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恥自守則賞足;
道德是樂乃無憂。
下聯講養性。針對不少人往往有病求醫藥,不注意病前自身情緒的調整,明確指出“求醫藥莫若養性情”。養性之道實質上就是提高自身修養,注意情緒調節,避免情誌過激。如何“養性情”呢?春秋初期的政治家管仲提出了“平正”養性的原則,指出:“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憂患。是故止怒莫若詩,去憂莫若樂,節樂莫若禮”(《管子·內業》)。南朝齊梁時期的道教思想家、醫學家陶弘景則明確提出了“中和”養性的原則,指出:“養性之道,莫強飲食,莫大沉醉,莫大愁憂,莫大哀思,此所謂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壽也。”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則從理論上進行了闡釋,指出:“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並說:“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寒暑燥濕風。人有五髒,化為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故喜怒不節,寒暑失度,生乃不固。人能依時攝養,故得免其夭枉也”(《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七·養性》)。這就是說,養性情不僅要重視病前預防,而且要注重情誌養生,避免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所傷。大凡思慮傷心,憂鬱傷肺,憤怒傷肝,饑飽傷脾,淫欲傷腎,此五髒之害,皆由心主。要知病賴藥愈者甚難,唯要在於心藥治之。清代文學家、養生家石成金則講得更通俗:“喜怒哀樂歸於中和,貪嗔癡妄必須看破,更要時時寬心,知足隨緣,諸事參透,不憂不怒,嘻嘻哈哈,欣笑自如,此調性情以衛生也。”他還提出:“然治有病,不若治於無病;治身病,不若治心病;請他人醫治,尤不若自己醫治也”(《傳家寶·救命針》)。這就是今人說的“最好的醫生是自己”。
15.壽本乎仁 樂生於智
勤能補拙 儉可養廉
選自安徽黃山市黟縣西遞村的敬愛堂、惇仁堂聯。
上聯是說長壽原本出於仁人,愛好歡樂多出於智者。上聯語本《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意思是說,智者喜愛流動的水,仁者喜愛穩重的山;智者外向活躍,仁者內向寧靜;智者樂觀進取,仁者安謐長壽。為什麼仁人長壽呢?西漢哲學家、今文經學大師董仲舒作了言簡意明的回答:“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淨,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在孔子看來,無論知(智)者、仁者,都有一種快樂優雅的人生境界。孔子雲:“知者不惑,仁者不憂”(《論語·子罕》)。仁者之所以快樂無憂,是因為仁者相信一個人隻要以仁愛之心待人,別人也必將以仁愛之心待己。生活在這樣一個充滿仁愛的社會裏的人,當然是快樂無憂的。隻有能分辨是非、具有仁愛之心的智者,內心才會充滿歡樂,所以樂生於智。
下聯講勤儉能補拙養廉的道理。“勤能補拙”,意謂勤奮不懈可以彌補天生的笨拙。語本宋·邵雍《弄筆吟》:“人生所貴有精神,既有精神卻不純。弄假像真終是假,將勤補拙總輸勤。”清·錢泳《履園叢話·考索·動》也指出:“凡事勤則成,懶則敗。”儉可養廉,語本唐·司空圖《大尉琅琊公河中生祠碑》:“均能勸勇,儉足養廉。”所謂廉就是不苟取、不貪財貨,立身清白有節操。養廉就是培養並保持廉潔的美德。而要養廉則要“以儉素為美”。正如北宋史學家司馬光所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夫儉則寡欲,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故曰:‘儉,德之共也。’