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浪跡萍蹤(6)(3 / 3)

昆明可遊的地方很多,但遊覽的心情會因時而異。第二次來昆明同行的是一位搞古典文學的作者,套得上一句俗語:“臭味相投”。我們來到市中心的翠湖畔,不是為了觀鳥,那時好象還沒有令如今昆明人引以自豪的萬千紅嘴鷗光顧,也許有些但我們去的季節不對。我們來到翠湖是為了尋訪西南聯大的舊址,發思昔之幽情。抗戰時期,北大、清華、燕大遷來昆明,成立西南聯合大學,一時間群英薈粹,雅士橫流,朱自清、聞一多、錢鍾書等在這裏執教,寫作。

我曾見過那時的照片,聯大的校址像個農村大隊部,幾排簡陋的平房,而今此處已是翠湖公園旁的繁華街巷,舊跡難尋。我們傻乎乎地去尋覓聞一多、朱士清們租住過的舊屋,想象聞一多遭暗殺的場景,吟誦他那首不吉利的《逝水》的詩歌。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時光如流水從你的指縫間,一歎一息間匆匆流逝,如花少女驚醒時已成白發老婦,正合了曹阿瞞人生幾何,去日無多的興歎!

後來攜夫人同來,我成了向導,陪襯。該遊的地方我都遊過了,“城南雙塔高嵯峨,城北千山如湧波。”就是距今已有1100多年曆史的東寺塔和西寺塔,也都已光顧。那就去西山吧,由海埂至西山龍門有空中索道連接民族村與西山公園,交通方便,又可觀賞滇池風光。遺憾的是,這次來到滇池,湖麵上正被綠藻困擾,可謂大煞風景。不過,登上西山之巔,俯瞰山下,綠藻與波光帆影相融,也算是五百裏滇池的異樣風光。 沿山脊而下,草木繁茂濃蔭匝地,再遊華亭寺、太華寺,憑吊聶耳墓,曆三清閣、筇竹寺,最後也還盡興而歸。

翌日遊曹溪寺,該寺據說是廣東曹溪寶林寺僧來雲南傳布“頓悟成佛”的禪宗教義時所建,故名曹溪寺,有了八、九百年的曆史。該寺的大雄寶殿,屬宋代大理國時的建築,木質殿宇在全國實屬罕見。殿前簷下有一個直徑30厘米的圓孔,每逢甲子年中秋之夜,皓月東升,月光從小窗直射釋迦牟尼像的額頭,然後沿鼻梁直下肚臍而止,被譽為“天涵寶月”。其實不過是古代建築學與天文學結合的成就而已。寺內有一株古梅,一株古優曇,都有了700多年的曆史。 古梅是我國現存的11株古梅中最古老的長壽之梅。寺南一公裏許,蒼鬆翠柏間有一泓碧潭,潭底有如珍珠的水泡冒出。四周古木參天,清幽寂靜,是遊玩的好去處。

最近一次來昆明,往返皆是夜晚的飛機。在晚上淩空觀賞這個高原城市的夜景,卻有天地倒置之感。下麵是一片星海,燈火組成的一條條極為壯觀的星河。這倒真有點艾蕪的第一印象,“寂寞的微笑”的味道了。寂寞的夜空下,表麵寂寞的城市,卻並不寂寞的喧囂著,湧動著,奔流著。芸芸眾生在城市裏如螻蟻忙碌著,也清閑著。當夜靄退盡,曉日初升,我與兒子一行來到翠湖,翠湖上成千上萬的紅嘴鷗,上下翻飛,引得忙中取閑的昆明人和外地遊客,拿麵包屑去逗引水鳥,那份閑情逸致,那份人與鳥與大自然的一時的融洽,令人感動,令人暢懷。然而,據說到了陽春三月,那些可愛的紅嘴精靈就將離開,飛往西北利亞。翠湖將複歸往日的平靜,留給忙碌而悠閑的昆明人的,也許還是那份“寂寞的微笑”,誰知道呢?

我的旅遊卻未結束,此後還多次來到昆明,來到大西南乃至從昆明北上大理、麗江,沿滇藏線走進布達拉。

蒼山洱海賦

自大理古城乘馬車,沿硪卵石古道長長的緩坡,走過十餘公裏綠籠花鮮的田野,來到洱海邊財村碼頭,登遊艇朝洱海東岸的天鏡閣駛去。天鏡閣雄峙在兩三百米高的岩山絕頂,棄舟登岸,穿越依岩伴水迂回曲折數百步遊廊,但見靠外穿岩鑿壁,如窗如瞳;向裏巉岩糾葛,臥虎藏獅,騰龍飛天,古人題刻,嵌入岩穴。廊盡,拾級而上,漸次出現琉璃亭閣樓台古老建築。半山觀音閣,供著少見的男身長髯觀音大士,卻與女觀音一樣和善慈祥。再登級,山頂奇花異卉之上,一座長長的天橋通向天鏡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