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靜以養神(2 / 3)

絲竹放懷春未暮,

清和為氣日初長。

(清·梁章钜《楹聯叢話》卷之十一)

這些都說明欣賞音樂確能調整人的情緒,使人心情舒暢,減輕或消除病痛。

222.氣忌躁 言忌浮 才忌露 學忌滿

膽欲大 心欲細 智欲圓 行欲方

這是一副為人處世、修身養性的格言聯。選自安徽黃山市黟縣的古聯。

上聯講修身養性的禁忌。即人的氣性包括脾氣、性格乃至精神狀態要避免或戒除急躁、浮躁、驕躁,躁則不安。言談切忌虛浮、華而不實。宋·蘇軾詩雲:“願子篤實慎勿浮,發憤忘食樂忘憂。”(《代書答梁光》)人能多才多藝固然好,但有才要忌露,不宜露才揚己,過分表現,以免遭人厭惡和忌妒。學習的敵人是自己的滿足。對學習和研究學問的成就,則不能驕傲自滿。古人雲:“滿招損,謙受益。”(《書·大禹謨》)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總之,躁、浮、露、滿,都是人們修身養性過程中需要努力克服的不良品行與作風。其中尤以“躁”對人們陶冶性情、安定心誌極為有害。氣貴和,心貴安。三國·魏·嵇康在《養生論》中說:“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喪於外,猶君昏於上,國亂於下也。”所以,他提出:“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愛憎不棲於情,憂喜不留於意,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又呼吸吐納,服食養身,使形神相親,表裏俱濟也。”明代學者呂坤說得更直接:“躁心浮氣,畜德之賊也。”(《呻吟語·修身》)“靜者生門,躁者死戶。”(《呻吟語·存心》)

下聯則為醫德修養的準則。語出五代後晉·劉晌《舊唐書·孫思邈傳》:“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孫氏這段格言,來源於《文子·微明》和《淮南子·主術訓》:“心欲小而誌欲大,智欲圓而行欲方。”此語本為處世為人的格言,孫氏則引申為醫德修養的準則,強調醫者治病,既要膽大,如赳赳武夫,臨事不懼,勇往直前;但心要小(細),小心謹慎,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省病診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處判針藥,無得參差。雖曰病宜速救,要須臨事不惑。唯當審諦覃思,不得於性命之上,率爾自逞俊快,邀射名譽,甚不仁矣。”(《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一·序則·大醫精誠》)所謂“智圓”,就是在具體治療時,智慮要周到通達,針對患者稟賦、年歲、身形、性情、境地、天時、氣色、受病新久等不同情況,圓活機變,運用得當,措施得力。所謂“行方”,就是醫者的行為應端方不苟,嚴守醫德準則。對“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通一等,皆如至親之想。”(《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一·序則·大醫精誠》)孫氏倡導的膽大心細智圓行方的從醫格言,不僅為後世從醫人員提供了醫德規範,也為人們祛病延年創造了求醫的良好醫風。

223.世上本少全才

人間盡多忙客

這是民國時湖南石門袁少枚自題“半閑園”的嵌字聯。全聯為:

半市半鄉,半讀半耕,半士半醫,世上本少全才,故名曰半;

閑吟閑詠,閑彈閑唱,閑斟閑酌,人間盡多忙客,而我獨閑。

上、下聯反複七次運用“半”、“閑”兩字,也就是七次嵌入“半閑”之園名,非常順暢自然。

上聯主要交代“半閑園”故名曰“半”的特獨用意。看到上聯,使人不由得聯想到清代錢德蒼輯《解人頤》中收入的《半半歌》:

看破浮生過半,半之受用無邊。半中歲月盡幽閑,半裏乾坤寬展。

半廓半鄉半村舍,半山半水田園。半耕半讀半經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華半實庭軒。衾裳半素半輕鮮,肴饌半豐半儉。

童仆半能半拙,妻兒半樸半賢。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顯。

一半還之天地,讓將一半人間。半思後代與滄田,半想閻羅怎見。

酒飲半酣正好,花開半吐偏妍。帆張半扇免翻顛,放馬半韁穩便。

半少卻饒滋味,半多反厭糾纏。百年苦樂半相參,會占便宜隻半。

這首《半半歌》反映了知足安分的思想。對於人們修身養性,保持心理平衡無疑是有益的。上聯即化用了《半半歌》取中的意境。杭州靈隱寺也有這樣一副對聯:

人生哪能多如意;

萬事但求半稱心。

下聯突出“吟”、“詠”、“彈”、“唱”、“斟”、“酌”的閑情逸趣,也是“獨閑”的雅興所在。“閑,靜也”(東漢·王逸《楚辭章句》)。能體靜心閑,悠然自得,保持達觀的心態,自然有益身心健康。明人陳藎說得好:“人生得閑最是好事,閑正可以正心,閑正可以悔過,閑正可以積功,閑正可以向善,且返觀內照得於靜中,自攝則七情六欲不煩製而斂跡。”(《修慝餘編》)

