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尚記得父皇曾教導過他,有像秦陽這樣獨領朝政的良相是百姓所期盼的,但是為帝者總難免私心,懷疑起自己最得力的官員也無可厚非,所以曆朝曆代的皇帝總要造就個分黨結派的局麵,為的就是官員能互相平衡,在不傷了大局利益的情形下也未嚐不可。
因此,音尚在沒有自己心腹的情形下,默許了他們的分派,隻要不打破這樣的平衡,天朝的朝廷就不至於敗壞,散成一盤沙。
當然,音尚也看到了不少當今官員的陋習。沒有自己的人手,做起事來礙手礙腳,每每有任何提議總被兩個元老言左右而帶過,他們並非不同意,隻是他們在告訴音尚,他們才是天朝的中流砥柱,一個半路王爺休想對他們說半個不字。
就像今日,北方鬧災荒、南方鬧水患,國庫入不敷出,音尚要求立刻削減宮內外開支,官員的俸祿也一並削減一成,話還沒有說完,嚴敏天就當著眾人的麵羞辱起音尚,“王爺生來高貴,不知百官清苦,容下官提醒王爺,朝廷官員本就收入微薄。一品大臣,年俸不過六百二十兩白銀,二品大臣,年俸不過四百四十兩白銀,三品隻有三百一十兩,四品二百兩,五品六品七品那是才百餘兩的年俸。要是各削減一成,國庫的負擔是少了,官員的生活可就困苦了,難道王爺是希望百官每日帶著愁容上朝議事?這就好比後院失火,前院安能無恙,王爺強求百官還為朝廷效十二萬分力,不是強人所難麼?”
嚴敏天的話當場引來百官的呼應,令他的提議就此做罷!
音尚憤恨地想,那些官員平日裏吃喝玩樂樣樣不缺,家裏的銀子堆到發黴,就為了那麼點在他們看來根本不入流的銀子就如此發難,往後,他的威信要如何揚,朝廷他要如何統領!如果他們單是不給攝政王麵子,他也就忍下了,可是百官似乎更不把女皇放在眼裏,在他們心中女孩子終究是女孩子,做不了大事,索性就敷衍了事。
他急需培養自己的勢力,就算他願意等,那個人也不會等他羽翼豐滿。
這一次,腦海中又浮現了素色書袍的身影。
東方曉若,南平郡王獨子,因助先祖皇帝開國有功,故世襲郡王爵,享三等侯待遇,是外姓的皇族,甫滿十六,在天日府讀書的幾年,連年穩坐榜首,被譽為年輕一代皇族中的佼佼者,天朝最有為的年輕人之一。
音尚看厭了那些總是報喜不報憂的虛假奏章,他決定出宮一趟透透氣,他真是好久好久沒有出宮了呢。
“於順,備轎,本王要出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