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靜以養神(1 / 3)

218.寧靜而致遠

澹泊以清心

上聯語出《文子·上仁》:“非淡漠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亦有:“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這裏的“寧靜”指清靜寡欲,不慕榮利。亦指環境和心情的安定平靜。意謂不寧靜就不能加強自身修養,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所以諸葛亮總是告誡後人“誌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欲。”(《誡外甥》)如何做到寧靜致遠?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續座右銘》也許對今人有啟發:“勿慕貴與富,勿憂賤與貧。自問道何如,貴賤安足論?聞毀勿戚戚,聞譽勿欣欣。自顧行何如,毀譽安足論?”寧靜致遠,不但是修身的要旨,且是養神的必然要求。宋·歐陽修也說:“養神於靜則安。”(《歐陽文忠公書示子侄》)應該說,寧靜是一種崇高的境界,不為權力所累,不為名利所誘,不為燈紅酒綠所吸引,守住心靈的一片淨土,保持心境的平和,享受平靜的生活。故有人說:最好的心情是寧靜。

下聯的“澹泊”,指恬淡寡欲。明·姚舜牧曾說:“澹泊二字最好。澹,恬淡也;泊,安泊也。恬淡安泊,無他妄念,此心多少快活。反是以求濃豔,趨炎勢,蠅營狗苟,心勞而日拙矣,孰與澹泊之能日休也。”(《藥言》)。“清心”指心地清淨,無思無慮。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白雲觀》:“問及長生久世之道,則以清心寡欲為要。”意謂隻要能澹泊自守,清心寡欲,就能使人始終處於平和的心態,得亦不喜,失亦不驚,有利保持心理的平衡。

寧靜、澹泊的精神狀態,能激發人體自身的生理調控機製,從而使機體內部實現恒穩狀態,深蓄厚養、儲藏能量,培養健康的人格,增強人的內在的精神力量。所以明人謝肇淛說:“高壽之人多能養精神,不妄用之,其心澹然,無所營求。”(《五雜俎·人部一》)寧靜、澹泊更是當代養生的真諦。有道是:天天三笑容顏俏,七八分飽人不老。相逢莫問留春術,寧靜淡泊比藥好。

另有兩副言及清閑恬淡的聯語:

語言間侭彀積德;

澹泊中皆可長生。

(明·鄭心材《鄭敬中摘言》)

清閑無事,坐臥隨心,雖粗衣淡飯,自有一段真樂;

紛擾不寧,憂患臨己,即錦袍厚味,隻覺萬種奇危。

(清·石成金《傳家寶·快樂聯瑾》)

廣西碼坪清真寺有一聯對於修身養神也有借鑒作用:

清則身潔心淨;

真乃意正誌誠。

219.靜坐澄思慮

閑吟樂性情

這是宋·邵雍《獨坐吟》之二中的頸聯。(載《全宋詩》冊7,頁4596)這一聯是他吟誦“體靜心閑”的詩句。

上聯講養靜。莊子曾言:“必靜必清,無勞爾形,無搖爾精,乃可以長生。”(《莊子·在宥》)韓非也說:“聖人愛精神而貴處靜。”(《韓非子·解老》)邵雍承繼養靜的思想,提出“靜坐澄思慮。”這裏的“靜坐”,指平靜地端坐,排除雜念,通過意念控製自己的情誌活動。澄,即澄清。澄思慮,就是使心澄體靜,如蘇軾所言:“閉息卻慮,掃滅塵相,使心澄湛,諸念不起。”(《上張安道<養生訣論>》)養神之道貴在“靜”。靜坐不僅能澄思慮,而且能使人體陰陽平衡,經絡疏通,氣血順暢。上聯的意思就是要人們澄思靜慮,全身放鬆,達到入靜。後來,清代養生家曹庭棟則對靜坐作了具體詮釋:“平居無事時,一室默坐,常以目視鼻,以鼻對臍,調勻呼吸,毋間斷,毋矜持,降心火入於氣海,自覺遍體和暢。”因此,他認為“養靜為攝生首務”。(《老老恒言·燕居》)。

言及“靜坐”的對聯還有:

氣靜形安樂;

心閑身太平。

(宋·邵雍《又五首》之一的頸聯)

宴坐使人無俗氣;

閑來當暑起清風。

(宋·黃庭堅《雲濤石》詩的頸聯)

清言每不及世事;

靜坐可以修長生。

(清·梁章钜《楹聯叢話》卷八)

七旬外翁,固知死之為歸,生之為寄;

半日靜坐,不識此是何地,我是何人。

(清·俞樾晚年尤愛靜坐,常以此得趣)

下聯談閑吟。所謂“閑吟”指隨意吟唱。唐·白居易《閑吟》;“唯有詩魔降未得,每逢風月一閑吟。”宋·陸遊也有《閑吟》:“閑吟可是治愁藥,一展吳箋萬事忘。”“性情”,指人的思想感情。南朝·梁·鍾嶸《詩品·總論》:“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閑吟樂性情”,就是隨意吟唱,愉悅情誌,不要為無關緊要的事而氣惱。三國·魏·嵇康的《幽憤詩》有“永嘯長吟,頤性養壽”之說。說明隨意吟唱,心平氣和,不僅能樂性情,娛悅情誌,而且能保養心性,延年益壽。