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是以居官必賄,居鄉必盜。故曰:‘侈,惡之大也’”(《訓儉示康》)。元人孔齊說得更直白一些:“儉者,美德也。人能尚儉,則於修德之事有所補。不暴殄天物,不重裘,不兼味,不妄毀傷,不厚於自奉,皆修德之漸,為人所當謹……人生好儉,則處鄉裏無貪利之害,居官無賄賂之汙,舍此,吾未見其能守也”(《至正直記卷二·美德尚儉》)。這些都說明隻有儉才能養廉。而且“儉約不貪,則可延壽;奢侈過求,受盡則終”(明·龍遵敘《食色紳言》)。
16.甘守清貧,力行克己
厭觀流俗,奮勉修身
此為《楹聯叢話》的編者梁章钜的祖父梁天池的述誌聯,選自《<楹聯續話>卷之二·格言》。
“清貧”謂貧苦而有操守。《後漢書·劉陶傳》:“陶既清貧,而恥以錢買職,稱疾不聽政。”“克己”,語出《論語·顏淵》:“克己複禮為仁”。指克除自己的私心雜念,使行為和思想合乎禮的規範。上聯警策自己要努力克製私心,甘願保持清貧,以儉為榮。即使在物質生活有很大提高的情況下,崇尚節儉,甘守清貧對於修德養生都是十分重要的。清·張英曾說:“老氏以儉為寶,不止財用當儉而己,一切事常思節嗇之義,方有餘地。儉於飲食,可以養脾胃;儉於嗜欲,可以聚精神;儉於言語,可以養氣息;儉於交遊,可以擇友寡過;儉於酬酢,可以養身息勞;儉於夜坐,可以安神舒體;儉於飲酒,可以清心養德;儉於思慮,可以蠲煩去憂。凡是省得一分,即受一分之益。”(《聰訓齋語》)
“流俗”,語出《孟子·盡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汙世。”朱熹注:“流俗者,風俗頹靡,如水之下流,眾莫不然也。”後泛指世俗,多含貶義。“修身”,指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禮記·大學》:“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隻有修身方能使人超越原生狀態而進入自覺追求崇高的境界。
下聯表示不願看世俗的流弊,更不願與之同流合汙,而要努力修養身心,使自己有高尚的情操。荀子曾說:“扁善之度(即以普遍合於善道的法度),以治氣養生,則身後彭祖,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舜”(《荀子·修身》)。
中國畫家張大千也有內容相似的自題聯:
立腳莫從流俗走;
置身宜與古人爭。
傑出愛國宗教領袖、著名書法家趙樸初也有類似的自勉聯:
不怨天,不尤人,反求諸己;
無罣礙,無恐怖,力行近仁。
(選自《趙樸初韻文集》)
17.惟儉助廉,惟恕成德
寡營習靜,寡欲養生
清·王可亭集,選自清·朱應鎬《楹聯新話·卷八·集古》。
上聯集自宋·範純仁《範純仁家訓》:“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儉,儉省、節儉、儉約。儉則無貪淫之累,故助成其廉。所以說,“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左傳·莊公二十四年》)。清人高拱京根據宋人羅大經的概括對於儉的益處則有一段精彩評論:“儉有四益:人之貪淫,未有不生於奢侈者,儉則不至於貪,何從而淫,是儉可以養德,一益也。人之福祿,隻有此數,暴殄糜費,必至短促,撙節愛養,自能長久,是儉可以養壽,二益也。醉濃飽鮮,昏人神誌,菜羹蔬會,腸胃清虛,是儉可以養神,三益也。奢者妄取苟存,誌氣卑辱,一從儉約,則於人無求,於己無愧,是儉可以養氣,四益也。”(《高氏塾鐸》)所以,“凡人生百行,未有不須儉以成者”(清·王應奎《柳南續筆》卷四)。
恕,就是將心比心,推己及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用孔子的話說:“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即自己希望達到、實現的也希望別人達到、實現;自己所厭惡的也不施於他人。“如福壽康寧,人之所欲;死亡貧苦,人之所惡。所欲者必以同於人,所惡者不以加於人”(朱熹《朱子類語》卷四十二)。這就是恕,“恕則無人我之私,故能進於德”(清·石成金《傳家寶》三集卷二《群珠》)。
