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限酒戒煙善飲茶(1 / 3)

181.三篇陸羽經

七度盧仝茶

這是舊時北京“聽雨軒”茶室的門聯。聯語對仗工穩,用典貼切。

上聯的陸羽,係唐代學者,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複州競陵(今湖北天門)人。嗜茶成癖,且精通茶道,著有上中下三卷十章的《茶經》,分別論述了茶的起源、茶的性狀和功效,采製茶葉的工具,茶葉的種類與采製方法,烹茶的技術和飲茶用具,烹茶用的燃料與水,飲茶的掌故和藥方,唐代茶葉的產地與品質的高低優劣等。正如《新唐書·陸羽傳》所雲:“羽嗜茶,著《經》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茶矣。”“寧可三餐少酒食,不可一日無茶飲。”陸羽的《茶經》是我國曆史上,也是世界茶學史上第一部茶學專著。因而他本人也被世人尊奉為“茶神”和“茶聖”。

盧仝,乃唐代詩人,曾寫過一首關於飲茶的詩《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人稱盧仝為“茶聖”或“七碗茶”,傳為文壇佳話。

杭州“藕香居”茶室有一副集句聯:

欲把西湖比西子;

從來佳茗似佳人。

此聯上下聯均是集蘇東坡的詩句,上聯出自《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下聯出自《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芽》:“戲作小詩君一笑,從來佳茗似佳人。”盛讚西湖龍井茶的清香怡人。

還有兩副茶聯,也別有意趣:

詩寫梅花月;

茶烹穀雨春。

淡中有味茶偏好;

清茗一杯情更真。

182.煙煙酒酒傷身,勞勞碌碌傷神

正正派派做人,開開心心養生

這是清末民初上海傑出名醫丁甘仁的養生名言,選自2003年第1期《醫古文知識》。

上聯首句言明煙酒的危害。吸煙之害,眾所周知。早在300多年前的清代醫家沈李龍在《食物本草會纂》中就說:“煙草,多食則大氣薰灼,耗血損年,人不自覺耳。”《高要縣誌》則記載得更具體:“吸煙獨取一時爽快,然久服麵目俱黃,肺枯聲幹,未有不殞身者。愚民相率習服,如蛾撲火,誠不可不嚴戢之也。”而酒既為百藥之首,但過則傷身。清·吳儀洛《本草從新》卷十二雲:“(酒)少飲則活血行氣、壯神禦寒、辟邪逐穢,暖水髒,行藥勢;過飲則傷神耗血,損胃爍精,動火生痰,發怒助欲,致生濕熱諸病。”次句闡明過分勞碌(包括體力、腦力勞動),就會有損心腦。《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強調要勞逸適度,“不妄作勞”,才有益身心。

下聯,則是做人的道德規範和樂觀的心態。荀子說:“君子養心莫善於誠。”(《不苟》)“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禮記·大學》)何謂“正正派派做人”?我們還可以在元代養生家王珪的《泰定養生主論》中找到丁氏立論的依據,這就是:“名利不苟求,喜怒不忘發,聲色不因循,滋味不耽嗜,神慮不邪思,無益之書莫讀,不急之務莫勞。”這“五不二莫”不正是“正正派派做人”的基本內涵嗎?俗話說,壽向樂中尋。因為“人心常和悅,則心氣衝而五髒安,昔人所謂養歡喜神。”(清·張英《聰訓齋語》)

山西絳縣有一農民為倡導戒煙,曾在自家門口貼有一副戒煙聯:

母快樂妻快樂全家樂無邊;

父戒煙子戒煙父子不吸煙。

橫批:“家風可轉”。我們相信,在這位覺悟農民的帶動下,也可望“民風可轉”。

某茶館也有這樣一副勸人飲茶戒煙的對聯:

吸煙有害,花錢買病;

