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0章 附錄(18)(2 / 3)

人生世間,自有知識以來,即有憂患不如意事。小兒叫號,其意有不平。自幼至少,自壯至老,如意之事常少,不如意之事常多。雖大富貴之人,天下之所仰慕以為神仙,而其不如意事處,各自有之,與貧賤人無特異,所憂慮之事異耳,故謂之缺陷世界。以人生世間無足心滿意者,能達此理而順受之,則可少安矣。

譯文:人生在世,自從產生智慧以來,就有了憂慮和不如意的事。小孩也會哭叫,就是因為感到不如意。從幼年到少年,從壯年到老年,如意的事情總是很少,不如意的事情總是很多。即使是大富大貴之人,天下人仰慕他們,像神仙一樣,而不如意的事一樣有,與貧賤的人沒有什麼兩樣,隻不過所憂慮的事情不同罷了。所以說世界是有缺陷的。明白人生在世不可能心滿意足的人,能夠理解這個道理而坦然接受,就可以心安了。

5:《忍經》

忍乃胸中博閎之器局,為仁者事也,惟寬恕二字能行之。顏子雲“犯而不校”,《書》雲“有容德乃大”,皆忍之謂也。韓信忍於胯下,卒受登壇之拜;張良忍於取履,終有封侯之榮。忍之為義,大矣。惟其能忍則有涵養定力,觸來無競,事過而化,一以寬恕行之。

當官以暴怒為戒,居家以謙和自持。暴慢不萌其心,是非不形於人。好善忘勢,方便存心,行之純熟,可日踐於無過之地,去聖賢又何遠哉!苟或不然,任喜怒,分愛憎,捃拾人非,動峻亂色。幹以非意者,未必能以理遣;遇於倉卒者,未必不入氣勝。不失之偏淺,則失之躁急,自處不暇,何暇治事?將恐眾怨叢身,咎莫大焉!其視呂蒙正之不問姓名,張公藝九世同居,寧不愧耶?愚因暇類集經史語句,名曰《忍經》。凡我同誌一寓目間,有能由寬恕而充此忍,由而至於仁,豈小補哉!

大德十年丙午閏月朔古杭蟾心吳亮序

《易·損卦》雲:“君子以懲忿窒欲。”《書》周公戒周王曰:“小人怨汝罟汝,則皇自敬德。”又曰:“不啻不敢含怒。”又曰:“寬綽其心。”成王告君陳曰:“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左傳》宣公十五年:“諺曰:‘高下在心,川澤納汙,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

昭公元年:“魯以相忍為國也。”哀公二十七年:知伯入南裏門,謂趙孟入之。對曰:‘主在此。’知伯曰:‘惡而無勇,何以為子?’對曰:‘以能忍。’恥庶無害趙宗乎?”

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迎。莊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左傳》:“一慚不忍,而終身慚乎?”《論語》:“孔子曰:小不忍,則亂大謀。”又曰:“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歟?”又曰:“君子無所爭。”又曰:“君子矜而不爭。”曾子犯而不校。戒子路曰:“齒剛則折,舌柔則存。柔必勝剛,弱必勝強。好鬥必傷,好勇必亡。百行之本,忍之為上。”《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又曰:“大直若屈,大智若拙,大辯若訥。”又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又曰:“天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荀子曰:“傷人之言,深於矛戟。”藺相如曰:“兩虎共鬥,勢不俱生。”晉王嚐雲:“人有不及,可以情恕。”又曰:“非意相幹,可以理譴,終身無喜悒之色。”

△細過掩匿

曹參為國相,舍後園近吏舍。日夜飲呼,吏患人,引參遊園,幸國相召,按之。乃反,獨帳坐飲,亦歌呼相應。見人細過,則掩匿蓋覆。

△醉飽之過,不過吐嘔

丙吉為相,馭史頻罪,西曹曹罪之。吉曰:“以醉飽之過斥人,欲令安歸乎?不過吐嘔丞相東茵。”西曹第忍之。

△圯上取履

張良亡匿,嚐從容遊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墜其履圯上。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強忍,下取履,因跪進。父以足受之,曰:“孺子可教矣。”

△出胯下

韓信好帶長劍,市中有一少年辱之,曰:“君帶長劍,能殺人乎?若能殺人,可殺我也;若不能殺人,從我胯下過”。韓信遂屈身,從胯下過。漢高祖在為大將軍,信召市中少年,語之曰:“汝昔年欺我,今日可欺我乎?”少年乞命,信免其罪,與其一校官也。

△尿寒灰

韓安國為梁內史,坐法在獄中,被獄吏田甲辱之。安國曰:“寒灰亦有燃否?”田甲曰:“寒灰倘然,我即尿其上。”於後,安國得釋放,任梁州刺史,田甲驚走。安國曰:“若走,九族誅之;若不走,赦其罪。”田甲遂見安國,安國曰:“寒灰今日燃,汝何不尿其上?”田甲惶懼,安國赦其罪,又與田甲亭尉之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