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9910行動——建國五十周年閱兵背後的故事揭秘(3 / 3)

這不是太殘酷了嗎?而這才真正體現了陝西軍工的拳拳愛心,誰都懂得,真正的愛是完成保障任務,為祖國為陝西贏得無上榮譽!

足足八個多月下來,陝西派出的近十支技保小隊,沒有退回來一個人,而且值得慶賀的是在閱兵村隆重的總結大會上,十多位將軍將唯一一塊技術保障獎牌頒給了由陝西軍工牽頭的技保小隊,這絕不應該是偶然。陝西軍工派出的技保小隊裏還有三個人在封閉的閱兵村,像戰爭年代一樣火線入黨,麵對著黨旗,莊嚴地舉起了右手。的確那情形很有幾分戰爭的味道,宣誓大會的窗外就是轟鳴的鐵甲,起落的戰鷹,完全是一種充滿“硝煙”的氛圍。

而這些榮耀可是來之不易喲。那閱兵村是臨時搭建起來的活動房和一些簡陋的營房。那年夏天的太陽像有意要考驗一下我們閱兵村裏將士們的忠誠,把炙人的熱浪一波一波地推向北京、山海關的訓練場,不論是負責飛機保障的,還是負責車輛保障的,隻要人一鑽進機艙就像淋了大雨,滿身的汗水。

不過技保隊員最難對付的還是那裏成團成絮出現的蚊子。個大、勇猛,人躲在蚊帳裏,照樣會不知從哪裏鑽進來。有一位名叫史要海的工程師,有一天撩起褲腿略略數了數,足足有五十三個大包。大家不停地在房裏噴灑滅害靈,“勇猛”的蚊子卻前赴後繼,頑強得讓我們的隊員一臉的無奈和痛苦。有位年輕人索性每天早晨醒來就坐在蚊帳裏捉那吸飽了肚子的蚊子,抓住活的便放進小玻璃瓶,到閱兵村解散的時候,那隻裝著蚊子的小瓶已經數不清盛了多少小動物的“屍骨”了。當然,這想想多少有些頑皮和幽默。

且慢,技術保障也有驚心動魄的時候。

那天離閱兵時限隻剩下不多的日子,一架“飛豹”飛機訓練時發生意外故障,飛機落場停住了,但起落架不到位,機身擦傷,萬分危險的是發動機還在運轉,爆炸即將發生,機場所有的警笛都響了,消防車呼嘯著飛馳而來。那時每一秒都可能爆發慘烈的後果,正常情況人要立即疏散才好,但這時,西飛公司負責現場技保工作的試飛站站長於德才,義無反顧地飛跑到飛機跟前,憑著他精湛的技術和對飛機的熟稔,果斷地撕開一塊鋁蒙皮,關住發動機的油路。飛機頓時安靜了,現場的人們長長地舒了口氣。但未等他們的喘氣聲平息,部隊要求這架飛機必須在三十六小時之內修複。一批研製單位一夜之間不約而同接受了一道指令,在十個小時之內便急匆匆趕到北京閱兵訓練場。

那天西安飛機設計所所長李洪毅本來是乘車趕往甘肅酒泉的,車到楊陵聽到這個消息,便掉頭趕到鹹陽機場,立即飛赴北京的訓練機場。這位血氣方剛的航空人渾身都透著一股激情,談起飛機他有一腔永遠的抱負。為了“飛豹”能橫空出世,能不斷發展,他給總理寫過信,給總書記寄過請戰書。你若有幸讀到那些信劄,字字句句就仿佛能觸摸到一個陝西航空人赤誠而滾燙的心在跳動。聽他講起“飛豹”講起飛機,真有一種靈魂被淨化的享受。“飛豹”在此刻出了故障,他當然心急如焚,人還沒到訓練場一係列“指令”就開始下達了。

陝西軍工人真是好樣的,故障很快按時排除了。國慶日,空中梯隊是以零秒的誤差通過了天安門上空,博得了人民的讚譽。而且筆者要特別大書一筆的是,當慶賀的酒香還沒有消弭,陝西軍工又創造了佳績,幾架受閱部隊的“飛豹”空中對海實彈演習也進行得令人陶醉。那天我國南海一個試驗基地集聚了幾十位將軍,當監視大屏幕顯示數架“飛豹”同時攜導彈攻擊海麵目標航母靶艦,發發命中,毀傷效果極佳。軍委副主席張萬年、海軍司令石雲生與“飛豹”總設計師陳一堅在現場緊緊地擁抱在一起,竟像孩子一樣歡快地喊叫起來。

這喊聲,仿佛是貝爾格萊德那棟染滿鮮血的廢墟又一次發出的抗議,仿佛是全國人民憤怒遊行的咆哮。一九九九年啊,中國人太需要這樣酣暢淋漓的感情宣泄了!