這副對聯闡述了兩條極普通的道理:“世上本少全才”,“人間盡多忙客”,如果人們都領悟了這兩條極普通的道理,世間也會減少許多煩惱,多一些心理平衡。

224.靜亦靜,動亦靜,五髒克消失欲火

榮亦忍,辱亦忍,平身不履於危機

明代文學家、書畫家陳繼儒《見聞錄》雲,翟公欒曾自製如上對聯。此聯選自清·梁章钜《楹聯續話》卷一。

上聯講“靜”。靜者,安靜,不受外界幹擾。西漢·劉安《淮南子·原道訓》說:“人生而靜,天之性也。”又說:“夫精神氣誌者,靜而曰充者以壯,躁而曰耗者以老。是故聖人將養其神”。說明靜不僅是一種天性,而且靜能養神。故元代醫學家羅天益說:“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萬病息。”(《衛生寶鑒·中風小羌活愈風湯》)“寧心養神,即卻病良方也。”(清·曹庭棟《老老恒言·燕居》)“欲火”,佛教語,指塵世間熾盛如火的欲念,多指淫欲。“克”,指克製、製服。漢·揚雄《法言·問神》:“勝己之私謂克。”“欲火”(即過分的喜怒憂思悲恐驚的情誌活動)與五髒特別與心髒有著密切關係。中醫認為,七情為病,則內傷五髒,引起內髒功能紊亂。明·莊元臣曾說:“故淫火燒腎,怒火燒肝,憂火燒肺,思火燒脾,故心火壯則諸髒皆衰。”(《叔苴子內編》)上聯是說,隻要保持安靜、清靜,做到“動靜不失其常”(明·萬全《養生四要·慎動》),就能以靜製動,克消能影響五髒平和的欲火,保持身心健康。

下聯說“忍”。所謂忍,即忍耐、忍受、抑製、克製的意思。從心理學的角度說,忍是一種壓抑,力量是向內的,作用於人自身。戰國的荀子曾說:“誌忍私,然後能公,行忍情性,然後能修。”(《儒效》)意謂思想上克製私欲,然後才能為公;行為上克製情感,然後才能有好品德。“忍辱則爭端自息;安分則妄想可除。”(民國·胡瑞芝《養正錄》)下聯是說無論是得榮還是受辱,都要以一顆平常心待之,處之以忍。如俗諺所言:失意事來,治之以忍;快意事來,處之以淡。如此,才能寵辱不驚。麵對人生的升沉寵辱都能忍者,才會“平身不履於危機”。

此聯提倡的動靜相宜、寵辱不驚的養生之道,對於常煩心傷神,易動肝火之人,確係一劑妙藥良方。

下麵是一副提倡靜心、寧事的對聯:

平心靜心勿煩心就會舒心;

息事寧事不生事自然無事。

225.自靜其心延壽命

無求於物長精神

這是唐·白居易《不出門》一詩的頸聯。清篆刻家、畫家奚岡用作書齋聯,也用以贈人。

上聯講靜養。我國古代養生十分重視靜養。《老子》曾言:“致虛靜,守靜篤。”(十六章);“清靜為天下正”(四十五章)。《禮記·樂記》則把“靜”上升為本體存在:“人生而靜,天之性也。”莊子則認為靜是主體自身排除感性欲望所呈現的純而無雜的精神狀態。他說:“水之性,不雜則清,莫動則平……故曰,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此養神之道也。”(《莊子·刻意》)南朝·梁·陶弘景《養性延命錄·教誡篇》則進一步指出:“靜者壽,躁者夭。靜而不能養減壽;躁而能養延年。”上聯正是對這些聖哲先賢關於清靜養神思想的藝術概括。所謂“自靜其心”,就是主動地使自己的心靈安定寧靜。靜,既包括舒爽休息以求身靜,更包括祛除雜念,以求心靜。心情平靜,則使精神收藏,精力充沛;心情浮躁,焦慮緊張,則精氣就會耗散。人在靜養的狀態下,神經緊張度放鬆,呼吸、心率、血壓、體溫相應降低。這種低代謝的優點有助於生命節能,讓生命之燭常亮不滅。可見,“靜養”也是一種精神上的“健康運動”。在當下生活節奏加快,浮躁之氣盛行的情況下,“自靜其心”就更為需要。“習靜心方泰,勞生事漸稀”(唐·白居易《酬裴相公見寄二絕》之一)。通過“習靜”,使動靜合宜,才能保持生理和心理的平衡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