飲茶有益,醒腦提神。

183.陶潛善飲,易牙善烹,飲烹有度

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無遺

廣州陶陶居酒樓有副對聯更勝一籌,既用了四個人名,又用了四個典故。既用陶侃、陶潛兩名人之姓為號,又推崇兩陶德行。

上聯的陶潛是東晉時嗜酒的代表人物。在他寫的20首《飲酒》詩的序言說:“餘閑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複醉。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他的“善飲”,既不像劉伶醉後脫光衣服,也不像王忱醉後裸體而遊,他是以詩酒娛興,把詩酒融為一體的田園詩人。他常“銜觴賦詩,以樂其誌”,在田園生活中找到了別人不能得到的人生快樂和心靈慰藉。更難能可貴的是他能飲酒有度,“止酒獨醒”(宋·喻良能詩:“止酒獨醒陶靖節”)。易牙,春秋時齊桓公近臣,雍人,名巫,亦稱雍巫。長於調味,善逢迎。桓公死後,與豎刁、開方專權,導致齊國內亂。為人不足稱,但善於調味,烹飪有術。上聯強調飲與烹都要注意“度”。

下聯的陶侃,西晉末廬江潯陽人,初為縣吏,漸至郡守,係陶潛曾祖父。陶侃精勤吏職,常勉人惜分陰,為人所稱。陶侃注重養生,調任廣州刺史時朝夕運甓以習其勞,故享壽76歲。夏禹係夏後氏部落領袖,為了治水,“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表現夏禹勤奮辛勞,公而忘私,珍惜寸陰的精神。

此聯也勸人莫狂食濫飲,既要注意飲食有度,更要珍惜光陰。可作今人進酒樓之座右銘。

184.酒常知節狂言少

心不能清亂夢多

清·方子雲撰,選自袁枚《隨園詩話》卷十二。

這是一副勸人節製飲酒的對聯。誠然,少量飲酒,可以通經活絡,促進氣血的運行,壯神禦寒,有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還可減少結腸癌早期發生機率,甚至預防老年癡呆。故清·醫家吳澄說,酒“少飲之則宣和氣血,壯神禦寒;多飲之則腐胃爍精”。又說:“酒本狂藥,大損真陰。”(《不居集》)清·王士雄在《隨息居飲食譜》中也說:“酒性皆熱,多飲必病”。飲酒過多,則會傷身,損胃爍精,動火生痰,發怒助欲,致生濕熱諸病,所以飲酒必須量力而行,適可而止。

談到飲酒限酒,這裏不妨引用汪佩琴著《<紅樓>醫話》所概括的“酒道”的十要十戒:①要慢慢品嚐,戒吃急酒;②要自得其樂,戒吃悶酒;③要節製飲量,戒酗飲無度;④要酒菜相配,戒空腹飲酒;⑤要選優質味醇之酒,戒吃廉價烈性劣酒;⑥要吃溫酒,戒吃冷酒;⑦要注意保暖,戒酒後防受風寒;⑧要飲後添食,戒酒多食少;⑨要節欲收心,戒酒後縱欲;⑩要斂神定誌,戒酒後狂言。飲酒限量怎樣把握呢?清人阮葵生在所撰《茶餘客話》卷二一談到“小飲”之法。幾亭《小飲壺銘》曰:“名花忽開,小飲;好友略憩,小飲;淩寒出門,小飲;衝暑遠馳,小飲;餒甚不可遽食,小飲;珍釀不可多得,小飲”。“小飲”而非豪飲、狂飲,此乃阮氏飲酒限量的經驗之談。從養生和禮儀的角度講,飲酒的限量還是應該遵行明代禦醫龔廷賢的那句詩:“酒至三分莫過頻”。

下聯則啟示人們,隻有清心寡欲,淡泊寧靜,才會神安夢穩。

與此聯內容相似的還有一聯:

疾病多為貪杯起;

煩惱皆因欲火生。

185.一生有酒唯知醉

百歲無愁即是仙

這是一副集句聯。上聯出自五代文學家徐夤(寅)的《閉門》:“閉閑門臥小窗,更何人與療膏肓。一生有酒唯知醉,四大無根可預量。”(《全唐詩》卷七百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