曆史不會忘記任何一項成功的實踐。

當我們陝西出品的飛機掠過山海關的上空,當我們的戰車坦克隆隆地駛過南苑的訓練基地,陝西航天人承擔著世紀工程的特殊使命,仍舊嚴謹地忙碌在渭河岸邊,向著北京奏響了一曲又一曲動人魂魄的凱歌。

西安機電信息研究所坐落在古城的南側,那紛繁嘈雜的小販們在他們所四周形成了一道並不雅致的景觀,然而,誰也想不到這個所承擔了閱兵裝備工程裏的重要項目——某型地地導彈引信的研製任務。

那年,這項任務是王統業中將親自在北京向我們年輕的所長交代的。“引信”這種火工品模樣不大,卻是決定這項武器係統戰術指標的關鍵部件,因此世界上幾乎所有武器生產國在進行武器技術轉讓時都嚴禁導彈引信技術的交易。而導彈又是現代所謂非接觸戰爭、不對稱戰爭方式的最有效的手段。那年北約在南斯拉夫發動的“盟軍力量”行動中,就發射了一千六百枚導彈,比“沙漠之狐”增加了三倍,而倘若南聯盟也擁有地地導彈,可直接攻擊集結戰機的意大利阿維亞諾空軍基地,那麼整個戰爭就會是另一種模樣。因此沒有導彈的閱兵是不可思議的。

這型導彈是毀傷飛機跑道的利器,導彈在飛臨機場後散成上百顆子彈鑽進跑道定時爆炸摧毀跑道,因此引信是導彈戰術指標的關鍵。於是試製過程就成了生命的博弈,科技人員把命抓在手上,冒了多少次險,流了多少淚,已經很難回憶清楚了。但他們都記得那一次在甘肅酒泉基地做試驗,一發導彈戰鬥部鑽進地裏沒有爆炸。要查清原因,最便捷的方法就是找出“沉默”的戰鬥部,剖開引信。天哪,這可是一次生命的賭博,是一次科技人員獻身精神的生動寫照。有人勸說戰鬥部保險機構已經打開了太危險,一動鍬挖土隨時可能爆炸,況且再打一發不過是多花幾個錢。但一位年輕的項目負責人堅決不同意,找不到瞎火的原因,故障以後還會發生,研製就可能擱淺,必須現場排故!

這時,基地一位擔任總指揮的大校軍官見狀看著他說:“其他人都退後,我跟你一起挖。”這,真可以用領袖那句“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的詩句了。那天我們的工程師細心地一鍬一鍬地挖著,大校就緊站在他身邊,目不轉睛地注視著他的每一個動作。躲在掩體裏的同誌眼巴巴地從瞭望孔裏盯著他們,周圍靜得隻有風的沙沙聲。整個過程進行了一個多小時,兩個人居然沒說幾句話,似乎他們把心跳都抑製著,唯恐會激活那枚敏感的引信頭。有的隻是交換一下眼神,那種默契,那種警惕,那種緊張,不在其中是難以體會的。事後有人采訪這個過程,他們的回答竟十分木訥,但聽過他們已經曆過的十多次生命風險,就體會到這種敢於犧牲的精神當來源於對祖國對民族的熱愛。這些憂患意識強烈的軍工人告訴筆者,美國一位國防係統分析專家披露,一九九一年的海灣戰爭,精確製導武器所占比例僅占百分之九,到一九九八年“沙漠之狐”行動,製導武器已達百分之六十九,而在科索沃進行的“盟軍行動”中,製導武器已達百分之九十九。如此天下,中國不發展精確製導武器行嗎?發展高技術武器沒有一點犧牲精神行嗎?