220.優遊樂閑靜

恬淡養清虛

這是清文學家薑宸英(1628—1699)自題書齋“真意堂”聯。薑雖年七十始舉進士,但從其書齋名“真意堂”(取陶淵明《飲酒》詩“此中有真意,欲辨已無言”之意)和該聯內容看,可知是一位達觀之士。

上聯的“優遊”,謂悠閑自得。語本《詩經·大雅·洄酌》:“伴奐爾遊矣,優遊爾休矣。”清·王滔《<淞濱瑣話>自序》:“優遊恬適,舒暢怡悅,所以養乎心者也。”“閑靜”,即安閑寧靜。語本《荀子·王霸》:“形體好逸而安重閑靜莫愉焉”。上聯是說,過著隨遇而安、悠閑自得的生活,可以愉悅心情。正所謂“淡月輕雲,瀟灑襟懷而長嘯;疏花密竹,優遊雅興而高歌”(清·石成金《傳家寶·快樂聯瑾》)

下聯的“恬淡”,即清靜淡泊。語本《莊子·天道》:“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無為則俞俞(從容自得的樣子)。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漢·王充《論衡·定賢》亦雲:“恬憺無欲,誌不在於仕,苟欲全身養性為賢乎?是則老聃之徒也。”後多用以指不熱中於名利。“清虛”,清淨虛無。三國·魏·阮籍《首陽山賦》:“且清虛以安神兮,豈慷慨而言之。”北齊劉晝說:“恬和養神,則自安於內;清虛棲心,則不誘於外。神恬心清,則形無累矣。”(《劉子·清神》)明·高濂也說:“養壽之道,清靜明了四字最好。”(《遵生八箋·清修妙論箋》)這就是說,隻要恬淡無欲,清虛棲心,追求精神的安寧,就能達到養神全形的效果。

當然,這裏的所謂清靜養神,並不是要人無知無欲,無理想無抱負,無所事事,而是要摒除雜念,專心致誌,精神靜謐。

221.一聲來耳裏

萬事離心中

這是唐·白居易《好聽琴》詩的頷聯。《白居易全集》卷第二十三。

音樂與養生的關係,我國古代早有發現。早在秦漢前的《禮記》就指出:“樂者,樂也。”意思是說,音樂就是快樂。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則指出:“音樂者,所以動蕩血脈,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史記·樂書論讚》)三國·魏·嵇康的《琴賦》則說:琴聲“可以導養神氣,宣和情誌,處窮獨而不悶者,莫近於音聲也。”東晉的陶淵明則有“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歸去來兮辭》)的名句。白居易則在《好聽琴》一詩中,對自己生性的情趣愛好和聽琴對養心療疾的作用作了令人欣喜的描述。詩曰:

本性好絲桐,塵機聞即空。

一聲來耳裏,萬事離心中。

清暢堪銷疾,恬和好養蒙。

尤宜聽三樂,安慰白頭翁。

意思是說,我的本性就愛好聽琴,一聽到琴聲塵俗的雜念就一掃而空。隻要聽到一聲琴聲,一切煩心的事都從心中離開。那清悠流暢的琴聲可以解除病痛,那恬靜平和的琴聲正好修養正道消除蒙昧。我尤其愛聽祭祀天、地、鬼的三種音樂,使我這個老翁的心情更為安適。

宋·歐陽修在《送楊慎序》一文中也曾談了自己學琴療心的同感:“予嚐有幽憂之疾,退而閑居,不能治也。既而學琴於友人孫道滋,受宮聲數引,久而樂之,不知疾之在其體也。夫疾,生乎憂者也,藥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而不若聲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心而平,不和者和,則疾之忘也宜哉。”宋·朱文公的《琴讚》也肯定了琴的修身養性作用。詩雲:養君中和之正性,禁爾忿欲之邪心。(引自元·鄒鉉《壽親養老新書》卷之四)所以英國作家沃·海登說:“音樂是醫治思想疾病的良藥。”(《燈下夜賦·音樂》)正因為琴聲有“療心”作用,所以《壽親養老新書》的作者主張“奉親者能琴,時為親庭鼓一二操,亦足以娛悅其意,和平其心。”現代醫學研究也發現,不同旋律、節奏、速度、力度的音樂,通過聽神經傳達大腦,可對人體產生興奮、抑製、降壓、鎮痛等不同作用,並可治療某些疾病。一般說,緩慢輕悠的旋律與柔綿婉轉、曲調低吟,清幽和諧的樂章,具有安神鎮靜的功效;節奏鮮明、節拍爽快、優美動聽的音樂,具有舒心解鬱的功效;節奏低沉、淒切悲涼之曲,可以起以悲製怒的作用;鮮明、高亢、激昂的悲壯節律,可以激發人的憤怒之情,收到以怒勝“憂”的效果;悠揚的旋律與多變的節奏,給人以歡快喜樂之感。要使音樂養生更好地發揮作用,應根據各人的性格、音樂愛好和修養,以及病情和各種樂曲的作用特點,精心選擇音樂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