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三點多鍾,大概到達高黎貢山的高速路至高點,那裏有一小小村寨,路邊有幾戶人家。車子停下休息,放包袱,再買些騰衝水果品嚐。上車繼續前行,過永樂收費站,沿途換上了騰衝丘陵地貌的景色。綠油油的田野,水牛與白鷺,在民居稀落的原野上,自由自在,各得其所。
五點多鍾,到達眾山環抱的騰衝縣城,兒子帶著他公司的屬員阿曼在車站迎接。
他們公司在騰衝有個騰越大商彙的項目,在城中心區步行街附近租了九樓一套四室兩廳的商住房。大件行李隨兒子坐飛機帶來了,阿曼搶過我們的小背包,乘電梯上了九樓,來到我們即將在這裏過大年的“新家”。房子非常寬闊,30多平米的大客廳南北有陽台,站在陽台上,騰衝城盡收眼底。平常住在這裏的職員回家過年去了。就我們一家三口,外加老家在緬甸的阿曼,還有一位湖南小夥小黃,他常住女朋友家。這陣小黃和女朋友正在廚房熱火朝天操辦晚餐。
離歲末除夕不到一個星期了,第二天上午阿曼和湖南老鄉小黃領著我夫人上街,采辦過年的生活物資。兒子公司總部在昆明,這裏有他負責的一塊業務,有間臨時住房,兩台辦公電腦,生活用具一應俱全,倒也方便。隻是弄飯就要小黃和我夫人親自動手了,不過多數時間在外麵吃。來騰衝過年純粹是為了旅遊,走到哪吃到哪,年夜飯除外。
騰衝是個獨一無二的旅遊天堂,因地處中緬邊境,天高皇帝遠原來不大為世人所知。因為電視連續劇《中國遠征軍》和與此相關的文化節目的熱播,拉近了與人們的距離。這裏已成為雲南繼麗江古城後,又一個新旅遊熱點。
有人說高黎貢山阻隔的騰衝,是人間最後一塊淨土,最後的文化樂園,這說法一點也不為過。這裏居住著景頗族、阿昌族、怒族、獨龍族和苗族等少數民族,還有明代因征戰留下來的湖南湘陰、南京的漢人。離縣城4公裏的全國著名的和順僑鄉,就是漢族九大族姓的後裔。至今保留著明清建築的九大族宗祠,無數明清牌坊,全國獨一無二的和順鄉村圖書館。因高山阻隔,或因民風淳樸,這裏的古建築、古民居,在毀滅一切的文化大革命中都沒有遭到破壞,在九千九百萬平方公裏國土上絕無僅有。誰也想不到,如此閉塞的地方,竟是全國走出去最早人數最多的第一僑鄉。先輩越過緬甸,走向東南亞,走向世界,把財富帶回和順,在這裏建設起一個似乎塵封的人文鼎盛的鄉村,令人流連忘返。過年前後,我們夫婦和兒子,光去和順僑鄉就達四五次之多。
有一次,我們走進一個雕梁畫棟的古老宅院,那是本地人開的一家客棧。院坪青藤架下,有四位中年爺們正在喝酒,他們邀我們一起品酒閑聊。言談中得知,他們分別來自廣州、上海、北京,千裏迢迢自駕遊來到這裏,在客棧住了四五天,還不想走。其中一個感歎說:
“唉,如今在內地哪裏還能找到這樣的鄉村,這樣天地人物真正和諧的地方。這是陶淵明向往過的世外桃源,也是和尚尼姑想去的西天樂土……”
另一位老伴在樓上叫他,他站起身道:
“如今內地城市象瘋人院,吵吵鬧鬧,哪有這樣安靜的院落讓你心靈放鬆?來了,別叫——”
他走了,另兩個還在議論:
“是啊!坐在花繁葉茂的院子裏,呆望著雕花牆上那塊明淨的藍天,不知不覺一天過去了,好輕鬆。”
“就是到幾裏路長的村街石板巷裏轉轉,也總覺得怎麼也看不夠這裏的人文景致。”
我們也有同感,大概凡是來到這裏的內地人,都會感到回到了自己曾經熟悉的未被破壞的老家。小橋流水、涼亭、洗衣長廊、宗祠、貞節牌坊,上萬人集居的村舍,如一屋瓦鱗次櫛比的小鎮,卻又沒有小鎮的喧嘩。高大的四合院,隔著圍牆巷道,各成一家。民國年間這裏出過很多名人,鄉村圖書館、文昌宮、學校,就是和順的三座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