終於,在一九九九年四月的一天,巍峨聳立的西嶽華山迎來了一批來自部隊和航天係統的專家,大家神情嚴肅地聚集在一個國家武器試驗場。所裏的參試人員更是忐忑不安,三年磨一劍,鋒利與否就看這次的打靶了。

一發發攜著新型導彈引信的試驗彈猶如一團團火球飛向目標深處的靶板,曆經幾個波折,他們研製的這種導彈引信以令人信服的戰術數據贏得了在場觀摩的首長和專家的高度評價。當晚基地為慶祝定型試驗成功,擺了七八桌酒席,宴請所有到來的首長、專家和參試人員。

我們年輕的李強所長怎麼也想不到,在他給特邀的專家和首長敬完酒回來,滿瓶的酒沒喝,滿桌的菜沒動,所裏的人都不見了。所長心裏納悶,端著酒杯四下找尋,在招待所的樓道裏,驀然聽到一陣陣嗚嗚的哭聲,尋聲找去,天哪,幾乎所有的參試人員都趴在房裏動情地哭起來了!

男兒有淚不輕彈喲!這哭聲是曆經磨難後的回味,也是一種勝利後的宣泄!細心的人可以不費周折地從中體會他們這幾年來的艱辛和苦楚。

當然,對於負責我國新型導彈動力係統研製的航天人來說,勝利似乎還要晚幾天。航天向陽動力公司是我國火箭動力研製單位,閱兵裝備工程他們是壓軸戲,導彈要飛行必須靠動力支持。在任務開始下達的時候,曾有位負責閱兵的三星將軍麵對著航天人不無憂慮地說:建國五十周年的閱兵,若沒有新型導彈,影響會減一半!此話一出把問題的實質可就點得夠清楚了。

記得一位美國的戰爭問題專家說過,掌握了導彈的敵對國家,即使是三等力量也將構成一等的威脅。因此發展我國自己的導彈是保衛我們國家安全的重要保證,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敢於違背國際法準則轟炸南聯盟開創了以“保護人權”為借口,幹涉別國內政的危險先例。尤其中國的和外國的政治家都清楚,李登輝敢於拋出“兩國論”更有著深刻的背景,特別是美國對台灣問題從沒表態不進行軍事幹涉,雖然中美有《上海公報》等政府間的外交聲明,但國會通過的陰險的《與台灣關係法》更具法律效力。和平是需要實力來維持的,因此每一位航天人都清楚自己肩上的重任,而且明白我們應該怎樣去維護和平,怎樣去為中國人爭氣!

固體導彈對航天人而言是一道難題,掌握了這種技術,導彈才能機動移位,才能在今天的戰爭環境下具有真正的攻擊力。當年蘇聯專家從中國撤走的時候曾不無傲慢地說:你們是搞不出固體火箭的,你們要是真搞出來,我們就不搞了買你們的。然而航天人愣是不信這個邪,曆經十多個寒暑,曆經無數次攻堅現已到了最後的時刻。他們把那張上級下達的軍令狀鑲嵌到一塊玻璃裏,端端正正地擺到辦公桌上,天天像一條鞭子在抽打著他們,進度啊,質量啊,一點不敢馬虎。的確,航天人的細致是著名的,他們發明的無缺陷操作法,一人念工藝,一人操作,一人記錄,一人檢驗,已嚴格謹慎到了極致。然而科學上的每一點進步都伴隨著失敗的回憶,一九九八年五月在閱兵裝備工程開始實施不久,一次發動機地麵聯試轟然爆響遭遇失敗,推進器燒壞了,試驗架炸毀了,偌大的試驗台一片狼藉,全院上下為之震驚。天哪,一切都燒毀了,找不出原因怎麼做試驗,試驗不成功怎麼過天安門?!

終於他們經過各種分析和模擬試驗初步判定是發動機頭部的隔熱層出了問題,為了最終確定分析的正確性,科學家們決定把燃燒室內頭部的裝藥挖出來。這可是一項艱難的決策!然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人要鑽進發動機躺在裏邊,一刀一刀地把發射藥挖出來,而且必須十二分的小心,稍不留神擦出火星就可能引發一場災難性的事故。況且燃燒室內的裝藥散發著濃烈刺鼻的有毒氣味,人趴在裏邊幹一會兒就要感到頭暈。然而航天人把危險和艱辛拋到了腦外,一周之後便完成了清理,準確地找到了令人氣惱的故障點。當複現試驗確認之後很多人才寬寬展展地睡了一個安穩覺。

首飛前的最後一次發動機聯試試驗,吸引了北京和全公司的密切關注。非常遺憾,由於氣象原因試驗推遲了兩天,而這一推遲恰恰趕上我們一位發動機主任設計師項建杏兒子的婚禮。試驗場與婚禮現場不過十幾公裏,況且老項的愛人已去世多年,人之常情啊,他是多麼期望在婚禮上能表達一個父親對一對新人的祝福,能接受兒子媳婦感恩的鞠躬,是以告慰妻子的在天之靈啊。

的確,這是一件兩難的選擇。一邊親情難舍,一邊事業如山,航天人項建杏毅然選擇了後者。試驗場上,他是那樣的嚴肅和投入,他把發動機試驗的轟鳴,當做了一對新人步入婚禮會場的鞭炮聲,他把同事們成功後喜悅的笑臉,當成了在兒子婚禮上嬉鬧的喝彩。

這就是我們一位軍工戰士在親情與事業麵前一次靈魂袒露的抉擇!

