵的書籍,企圖從中尋找出一種理性的力量,既能保持人民個人的自由,又能建立一個有效的政府。他們設想過許多方案,提出過許多理想和夢想,也為了各自的階級利益和地區利益而爆發過許許多多激烈的爭吵。但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們都有一個理智清醒的共識,即決不讓自己的這些分歧,演變成美國13個州人民的分裂和街頭的暴力抗爭!因此,當時的獨立宮內外,據說是崗哨林立,而且,小紅樓二樓的門窗全部緊閉,決不讓半點爭吵的聲音外傳。當代表們在“法律至上”、“主權在民”、“三權分立”、“州權自治”等憲法基本原則問題上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據說,那位聰明的富蘭克林曾破天荒地提出一個高超的創意――不如我們請牧師來,帶領大家祈禱。這建議立即被全體代表們一致接納。

於是,1786年7月4日,在美國建國10周年紀念日那天,有3位牧師被秘密請進了小紅樓。在牧師們的帶領下,55位代表們平心靜氣地齊聲祈禱:“全能的上帝啊,請賜給我們智慧,以讓我們放棄‘唯我正確’的念頭;請賜給我們力量,以便我們能作出讓步和妥協;請賜給我們機會,以讓我們能重新達成一致!”

試問,人類曆史上,你幾時見過如此偉大而光輝的場麵?古往今來,無數或平庸或殘暴或雄才大略的帝王們和政治家們,都隻會把一己的私益強加於全體民眾的頭上。有時候,他們或許會成功一時,但到最後,他們無一不是因身敗名裂、功不補患而遺臭萬年。而像費城獨立宮此時這樣,豪傑如雨,猛士如雲,卻又能彼此尊重、互相妥協,以全體人民的幸福為依歸,終於締造出一部不偏不倚、大公無私的“根本大法”,把政府與公民這對立的雙方和諧地團結在一起,那種傑出的理性和智慧,這樣的光輝時刻,在人類的曆史上,又真的能有幾回?

一場偉大的妥協,產生了一部偉大的憲法和開辟了人類曆史上一條全新的憲政道路。美國憲法之所以稱得上是偉大,不是說它的立法技巧有多麼的高超,而在於當年的55位立法者們,都有著一顆公正的心靈和一個富有遠見的頭腦。他們最傑出的政治智慧認識到:一個國家的繁榮和活力,最根本的原因,來自於每一位公民的權利與自由。200多年來,不管美國的社會生活發生了多麼巨大的變化,這憲法都能以不變應萬變地,以“民權、法治、公平、正義”的偉大原則,把持著美國社會前進的方向!所以,盡管後世許多人都曾對這部美國憲法有過許多批評或不滿,但最後全體美國的富人和窮人卻大都以擁有這樣的一部憲法為榮!200多年來,美國的憲政成就全球有目共睹!

(三)法國憲法

法國在世界憲法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在1789年頒布的《人權宣言》是法國大革命勝利的產物,具有曆史的進步意義。1791年製定的憲法是歐洲大陸的第一部成文憲法。

1789年法國爆發了資產階級大革命,推翻了封建波旁王朝。同年,製憲會議通過了法國曆史上第一個憲法性文件――《人權與公民權利宣言》,簡稱《人權宣言》。明確宣告了主權在民、天賦人權、權力分立、法律麵前人人平等、民主自由等一係列資產階級民主法治原則,宣布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1791年製定的法國第一部憲法,把《人權宣言》作為序言,並宣布廢除一切封建製度,取消一切特權,因而具有一定的進步性。但是,這部憲法規定建立君主立憲政體,隻限製王權而不廢除王位。此外,還公開違背《人權宣言》的民主原則,把公民分為“積極公民”和“消極公民”,剝奪大部分公民的選舉權。就這些來說,它比《人權宣言》後退了一步。

從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開始到1958年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成立,其間經曆了兩次封建王朝複辟、兩次帝製和五次共和,先後頒布了14部憲法,反映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曲折性、複雜性和徹底性。

(四)其他國家憲法的產生

在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和製憲運動的影響下,歐亞各國也相繼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陸續製定了資本主義性質的憲法。比較有影響的是日本和德國。日本曆史上有兩部近代意義的憲法:一部是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確立了天皇專權的君主立憲政體,是亞洲第一部具有近代意義的資本主義憲法;另一部是1946年《日本國憲法》,它確立了天皇為國家象征的議會內閣製君主立憲政體。德國曆史上則產生了著名的1919年魏瑪憲法,第一部現代意義上的憲法。即德國立憲會議於1919年在魏瑪城通過的《德意誌國憲法》。該憲法是在推翻帝國政府和工人運動高漲的情況下製定的,它規定了較為完整的資產階級共和國體製和公民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帶有濃厚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和社會改良主義色彩。魏瑪憲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標誌著近代資本主義憲法向現代憲法的過渡。

“參考資料”

[2-4]《魏瑪憲法》與魏瑪城

1919年的德國《魏瑪憲法》是德國第一部共和憲法,是世界現代憲法產生的標誌。它是第一部比較全麵係統地對國家文化製度作出規定的資本主義憲法。它詳盡地規定了公民的文化權利和國家的基本文化政策。《魏瑪憲法》的內容突出反映了當時社會福利國家的時代特點和全民國家的主流思想。

《魏瑪憲法》即1919年的《德意誌國憲法》,因其是在魏瑪這個城市製定而得名。《魏瑪憲法》於1918年製定、1919年8月11日生效。全文共181條。該憲法共分兩編。第一編是聯邦的組織及其職責,包括聯邦與各州、聯邦議院、聯邦總統與聯邦政府、聯邦參議院、聯邦立法、聯邦行政、聯邦司法等7章。第二編為基本權利與基本義務,包括個人、共同生活、宗教與宗教團體、教育與學校、經濟生活等5章。第二編中的一些內容表現出這部憲法的文化特色,如關於公民的各種基本權利和社會生活準則以及民主主義性質的規定。《魏瑪憲法》在1933年希特勒獨裁統治後,通過緊急命令宣布《魏瑪憲法》中許多關於人民權利的條文停止生效和《消除國民與國家危機的法律》規定政府可以自行製定與憲法相抵觸的法律,而使其名存實亡。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聯邦德國在《魏瑪憲法》的基礎上製定了1949年的《德意誌聯邦共和國基本法》。該基本法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魏瑪憲法》的傳統,並在其第140條裏規定,把《魏瑪憲法》中有關宗教的5條(136-139,141)作為基本法的組成部分,繼續有效。

魏瑪位於德國圖林根州州府以東20千米,人口6萬。它是一座風景優美、古色古香的城市,傍依埃特斯山,清澈的伊爾姆河從城中流過。中世紀建築物和矗立在公園和街頭的雕像以及富有田園詩風味的公園展示著城市的古樸,給魏瑪增添了無窮的魅力。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曾經說過,魏瑪不是一座有公園的城市,而是一座有城市的公園。魏瑪的魅力更在於它的悠久曆史和文化傳統。魏瑪被人們讚譽為德國的典雅,是德國傳統文化的中心。文壇巨匠歌德和席勒曾在這裏創作出不朽的文學作品,李斯特等世界聞名的藝術家也曾在這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