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9章 附錄(17)(3 / 3)

繆彤少孤,兄弟四人皆同財業。及各人娶妻,諸婦分異,又數有鬥爭之言。彤深懷憤,乃掩戶自撾,曰:“繆彤,汝修身謹行,學聖人之法,將以齊整風俗,奈何不能正其家乎?弟及諸婦聞之,悉叩頭謝罪,遂更相敦睦。

譯文:繆彤從小父母雙亡,兄弟四個一直住在一起。等到各個娶妻,妻子之間不和,又多次有紛爭言語。繆彤很氣憤,於是掩上門,自己打自己說:“繆彤,你自己修身養性,做事謹慎,學聖人禮法,希望將來能夠整頓天下風俗,卻怎麼不能教育好家人呢?兄弟妯娌們聽到這些話,都跪下來向他請罪,於是家人更加和睦地相處了。

韓魏公在政府時,極有難處置事,嚐言天下事無有盡如意,須是要忍,不然,不可一日處矣。公言往日同列二三公不相下,語常至相擊。待其氣定,每與平之,以理使歸,於是雖勝者亦自然不爭也。

譯文:韓琦在官府時,常有很難處理的事。曾說,世上沒有盡如人意的事情,必須要忍讓,不然,就一天也呆不下去。他還說過,從前二三個同僚,相互瞧不起,說話相爭以至於互相攻擊。等到他們氣消了,他就上前為他們評理,一切以公事為宗旨。於是,即使獲勝的人也不再爭了。

趙清獻公座右銘:待則甚喜,任他怎奈何,休理會。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幹,可以理遣。盛怒中勿答人簡,既形紙筆,溢流難收。

譯文:趙抃的座右銘:對待別人要和氣,隨便他怎麼辦,不要去理會。別人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要從情義的角度寬恕他,不是有意氣作對,可以用道理來教育他。人在憤怒之時,不要給人寫信,既然形諸文字,就像潑出去的水一樣難以收回!

程子曰:“憤欲忍與不忍,便見有德無德。

譯文:程頤說:“能不能忍耐憤怒與欲望,便可以判斷他有德無德。

《呂氏童蒙訓》雲:“當官處事,務合人情。忠恕違道不遠,未有舍此二字而能有濟者。前輩當官處事,常思有恩以及人,而以方便為上。如差科之行,既不能免,即就其間求所以便民省力者,不使騷擾重為民害,其益多矣。

譯文:《呂氏童蒙訓》說:“當官處事,一定要符合人情。忠恕與道德接近,沒有放棄忠恕兩字而能做成事情的。前輩做事,往往考慮使別人受到恩惠,而以給人帶來方便為好辦法。例如派差收租,這事既然不能避免,那麼就在其中力求使老百姓方便省力,不要使百姓負擔太重,以至於傷害百姓。這樣做的好處很多。

張無垢雲:“快意事孰不喜為?往往事過不能無悔者,於他人有甚不快存焉,豈得不動於心?君子所以隱忍詳複,不敢輕易者,以彼此兩得也。

譯文:張無垢說:“痛快的事情誰不喜歡做呢?但是事情過去以後自己往往後悔,對其他人來說有沒有什麼不愉快呢?怎麼能不想一想呢?君子之所以再三容忍,不敢輕意改變,就是從彼此兩個方麵都能滿意來考慮。

或問張無垢「倉卒中、患難中處事不亂,是其才耶?是其識耶?先生曰:“未必才識了得,必其胸中器局不凡,素有定力。不然,恐胸中先亂,何以臨事?古人平日欲涵養器局者,此也。

譯文:有人問張無垢:“倉促之中和處在危難之時,卻能有條不紊地處理事情,這是才能呢,還是膽識呢?張無垢回答說:“這恐怕不是才能和膽識所能做到的。一定是他氣量過人,一向就有鎮定從容的素質。否則,恐怕自己心中先亂了,怎麼還能處理事情呢?古代的人平時培養自己的度量與情操,就是為了這個。

蘇子曰:“高帝之所以勝,項籍之所以敗,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項籍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

譯文:蘇軾說:“漢高祖劉邦之所以勝利,項羽之所以失敗,其區別就在於能忍與不能忍。項羽不能忍耐,所以百戰百勝以後而輕舉妄動;劉邦能忍耐,養精蓄稅,磨礪鋒芒,等待著項羽的弊病出現。

孝友先生朱仁軌,隱居養親,常誨子弟曰:“終身讓路,不枉百步;終身讓畔,不失一段。

譯文:朱仁軌隱居鄉下,侍奉父母,常常教導子弟說:“一生都給別人讓路,也就不過冤枉了幾百步路;終身讓給別人田界,也不會失去一塊田。

吳湊,僚吏非大過不榜責,召至廷詰,厚去之。其下傳相訓勉,舉無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