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浪跡萍蹤(8)(3 / 3)

華德與摩梭姑娘走婚嚐到了人間最美,最真的甜蜜,簡直有羽化登仙之感。但他還要回加拿大、美國處理公司事務,他把小愛人帶到珠海,讓她進英語學校補習英語,他則每個星期從加拿大、美國飛珠海一次――這大概是從摩梭有走婚曆史以來,代價最昂貴的走婚了。2001年秋天,華德了斷了公司事務,他帶著娜吉回瀘沽湖定居。

兩種文化的交融與衝突

晚上與華德繼續交談。我提的問題是:你與娜吉的文化、生活方式天差地別,走婚三年來相互交流有矛盾嗎?

“矛盾,文化衝突肯定是有的!”華德直言不諱地說,“差別主要在洗澡、刷牙、如廁等等一些生活細節上。比如刷牙,我改變了她,她天天刷牙了;洗澡,她改變了我,如今我也不天天洗澡了。我來裏格定居時,給娜吉家10萬人民幣的美金,在湖邊建了棟兩層木樓,開了一家客棧,就我和娜吉經營,有時阿咪也來照看一下,賺的錢作為家屋開支。我尊重摩梭規矩住在客棧,晚上去娜吉母屋花房走婚。但我在客棧建有標準衛生間,改變了摩梭沒有衛生間(廁所)的陋習。不過,說到底還是她改變了我。”

華德接著說起他那才出生三個月的寶貝兒子,按摩梭習俗,阿咪給小外孫取名姑蘇(小公狗之意),他給取的英文名字是克裏斯多夫。小寶貝出生在家屋祖母房,沒有去醫院,甚至連稱做阿烏的父親華德也不敢近前,一切聽從升格為祖母的阿依做主。說到這裏,華德仍耿耿於懷:“倘若做阿咪的娜吉生產時出了意外,怎麼是好?從裏格去縣城醫院,還有半天路程啊!當時我想也不敢想。”仿佛為了報複阿依的獨斷專行,孩子出生以後,華德又打破摩梭阿烏不能當人暴眾抱孩子的傳統。因為他太愛他的小寶貝了,經常抱著小姑蘇在村頭街邊玩,令摩梭老人看了瞠目結舌。摩梭的傳統是,親姐妹的孩子遠勝過自己的孩子,因為姐妹的孩子是同一母係的骨根,而自己的孩子是另一家屋的骨根。

“假如有一天你厭倦了這裏的生活,”我一針見血地問,“你要離開瀘沽湖,那你和娜吉的孩子小克裏斯多夫怎麼辦?”

“我不會厭倦娜吉,除非她煩我。”華德真摯地說,“我喜歡這裏的一方山水,摩梭的文化氛圍和婚姻關係,我決定來瀘沽湖定居,就打算在這裏過一輩子,割斷了與所謂文明社會的聯係。我放棄高薪,強迫自己不看報,不上網,不接觸西方人,不了解外麵的事情,像摩梭人一樣知足常樂,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開始幫娜吉開了家客棧,如今客棧拆了要挪後重建,方案還沒最後確定,我就花錢買了輛吉普車,既送客,又兼導遊……”

“你在中國考的駕照?”

“駕照在加拿大就有,到麗江通過筆試就領了本地駕照。”

“你父母兄弟同意你這樣的選擇?”

“我父母非常開明,”華德頗自豪地道,“父母是醫生,退休以後做生意,弟弟在英國,我們自幼獨立慣了。父母知道我與娜吉有了小孩,擺滿月酒那天還打電話來表示祝賀。”

“再冒昧地問一句:假若你們不得不分手,孩子歸誰?”

“歸娜吉,這是摩梭人的規矩。”華德看似說得輕鬆,其實內心的衝突是極為強烈的,因為他已經把小克裏斯多夫看成他生命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