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食飲有節(3 / 3)

176.唐安薏米白如玉

漢嘉栮脯美勝肉

選自宋·陸遊《冬夜與溥庵主說川食戲作》《全宋詩》冊39,頁24623.

上句的“唐安”,古稱蜀州,唐天寶元年(742)改州為郡,蜀州改稱唐安郡,唐至德二年(757),又複稱蜀州,今屬四川省崇州市境。陸遊曾貶為蜀州通判,故對唐安薏米深有研究。“薏米”,薏苡的子實,又叫苡仁,俗稱“藥玉米”、“珍珠米”、“薏珠子”,色白如玉。薏米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油、維生素B1及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等,不僅可供食用和釀酒,而且可入藥。中醫認為,薏米甘、淡、涼,入脾、肺、腎經,具有健脾、利濕、清熱、排膿的功效。《食物本草》記載,薏米“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久風濕痹,下氣。久服,輕身益氣,除筋骨中邪氣不仁,利腸胃,消水腫,令人能食。”還能“治肺痿肺氣,積膿血,咳嗽涕唾”等。對於久病體虛和病後恢複期的患者,以及老人、產婦、兒童,用薏米煮粥服食,頗有裨益。薏米炒用,還能補益肺脾。所以,陸遊總是對薏米讚不絕口。他的《薏苡》詩雲:“初遊唐安飯薏米,炊成不減雕胡美。大如芡實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滿屋。”而且說“唐安所出尤奇”。

下句的“漢嘉”,指東漢順帝陽嘉二年(133)在四川西部設置的漢嘉郡。治所在今四川省蘆山縣境。“栮脯”,即幹木耳。幹木耳在古代被視為珍貴蔬菜,因其味道鮮美與雞肉相近,故被稱為“木雞”。盛產四川、福建等地。所以陸遊盛讚“漢嘉栮脯美勝肉。”他在《食野菜》詩中還回味:“可憐龍鶴山中菜,不伴峨嵋栮脯來。”其實,木耳不僅是美食佳品,而且具有藥用價值。中醫認為,木耳甘、平,入胃、大腸經。益氣,涼血、止血,可治咯血、吐血、衄血、血痢、腸風、崩漏、痔血和高血壓病,還有補脾益胃、潤燥利腸、和血養榮的功效。

177.蔬食七十年,未嚐不飽

曲巷半世紀,足以忘憂

這是中國著名佛教學家、社會活動家、愛國宗教界領袖、詩人趙樸初的養生聯。選自《答客問》,載《趙樸初韻文集》。

上聯講飲食。1999年,趙樸初曾在致養生學專家姚品榮的信中談到自己的養生之道:弟今年九十有二,在同輩人中,堪稱健者。蔬食已七十年,每日兩菜一湯、飯二兩左右;每晨起床前摩腹二百次左右,消化係統良好,所謂養生之道惟此而已。近有詩雲:“不知肉味七十年,虛度自慚已九十;客來問我養生方,無他奉告惟蔬食。”(餘開亮、李滿意《國學大師的養生智慧》)這裏所謂的蔬食,是與甘脆肥厚相對應的粗食,素食,主要是指新鮮蔬菜水果和五穀雜糧。《後漢書·竇章傳》:“(章)居貧,蓬戶蔬食,躬勤孝養,然講讀不輟。”元代著名醫學家朱震亨在談到蔬食時說:“天之所賦者,若穀、菽、菜、果。自然衝和之味,有食入補陰之功。”(《格致餘論·茹淡論》)即是說,穀類、豆類、蔬菜類、水果類的食物,所含營養素全麵,能滿足人的各種生理功能的基本需求,兼而取之,能收補精益氣之效。趙樸初從二十多歲起就堅持蔬食(不忌牛奶、雞蛋),不但符合佛家眾生平等尊重生命的教義要求,且對身體健康極為有益,是他享壽93歲高齡的一大緣由。故上聯雲,蔬食七十年,從未曾感到營養不足。他曾為十方齋題詞:“素食養生,延年益壽”。正是他養生經驗的高度概括。

下聯講居處。“曲巷”,指偏僻的小巷。南朝·梁·蕭統《相逢狹路間》詩:“京華有曲巷,曲巷不通輿。”唐·李白《宴陶家亭子》詩:“曲巷幽人宅,高門大士家。”比喻趙樸初清貧而閑適的清靜生活。他虔心向佛,慈悲為懷。自己甘於清貧,而把金錢無私地奉獻給了他熱愛的宗教和慈善事業。有人統計,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他為社會捐助人民幣達240萬元。長期以來,他身居要職,住的房子卻普通而陳舊。組織上曾多次分給他好宅,都被他謝絕了。故下聯雲:曲巷半世紀,卻完全忘掉憂愁而樂在其中。

正是:

欲寡清心能益壽;

素餐淡食可延年。

178.甘脆肥膿,命曰腐腸之藥

羹藜含糗,難語太牢之滋

選自清·鄒聖脈《幼學瓊林·飲食》。

上聯出自漢·枚乘《七發》:“甘脆肥膿,命曰腐腸之藥。”意為美酒佳肴,猶如爛腸子的毒藥。因為貪食過甜和厚味油膩的食品,會使糖和脂肪的攝入過量,造成身體發胖;同時厚味油膩的食物,不易消化,造成腸胃負擔,增加血液黏稠度,使血流不暢。特別是高血脂、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患者,更不能過食甘脆肥膿食品。有一則諺語說得好:要長壽,四份蔬菜,一份肉。