下聯出自《孟子·盡心下》:“養心莫善於寡欲。”意思是說,修養心性的方法是減少物質欲望。孟子強調寡欲,意在要人們減少和克除不正當的私欲,以保證身心的健康發展。因為寡營即少謀求營私,可以習靜,就是排除雜念,靜養修性。按照唐初道士成玄英的說法,“靜是長生之本,躁是死滅之原”。同樣,攝養身心也須寡欲。諺語雲:欲寡精神爽,思多血氣衰。“清心而寡欲,人之壽矣”(唐·崔敦禮《芻言》卷上)。清人馮曦晴也指出:“治生莫若節用,養生莫若寡欲”(《頤養詮要》卷之一)。
清末洋務派和湘軍首領曾國藩也有類似對聯:
儉以養廉,譽洽鄉黨;
直而能忍,慶流子孫。
此聯贈其弟曾國潢。聯意為:勤儉可使人廉潔清明,自會受到鄉鄰們的敬重和讚譽;正直誠懇而又節製性情,子孫後代都將受益。
18.作德日休,為善最樂
知足不辱,能忍自安
選自清·竇鎮《師竹廬聯話·卷十一·格言》。
上聯出自《尚書·周官》:“作德,心逸日休;作偽,心勞日拙。”意思是修德行善不費心機,反而越來越好。作偽飾巧,費盡心機,反而越來越糟。“為善最樂”,事出南朝宋·範曄《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日者問東平王,處家何等最樂?王言為善最樂。”上聯的意思是修德行善不費心機,會越來越好,因而做好事最快樂。“為善最樂”樂在何處?清人說得好:“為善最樂,是不求人知;為惡最苦,是惟恐人知”(申居鄖《西岩贅語》)。
下聯出自《老子》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意思是知道滿足不會遭到侮辱,知道休止,不會遇到危險,這樣的人就可以長久了。能忍自安這是修身養性、和諧人際關係的重要方法。步翼鵬的《忍耐詩》雲:“忍則身無辱,耐則身無害,不忍或不耐,小事反成大。”這是很有道理的。
清文學家、養生家石成金撰《傳家寶》中也有兩副勸人修德行善、克己讓人的對聯:
修己、克己、安分守己,行幾件天理事情,多福多壽;
忍人、讓人、切莫害人,存一片公道心腸,種子種孫。
(《聯瑾》)
做個好人,身潤心安魂夢穩;
行些善事,天歡地喜鬼神欽。
(《快樂聯瑾》)
19.種十裏名花何如種德
修萬間廣廈不若修身
此聯為鄭板橋所撰,後被清光緒年間的揚州商人李小波選為新建住宅的楹聯作為治家格言。
上聯認為,廣植名花,改善環境,美化生活,盡管其功不小;但還是比不上德澤黎民、影響民心民俗的“種德”之舉的意義重大。這裏的“種德”出自《尚書·大禹謨》:“皋陶邁種德,德乃降,黎民懷之”。意為皋陶勉力施德政,德澤就下降於民眾,民眾都歸附他、懷念他。宋代詩人戴複古《題周仁甫古香堂二首》(之一)也有“種花兼種德,當有折桂郎”的詩句,作者根據儒家“立德揚名”的傳統,在聯語中作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種德比種十裏名花更為可貴。
下聯意思是建造千萬間高大的房屋雖是值得稱道的事,但其價值遠不能與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相比。杜甫曾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詩句,下聯用杜詩之意,指出即使“修萬間廣廈不若修身”。所謂修身,就是涵養德性,陶冶身心,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儒家十分重視修身,認為“身修而後齊家,齊家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即一律)皆以修身為本”(《禮記·大學》)。
聯語將種名花、修廣廈與種德、修身相聯係,更突出了後者的重要性,內涵深厚。
清文學家蒲鬆齡《省身語錄》中也有一副修身養德的聯語,可一並體會: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入則篤行,出則友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