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問神卷(4)(3 / 3)

或問“人”。曰:“艱知也。”〔注〕艱,難也。人之難知,久矣。堯、舜之聖,而難任人。莊周亦雲厚貌深情。曰:“焉難?”〔注〕未諭其難,所以又問。曰:“太山之與蟻、垤,江、河之與行潦,非難也;〔注〕形彰於外,視之易見。大聖之與大佞,難也。〔注〕物形外顯,人神內藏,外顯易察,內藏難明。烏呼!能別似者為無難。”〔疏〕“艱知也”,世德堂本作“難知也”。“太山之與蟻、垤,江、河之與行潦,非難也”者,音義:“蟻垤,上魚綺切,下徒結切。”說文:“蟻,蚍蜉也。”爾雅釋蟲雲:“蚍蜉,大蟻;小者,蟻。”詩東山毛傳雲:“垤,蟻塚也。”方言雲:“垤,封場也。楚郢以南,蟻土謂之封垤,中齊語也。”又雲:“蚍蜉,其場謂之坻,或謂之垤。”說文:“潦,雨水也。”詩采蘋:“於彼行潦。”毛傳雲:“行潦,流潦也。”孔疏雲:“行者,道也。”然則行潦,道路之上流行之水。孟子雲:“泰山之於邱垤,河海之於行潦,類也。”司馬雲:“言才德之大小著明者易知。”是也。“大聖之與大佞,難也”者,說文:“佞,巧高材也。”孟子雲:“孔子曰:‘惡佞,恐其亂義也。’”趙注雲:“佞人,詐飾似有義者。”按:此文亦為王莽而發。“能別似者為無難”,音義:“能別似者,彼列切。俗本作‘能參以似’,非是。”按:世德堂本依集注作“能參以似”。司馬雲:“李本作‘能別似’,今從宋、吳本。見玉參以 ,見 參以玉,則真偽易知矣。”榮謂 之亂玉,正由見玉者不能辨其為玉,見 者不能辨其為 ,故或以玉為 ,或以 為玉。若已知其為玉、為 矣,則真偽既判,何用參為?吾子雲:“或問蒼蠅紅紫。曰:‘明視。’問鄭、衛之似。曰:‘聰聽。’或曰:‘朱、曠不世,如之何?’曰:‘亦精之而已矣。’”能別似即精之之謂。精則能辨,能辨則物不能遁其情,而難知者為易知也。注“艱,難也”。按:世德堂本無此注。注“堯、舜之聖,而難任人”。按:堯典:“惇德允元,而難任人。”偽傳雲:“任佞難拒也。”釋文:“而難,乃旦反。”本書淵騫:“昔在任人,帝曰難之,亦才矣。”彼音義亦雲:“難之,乃旦切。”弘範此注,引以證艱知之義,則讀難如字。今按皋陶謨:“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禹曰:‘籲!鹹若時,惟帝其難之。’”說者皆讀此“難之”之“難”如字,與堯典“難任人”異義。而法言雲:“昔在任人,帝曰難之。”明以堯典之“難任人”與皋陶謨之“帝其難之”同為一事,下文“大聖之與大佞,難也”,即任人難知之謂。是子雲固讀難任人之“難”如字也。蓋不易謂之難,知其難而慎之亦謂之難,詩桑扈孔疏雲:“難者,戒懼之辭。”然則難任人猶雲戒懼於佞人,不必讀乃旦反也。注“莊周亦雲厚貌深情”。按:列禦寇篇引孔子曰:“凡人心險於山川,難於知天。天猶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是亦謂人難知之語,故引以為證。

或問:“鄒、莊有取乎?”曰:“德則取,愆則否。”〔注〕愆,過也;否,不也。“何謂德、愆?”曰:“言天、地、人經,德也;否,愆也。〔注〕論天、地、人經,是德也,不為過愆,可采取也。愆〔注〕欲問其義。語,君子不出諸口。”〔疏〕此問已見前篇。此重出之者,彼文猶雲“取其少欲自持”,是必不得已而節取之。此則辭益嚴峻,直謂無可取也。言天、地、人而經者,易、春秋也。係辭雲:“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春秋繁露王道通三雲:“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畫者,天、地與人也;有連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與人之中,以為貫而參通之,非王者孰能當是?”漢書眭弘等傳讚雲:“幽讚神明,通合天人之道者,莫著乎易、春秋。”是也。莊周蔽於天而不知人,鄒衍無知於天地之間,故其言天、地、人皆繆於經義,是愆非德,執此以繩,則二子之無可取自見。非謂二子之言天、地、人有經有否也。“愆語,君子不出諸口”者,愆語謂不經之言。前文雲:“言不經,非言也。”即“愆語,君子不出諸口”之義。注“愆,過也”。按:說文“愆,過也。從心,衍聲”;或體“ ,從寒,省聲”;籀文“9,從言,侃聲。”注“論天”至“取也”。按:此亦弘範不欲子雲於莊周有所訾議,故特曲解楊語,以阿其所好,而不複顧文義之不合也。注“欲問其義”。按:世德堂本“問”作“聞”。俞雲:“李於‘愆’下出注曰:‘欲聞其義。’是‘愆’一字為句,或人問辭也。吳讀同。然義實未安。‘愆’字當合下‘語’字為句。愆語,過愆之言也。過愆之言,君子不出諸口,鹹曰‘恥言之也’,正得其義。或宋固以愆語連讀乎?”按:俞說是也。司馬雲:“鄒、莊淫誕之語,君子所不道也。”則溫公固已作如是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