一九九九年八月二日,中國人牢牢地記住了這一天,外國的軍事機構也把這一天輸入了龐大的計算機。航天向陽動力公司生產的發動機成功地將一枚遠程導彈送入了預定軌道。那天中午,在寬敞的試驗基地的指揮大廳裏,擁坐了一大片戰功卓著的老將軍和碩果累累的科研人員。十多年了,人們翹首以待的時刻來臨了!

在丘陵起伏的試驗場,所有的人都撤離了已經高高聳起的發射台,很多人跑到很遠的山上以便目睹這個曆史時刻的到來,以便記錄那個壯麗的景象。然而有一位滿頭花白的老者卻佝僂著腰站在離發射台最近的一個鋼筋水泥掩體旁。那是非常危險的喲!一旦發射失控,想返回掩體幾乎不可能,其後果可想而知!但那專注的神情,那沉穩的眼神感天動地動人魂魄,好像要與導彈共存榮,且將危險拋到了九霄雲外。而他那雕塑般的姿態更給所有人一種強烈的暗示,他相信導彈飛行一定會成功!他,就是這枚導彈的總設計師。尤其讓人興趣盎然的是,他的家庭居然是一個導彈世家,兒子、媳婦、孫子都是學導彈搞導彈的行家。當事後我們一位資深作家想就此為題寫一篇報告文學,想寫出導彈背後的故事,卻發現他的感情生活裏隻有導彈、導彈、導彈!

今天他設計的導彈終於要飛行了,這可是他傾注了十五年心血的飛行啊。隨著指揮員清晰的倒計時指令,發射場靜了,而那指揮大廳裏更是萬籟無聲,人們緊緊地盯著電視屏幕裏依偎在發射架上的那枚草綠色導彈。隻聽“十分鍾準備”,“一分鍾準備”,“五、四、三、二、一,點火”,隻見那枚承載著中國人希冀的巨型導彈騰空而起,直刺雲霄。

“第一級火箭點火成功”,全場一陣熱烈的掌聲。

“第二級火箭點火成功”,掌聲一浪高過一浪。

“第三級火箭點火成功”,掌聲中,猛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將軍站起來自語地喊道:

“可以閱兵了!”

全場一片歡呼。是的,可以閱兵了,可以在天安門前揚眉吐氣地讓全世界的人看看我們中國人的誌氣和智慧了,多少年了,中國航天人就期待著這一天啊!

這一天標誌著陝西承製的閱兵裝備項目全部完成。

當那枚導彈還在藍天裏精心地畫著優美的弧線,發動機試驗成功的消息便傳到四院,整個大院頓時沸騰了。人們不約而同地鼓著掌,敲起鑼鼓,放著鞭炮,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慶賀這一期盼已久的勝利。那天晚上,試驗基地是真正意義上的“狂歡節”,年輕人拿著酒瓶子伴著歡快的樂曲又扭又跳,縱情地把美酒咕嘟咕嘟地往肚裏倒,老年人忘記了年齡,嗓門大開高叫著朋友的名字。

當消息傳到位於西安新城區的省政府大院,正在那棟見證過中國近代曆史波瀾的黃樓會議室裏參加常務會議的省長們,立即報以熱烈的掌聲,省長們當即決定以政府的名義向航天動力公司發電祝賀。新華社在第二天鄭重地向世界宣告,我國成功地進行了一次新型遠程地地導彈的試驗。

親愛的同誌,任何一位有良知的中國人都會為中國人這一曆史性的勝利而歡欣鼓舞放聲歌唱!中國人是熱愛和平的,我們不謀求任何霸權,但和平不是一個美麗的詞藻,而是要靠實力來鞏固的。曆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中國要打贏一場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必須建立自己的遠程威懾力量。一位部隊的校官在航天動力公司的慶功會上,站在麥克風前講的第一句話就是:

“今天我們可以向美國說不!說不!”

