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附錄(15)(2 / 3)

陶淵明向來看不起那些依仗權勢、盛氣淩人的官僚們,聽小吏說還要穿起官服去向督郵行拜見禮,他覺得自己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他歎息一聲對小吏說道:“我可不願意為了五鬥米的俸祿,就躬著腰向那些鄉裏小人作揖打拱,做出曲意逢迎的樣子來。”

說完,陶淵明不僅不去會見上麵來的督郵,而且拿出縣裏的大印和官服交給小吏,說:“督郵來了,請你把這些東西交給他。”

辭掉了官職,陶淵明輕鬆愉快地回老家去了。回家以後,他仿佛從一個烏煙瘴氣的地方突然來到空氣清新的花園,心情暢快、愜意極了。他立即寫了一首辭賦,題目叫《歸去來辭》,以表達自己厭惡官場、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從此以後,他帶著老婆孩子一直過著一種耕田而食、紡紗而衣的田園生活。平時有空閑,他就寫詩作文,來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後來,成了晉朝一位傑出的詩人。

忍住結交權勢之人的做法,會犧牲一些利益,但所保持的是人生中最為珍貴的東西——自尊。

五、誹謗之忍:把髒水潑給別人,往往反濺自己一身髒

置之不理,善以待人,讓徘謗和謠言不攻自破

世界上到處充滿了競爭,競爭的結果必然是有勝有負,有輸有贏。不能隻允許自己勝利,看不得別人成功。如果別人的能力超過自己,他人所得的結果好過自己,便忌妒不已,口出惡言,加以詆毀,須知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誹謗之詞一出,暴露的是你自己卑鄙的心理,低下的人格,同時也傷害他人,擾亂視聽,造成無法挽回的惡果。造謠、誹謗、中傷他人都是無能的表現,真正有道德、有修養、有才幹的人,是鄙視這種做法的。要在日常的競爭中戰勝對手,靠的是自己的實力。

《勸忍百箴》對這個問題是這樣講的:“謗生於仇,亦生於忌。求孔子於武叔之咳唾,則孔子非聖人;問孟軻於臧倉之齒頰,則孟子非仁義。黃金,王吉之衣囊;明珠,馬援之薏苡。以盜嫂汙無兄之人,以笞舅誣娶孤女之士。彼虎不受,人禍天刑,彼將自取,我無愧怍,何慊之有。噫,可不忍歟!”

這段話的大意是:一般情況下誹謗產生於仇恨,或產生於忌妒。若你問武叔有關孔子的為人,則孔子不是聖人;問臧倉有關孟軻的言行,則孟子不行仁義。世上的流言將王吉的衣服說成黃金,將馬援的薏苡說成明珠。以與嫂子通奸汙蔑沒有兄長的人,用打嶽父的罪名誣陷娶孤女的士人,這是什麼樣的人啊,人麵獸心,滿腹詭計,口出惡言。扔給豹虎,豹虎都不肯吃。作惡必受天罰,咎由自取。自己沒做虧心的事,就無憾於世。唉,怎麼能不忍呢!

誹謗形成的原因,綜合起來不過是這樣幾點,一是由於仇恨他人的成就或是為人,二是妒嫉他人的成功,懼怕他人的成就超過自己。無論是聖人、偉人,還是凡人、常人都有可能受到誹謗。

據《論語》記載:公孫武叔毀謗孔子,他的學生子貢針鋒相對地反駁說:“孔子是不可毀謗的,仲尼就像太陽和月亮,沒有誰能達到他的思想的高度。人雖然想自絕生命,又怎麼能損害太陽和月亮的光芒呢?”

孔子一生,事事處處注重自我修養,依然有人誹謗,所以我們常人受到誹謗也是常事,問題在於我們如何對待誹謗。有的人一聽到對自己的詆毀之言就怒不可遏,要去論個明ELl,不能忍受誹謗之氣,而有修養的人卻視之平常。《孟子》中記載:有次魯平公要見孟子,魯平公的心腹臧倉在魯平公麵前說:“禮義是要從賢者身上表現出來的,而孟子辦喪事不守禮義。您不要去見他!”魯平公沒有問青紅皂白,輕信了臧倉的話,便沒有去見孟子。後來孟子的學生名叫樂正克的來告訴孟子說:“魯平公要見您,他的心腹臧倉拉住了他,最終使他來不成。”孟子處之淡然,不以為意。隻要自己行得正,走得直,又何懼流言呢?

誣陷他人、誹謗他人的人用心險惡,他們往往利用別人不明真相的機會,挑撥離間,造成君臣、父子或是同事的不和,而從中漁利。所以對於他人的誹謗之言要慎聽。

《詩經·小雅》議論誹謗他人的人說:那是什麼樣的人呢?心腸特別刻毒,那就是誹謗他人的人啊。

古人對於行誣陷他人之行,言他人短處的人十分痛恨,以至於他們認為把好誣陷人的家夥,扔到豺狼虎豹那裏去,連豺狼虎豹都不願吃。

誹謗他人是人的一種無能的表現,專事陷害他人、汙蔑他人的人是不會有什麼好下場的。不管是上天或是世人都會痛恨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