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壽人聯(2 / 3)

下聯的“琴書”,指琴和書籍,多為文人雅士清高生涯的常伴之物。語本漢·劉歆《遂初賦》:“玩琴書以條暢兮,考性命之變態。”“琴書作伴”反映壽翁恬靜淡泊的生活情趣。“支床有龜”,龜與鶴同為長壽的象征。漢·司馬遷《史記·龜策列傳》載:“南方老人用龜支床足,行二十餘年,老人死,移床,龜尚不死。”“支床有龜”,典出於此。祝願壽翁“龜鶴遐齡”,健康長壽。同時,“龜”與“歸”諧音,正扣合大家期望壽翁早日獲釋歸來之意。

此聯切人切事切情切意,體現了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對這位德高望重、堅持進步的學者無限關懷與尊敬,為壽聯之佳品。

253.賀梁章钜七十壽聯

二十舉鄉,三十登第,四十還朝,五十出守,六十開府,七十歸田,須知此後逍遙,一代福人多暇日;

簡如格言,詳如隨筆,博如旁證,精如選學,巧如聯話,富如詩集,略數平生著述,千秋大業擅名山。

梁章钜(1775—1849),清代文學家。字閎中,又字茝林,號茝鄰,晚號退庵。福建長樂人。乾隆五十九年(1794)舉人,嘉慶七年(1802)進士,曆任禮部主事、軍機章京、員外郎、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巡撫,並兼署兩江總督。道光二十二年(1842),因病辭官,專事著述。能文工詩,尤熟掌故。1845年,梁70壽辰時,其福州好友王叔蘭撰書此聯以賀。

上聯寫其仕宦經曆之順。年齡雖為概數,但有履曆之真。言其二十歲考中舉人,三十歲進士及第,四十歲在朝為官,五十歲出守任荊州知府,六十歲開府,曆官江蘇巡撫、兩江總督等。七十告老歸田,自此可逍遙自在,享受晚年中的暇日清福,頤養天年。故聯語稱,其為“一代福人”實乃真誠祝願之詞。

下聯頌其著述之豐。說其代表作有的簡如《古格言》,精辟凝練;詳如《文選旁證》,通經博史;博如《三國誌旁證》,博綜宏覽;精如《製義叢話》,依經立論;巧如《楹聯叢話》,妙趣橫生;富如《退庵詩存》,蔚為大觀。平生著述宏富,有七十七種之多,各具特色,其獨到精深,能與名山共不朽。“名山”,語出漢·司馬遷《報任安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上聯順序嵌用“二”“三”“四”“五”“六”“七”諸數,確實難對,王氏卻想出一種妙法,將隱含著一定數量或質量的詞語,如“簡”“詳”“博”“精”“巧”“富”等與數字相對。概括流暢精練,讀來頗有氣勢,短短74字,把壽翁一生的仕宦生涯與著述事業,描繪得淋漓盡致,可謂“一副壽聯寫一生”。

其同年謝菽石的贈聯與此聯異曲同工,可一並欣賞:

乾隆末孝舉秀,嘉慶初曆翰部,道光間掌封圻,回首功名成百順;

經曆部有旁證,藝文家喜博稽,政事門備掌故,等身著述自千秋。

254.賀張維屏七十八歲壽誕聯

詩稱三子,學積三餘,望重三城,福懋三多,壽祝三秋,願鬆柯益健,菊節彌堅,文囿詞場陪杖履;

身曆四朝,名高四海,官尊四品,科連四世,堂開四代,況夫婦齊眉,兒孫晉爵,國恩家慶樂林泉。

張維屏(1780—1859)是清代愛國詩人,廣東番禺人,道光二年進士。此聯是清鹹豐七年(1857)農曆九月三十,張維屏78歲生日時同僚李紫輔撰送的祝壽聯。載清·梁恭辰《楹聯四話》卷三。

上聯讚譽他在詩壇上少負才名,與康侯、黃子實並稱粵東三子;求知若渴學積“三餘”,即三國董遇提出的“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在黃梅、廣濟、南康三城為知縣、漕務和知府,聲望極高;福懋三多,係指他勤勉習修,“乃看書多,持論多,著述多也”(清·翟灝《通俗編·祝誦》),著有《聽鬆廬詩鈔》、《詩話》及《鬆心日錄》、《鬆軒隨筆》、《老漁閑話》、《國朝詩人徵略》諸書行世;九月三十日為他祝壽正好是“三秋”(季秋)。壽翁“性愛鬆,自號鬆心子”(《國朝先正事略》卷四十四),故祝願他如鬆柏樣青春長在老而益健,像菊那樣淩霜傲寒老而彌堅,成為文囿詞場所尊崇的元老。“陪杖履”語出宋·蘇軾《夜坐與邁聯句》:“樂哉今夕遊,複此陪杖履。”表示對老者、尊者的敬稱。上聯從才名、學識、德望、著述、壽誕諸方麵對壽翁予以讚頌,並以鬆柏菊喻人,表示由衷祝願,還用“陪杖履”表示尊崇與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