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孝至卷(10)(2 / 3)

或問:“聖人之言,炳若丹青。”

案:後漢書來歙傳注引“炳”作“明”,公孫述傳注引“聖人”作“王者”,疑誤。(文選王融曲水詩序注亦引,同今本。)如回之殘,牛之賊也,焉德耳?

李注:“言複甚也。”案:謝應芳辨惑編一引“德”作“得”。據宋鹹注雲:“假令顏行之殘,冉行之賊,則安得不朽之業如此?”似“德”字舊亦作“得”。

[[孝至卷第十三]]故孝子之於齊,見父母之存也,是以祭不賓。

李注:“夫齊者,交神明之至,故致齊三日,乃見其所謂齊者。”案:俞樾平議雲:“‘祭’疑‘齊’字之誤。”其說是也。據李注,似亦作“齊”,“祭”涉下文“不祭”而誤。禮書七十六正引作“齊不賓”,當據訂。

死生盡禮,可謂能子乎!

案:上四字乃答詞,下五字乃或人問詞。

無已泰乎?

案:禦覽八百四十九引“泰”作“太”,下同。

天地之得,斯民也;斯民之得,一人也;一人之得,心矣。

李注:“得養育之本,故能資生斯民也。得資生之業,是故係之一人也。一人之得統禦天下者,以百姓之心為心。”案:李說迂曲,必增字而後通。以意揆之,此中三“得”字似均“中”字假文。周禮:“師氏掌國中失之事。”鄭注雲:“故書‘中’作‘得’”呂氏春秋行論篇:“以中帝心。”高注雲:“中猶得。”淮南齊俗訓:“天之圓也,不得規。”文子自然篇“得”作“中”。此均中、得互通之證。斯文作“得”,與周禮故書例同。天地之中斯民,即禮記禮運篇所謂人者天地之心也。斯民之中一人,又緇衣篇所謂民以君為心也。心矣之“心”,指君心言,李以百姓之心為釋,亦非。

或問群言之長。

案:文選文賦注引此文,又引宋衷曰:“群,非一也。”

或問“泰和”。曰:“其在唐、虞、成周乎?”

案:文選宋元後哀策文注引“泰”作“太”,七啟注、求自試表注亦引作“太”,“乎”作“也”。又七啟注引注文雲“天下太和也”,求自試表注亦引“天下太和”四字,今本挩。

珍膳寧餬。(世德堂本作“ ”,注同。)李注雲:“寧餬,餬其口也。”案:禦覽八百四十九引作“曼餬”。(書鈔百四十二亦引作“寧”。)不亦享乎。

李注:“嫌禮胡如此,太盛也。”案:平議雲:“‘享’當作‘厚’。”其說是也。據李注,似亦作“厚”,故雲“太盛”。禦覽八百四十九正引作“厚”,當據訂。

可不享。(世德堂本下有“乎”字。)李注:“言如此不可不以盛禮待之也。”案:禦覽引作“不可不厚也”,當據訂。注雲“盛禮”,似亦以盛訓厚。

否則介鱗易我冠裳。

案:後漢書楊終傳注引“介鱗”作“鱗介”。

或問“勞功”。曰:“日一日勞,考載曰功。”

李注:“日一,日猶日日也。考,成也。周而複始以成其歲,故曰功。”案:此節勞、功並文,正文“日勞”當作“曰勞”,與“曰功”對文。注文“日一日”當作“日一”,日一即日省言,故曰“猶日日”。今本“一”下衍“日”字,因誤正文為“日勞”,誤矣。

漢興二百一十載而中天。

案:此乃楊子自述其作書之歲也。以史考之,當為平帝三年。此書成於居攝前,故稱新莽為漢公。互相勘驗,厥證益昭。李注不察,以漢公為稱其前美之詞,並雜引新事緣飾楊書,以為慨寄微言,箴規深切。所謂本無其意,妄欲強合也。(或以重黎篇羲和為莽官。今考漢書平帝紀:“元始元年,置羲和官,秩二千石。”楊子所雲,即屬此秩,非王莽所改大司農也。)[[序]]案:序篇引入漢書本傳。其文字小有異同者,如“恣乎情性”、“冠乎群倫”,漢書“乎”並作“於”;昔在聖考,作“在昔”;“忽恍”作“曶怳”;“莫尚”作“莫上”,“一概”作“壹概”;以及“遐”字作“假”,“範”字作“範”,“歡”字作“驩”,是也。或古字兩通,或字體稍別,具詳溫公所引,茲不悉著。

恣乎情性。

案:黃氏日鈔引“乎”作“於”。

終後誕章乖離,諸子圖徽。

李注:“諸子應時而作詭世之言。”案:溫公從宋、吳本“終”作“然”,與漢書合。李讀“終後誕章”為句,似非。“誕章”二字當連下文“乖離”讀六字為句。徽、 古通,當從俞正燮說。漢書作“微”,亦假字。

陳施於意。

案:漢書“意”作“億”。顏注引李奇曰“布陳於億萬事也”,係本書古誼。

動不克鹹,本諸身。

李注:“克,能;鹹,皆。”案:李讀“動不克鹹”為句,似非。“鹹”當下屬。孟子離婁篇:“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即此所本。鹹本諸身,猶彼文皆反求諸己。動與行同,不克猶不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