下聯出自《漢書·王褒傳》:“羹藜含糗者”,即是說用野菜與炒熟的米麥或大豆熬成的含汁的食物,泛指清淡飲食,雖然不如牛、羊、豬肉的滋味,但營養豐富。這裏的太牢,是指古代諸侯用於祭祀的牛、羊、豕三牲。清代醫學家程國彭說:“莫嗜膏粱,淡食為最。”(《醫學心悟·保生四要》)因為淡食為主的飲食能清理腸胃。正如諺語所說:“魚生火,肉生痰,青菜蘿卜保平安。”特別是山蔬野菜比人工栽培的蔬菜營養更好。以下四聯正是說的這個意思:

山肴田菜存真味;

五穀雜糧養太和。(王維成)

休說飱蔬無兼味;

須知菽粟有真香。

野蔬粗雜養生三味;

勤恭儉讓怡壽百年。(韓亦農)

菜鮮滋味長,去雜存精珍綠色;

羹美養生好,忌多宜少重清香。(周勁暉)

179.保健食療要知體虛體實

處方投藥謹守病因病機

相傳一位老中醫,年高九旬,耳聰目明。他德高望重,濟世救人,譽滿四方,被譽為活神仙。弟子問:“服什麼藥可以延年?”他答:“對症之藥可祛病延年!”又問:“吃什麼東西能夠益壽?”又答:“多吃五穀雜糧是矣。”因此,他的弟子們寫了這副對聯。上聯的意思是說,人們要進行食療保健,首先要知道自己的體質及其陰陽偏頗的差異,然後結合食物的四性、五味、升降沉浮及歸經等特性有針對性地選擇食療。因為人的體質有強弱之分,有偏陽偏陰之別,在機體的抗病能力與致病邪風互相鬥爭中,隨著邪正的消長,疾病會反映出兩種不同的體質,即虛與實的變化。一般體質偏陽者即具有偏於亢奮、偏熱、多動等特性的體質,如熱病初愈,慎食狗肉、羊肉、桂圓、荔枝等辛溫食物或辛辣之味;體質偏陰者即具有偏於抑製、偏寒、多靜等特性的體質,宜溫補益火;大病初愈,慎食龜鱉等滋膩之物及五味子、烏梅等酸澀收斂之品。素體氣虛者宜補氣培元,忌耗散克伐等。

下聯的“病因”,即指導致人體發生疾病的原因,包括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和癘氣,內傷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飲食失宜、勞逸失度及痰飲、瘀血、結石、外傷、寄生蟲等。“病機”則是指疾病發生、發展與變化的原理。疾病的發生、發展與變化,與患病機體的正氣強弱和邪氣性質、輕重、所中部位等密切相關。因此,了解病機就成為分析疾病證候的臨床表現、診斷辨證、預防治療的內在根據和理論基礎。作為醫生,為人治病療疾,必須謹慎地依據病因病機,對症處方投藥。

下麵是講飲食保健的另一聯:

治國重小康,要讓世人奔富裕;

養生講科學,宜將飲食助安康。(羅征全)

180.身健在,且加餐,把酒再三囑

人已老,歡猶昨,為壽百千春

這是中國畫家張大千(1899—1983)題畫室的集句聯。

上聯的一、二句集自宋·黃庭堅《鷓鴣天》:“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盡情歡。”上聯的末句,乃化用“祝哽祝噎”的典故而來。古代帝王為表示敬老,設三老五更之位,天子以父兄之禮養之,以示天下之孝悌。所謂三老五更“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鄭玄注)。在他們進餐時,使人在其前後祝禱不要哽噎。《後漢書·明帝紀》“尊事三老,兄事五更,安車軟輪,供綏執授,侯王設醬,公卿饌珍,朕親袒割,執爵而酳。(顏師古注:‘酳者,少少飲酒,或食已而蕩口也。’)祝哽在前,祝噎在後。”唐·孟郊《贈崔純亮》也有“一飲九祝噎,一嗟十斷腸”的詩句。“把酒”即端起酒杯。上聯是說,老年人為了健康地活著,在吃飯飲酒時要防哽噎防過量,以免食物或魚骨等堵住食管和卡住喉嚨。

下聯的一二句集自宋·辛棄疾《滿江紅·和範先之雪》:“人已老,歡猶昨。對瓊瑤滿地,與君酬酢。”下聯是說,人年紀大了,心理上仍要保持以往的積極樂觀的精神狀態,才有利於健康長壽。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就明確提出了心理養生要“以恬愉為務”(《上古天真論》)的思想。因為隻有“以恬愉為務”,才能“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為什麼樂觀能使人長壽呢?因為“喜則氣和誌達,榮衛通利”(《黃帝內經·舉痛論》)。清初名醫劉默則進一步指出:“人之性情最喜暢快,形神最宜煥發,如此刻刻有長春之性,時時有長生之情,不惟卻病,可以永年。”(《證治百問》)其實,快樂就是人的心靈維生素。人越老,越是需要快樂來調節身心,支持意念,適應變化,煥發精神。否則越老就越覺得活得沒勁頭,思想一懈怠,百病也就找上門。行文至此,聯想到清人石成金的《卻病歌》:“人或生來氣血弱,不會快活疾病作。病一作,心要樂。心一樂,病都卻。心病還將心藥醫,心不快活空服藥。與其病重無奈何,孰若時時自斟酌。且來唱我快活歌,便是長生不老藥”。(《傳家寶》第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