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聯稱頌他身曆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四朝;官至四品知府,科連四世,父舉人,本人進士,子孫亦同登科場;且四世同堂,夫婦和賢,子孫榮升,國恩家慶之樂充滿他“寓居花埭”的山林泉石之間。並對其退隱後自得其樂的生活流露出欽羨之情。
聯中抓住“三”和“四”兩字大做文章,重疊鋪展,巧成壽聯。
255.祝141歲高壽老人的壽聯
花甲重逢,外加三七歲月
古稀雙慶,更多一度春秋
乾隆五十年,曆史上最大規模的千叟宴在乾清宮舉行。席間麵對壽星之最,乾隆皇帝興致勃勃地出了上聯:“花甲重逢,外加三七歲月”;清朝才子、銅牙鐵齒紀曉嵐最先最快對出下聯:“古稀雙慶,更多一度春秋”。
在場的人備感奇巧,妙趣橫生。上下聯形式含蓄,並不直麵數字。細加品味,竟是一副數字楹聯。上下聯既是一個謎麵,又是一道數字題,原來他們道出這位壽星之最高壽是141歲。
花甲,是六十歲的代稱。我國古代以幹支紀年,按天幹地支名號錯綜參互,從甲子開始,以十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循環相配,成甲子、乙醜、丙寅、丁卯……六十組,六十年周而複始,故稱六十“花甲”或稱六十“花甲子”。唐·趙牧《對酒》詩:“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花甲重逢”,是一百二十歲,外加三七歲月,即二十一,合計就是一百四十一歲。
“古稀”為七十歲的代稱。語本唐·杜甫《曲江》詩之二:“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古稀雙慶”是一百四十歲,更多一個春秋,加起來也是一百四十一歲。如果列成算式,即為:
上聯:(60×2)+(3×7)141
下聯:(70×2)+1141
256.馮友蘭給金嶽霖的祝壽聯和自壽聯
何止於米,相期以茶;
論高白馬,道超青牛。(贈金嶽霖聯)
何止於米,相期以茶;
心懷四化,意寄三鬆。(自壽聯)
1983年,著名哲學家、中國哲學史家馮友蘭(1895—1990)和他的同庚、著名哲學家、邏輯學家金嶽霖八十八壽誕時,撰書了如上兩副對聯,一副送金嶽霖先生,一副自壽。聯語寫出兩位老學者友誼之深,相交之厚。兩副聯語,隻是下聯不同。
第一副聯語的上聯雲:“何止於米”,意謂何止隻活到“米壽”(“米”字拆開是漢字八十八),而是“相期以茶”,二位互勉,相期活到一百零八歲(“茶”字上麵的草字頭“艸”是二十,中部是“八”,下部是“木”構成十八,這樣草字頭的二十,再加中下部的八十八,一共是一百零八)。以漢字字形特征表達兩位學者的不斷追求,相期達到期頤之年,為中國學術作出更大貢獻的雄心。
贈金聯的下聯寫金先生的深厚造詣與風度,稱讚他在論辯方麵比戰國時期的哲學家公孫龍的“白馬非馬”論要高,論道方麵則超過道家的創始人、騎青牛的老子。“白馬”,典出《公孫龍子》,公孫龍是當時有名的“辯者之徒”,是名家的代表人物,“白馬非馬”,是他的名辯論題,以“馬”和“白馬”概念的差異,發現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係,在古代邏輯思想發展上有一定貢獻。“青牛”,是春秋時期的思想家老子(老聃,姓李名耳)的代稱,典出漢·劉向《列仙傳》:“老子西遊,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
第二副聯語更寫出馮先生自己與時俱進,老而彌堅的博大情懷。期望自己能活到“茶壽”為我國實現四化而努力,像陶淵明那樣“眄庭柯以怡顏”,“撫孤鬆而盤桓”(《歸去來兮辭》)。恬淡寡欲,修養身心。馮先生愛鬆,將自己的寓所命名為“三鬆堂”1985年河南人民出版社為他出的全集也叫《三鬆堂全集》。表示要有鬆樹的風格和氣節,也有“壽比南山不老鬆”之意。
馮老先生雖未活到“茶”壽,但也享壽96歲高齡,金老先生也壽至90歲高齡。可謂壽近期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