全場那個掌聲喲,許久,許久……

金秋的季節,是秦嶺山麓果實落坡的時候。

古老而又年輕的北京城,因為夜裏一場淅淅的秋雨,而顯得格外清新。一群群興奮的學生、工人、士兵和將軍,或乘車或步行,從四麵八方彙集到天安門廣場,人們在翹首以待一個莊嚴時刻的到來。當然那些對共和國的發展心懷芥蒂的政客們也將偵察衛星聚焦到中國的首都,關注著將在這裏發生的令人驚歎的“故事”。

一位被譽為中國第一兵的英俊旗手,在戰友們的護衛下,隨著雄壯的國歌聲,將一麵五星紅旗冉冉升起,隨之人們立即將目光轉向長安大道:

藍天之下,萬餘名官兵組成的十一個徒步方隊,邁著矯健的步伐排山倒海般地過去了,一輛輛坦克、裝甲車,一門門高炮、火箭炮,一台台指揮車、導彈發射車組成的方陣,以雷霆萬鈞之勢,豪邁地駛過來了。

藍天之上,一百三十二架飛機組成的十個梯隊挾風攜雷閃亮登場,一架架轟炸機、殲擊機、加油機、直升機以優美精湛的隊形飛過金水橋上空,向黨中央和人民致意……

世紀閱兵啊,檢閱的是軍隊的忠誠,同時也在檢閱軍隊的裝備。中國人民解放軍經過輝煌的五十年,在向世人宣告:這支神聖的軍隊,已經掌握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戰術和戰略武器,已經跨入了高科技、信息化、電子化的新時代,已經擁有了空中、陸上、水下全方位的打擊和防衛能力,浩蕩的鐵流正是信心和力量的展示!

此時此刻,三秦大地上,正坐在電視機前注視著閱兵場麵的工人幹部們,也不免心潮起伏,思緒萬千。有誰能知道,為了這莊嚴的時刻,他們付出了怎樣的艱辛和心血啊,盡管他們或在家中或在會議室或在商店大廳裏“眺望”著那彩旗飄揚的天安門城樓,卻都默默地挺直了腰杆,昂起了頭顱。許多人眼裏噙滿了淚水,激動得不知說什麼好。當時曾有一軍工世家牙牙學語的孩子盯著爺爺,突然驚詫地撲到媽媽懷裏悄悄說:“爺爺咋哭了呢?”全家人正坐在電視機前看實況轉播,聽到這話,一時語塞竟沉默起來。這些軍工人真切地感到,他們離天安門並不遠,他們似乎也在接受著檢閱,接受著黨和人民的檢閱,那種幸福,那種自豪,那種曆經磨難後的成功喜悅是真真難以用語言來描述的喲!

隨著那威武的世紀閱兵已經鎖進人們的記憶,已經永遠地存入了膠片與磁盤,幾位在陝西國防科技工業戰線上的領導抵達北京來到總裝備部彙報工作。時任中央軍委委員的曹剛川部長抽暇會見了這幾位沒掛獎章的功臣。會見是熱烈而又難忘的,且臨別又把幾位陝西人從五層樓上一直送到樓外大院裏。晚上政委李繼耐又特意設宴招待了這幾位來自秦川大地的軍工人,嘖嘖,出席作陪的軍職以上領導就來了七位。隨後在陝西召開的閱兵慶功大會上,將星閃爍,高朋滿座,讚譽之詞不絕於耳,陝西黨政軍七大班子的一把手悉數到場。有位領導會上會下連連說:這是我們陝西從沒有過的榮耀和光榮!

這特殊的禮遇,是讓我們這幾位陝西人回味不已。當然,他們都明白,如此規格的禮遇是因為閱兵裝備研製進行得完美,是因為陝西數十萬軍工戰士為國防現代化所付出的青春和生命。

不過真在本文將要結束的時候,筆者必須強調:中國人是熱愛和平的,和平是曆史發展的主流。盡管戰爭的概念在發生變化,但連年不斷的硝煙告訴我們,沒有強大的用高技術裝備武裝起來的國防力量,和平便隻是一個美麗的幻想。那麼,陝西軍工既然已經為中國的國防和經濟建設用濃墨重彩寫下了動人的序篇,那就請親愛的讀者們耐心地等待著閱讀後麵更燦爛的華章吧!

有不息的渭河為證,人民將不會忘記!

200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