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學家、養生家石成金在他輯的《聯瑾》中也有內容類似的三副對聯:
處世無奇,但存心不愧天地;
居家有道,惟忠厚以遺子孫。
奉公守法,雖然清淡,卻晝夜常安;
越理虧心,即致富貴,但神魂不樂。
仰不愧,俯不怍,戒慎恐懼,乃君子持身之本;
上不欺,下不擾,正大光明,是丈夫立世之方。
民國·胡瑞芝的《養正錄》也有一副:
為人宜春風和氣;
處世當白日青天。
1932年,身陷囹圄的中共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陳獨秀,對前去探視的摯友、剛從海外歸國的著名畫家劉海粟也題寫了內容相近的對聯:
行無愧怍心常坦;
身處艱危氣若虹。
反映了陳獨秀的坦蕩胸懷和無畏精神。
現代著名音樂家冼星海也自題有類似的待人處世聯:
豈能盡如人意;
但求無愧我心。
8.擇友須求三益
克己宜守四箴
——佚名。此聯講的是交友之本,修身之道。
“三益”語本《論語·季氏》:“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即同正直的人、信實的人、見聞廣博的人交友。此後的各代,都以此為交友之道。明人蘇浚在《雞鳴偶記》中曾把朋友分為畏友、密友、昵友、賊友四類。“道義相砥,過失相規,畏友也;緩急可供,死生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飴,遊戲征逐,昵友也;利則相攘,患則相傾,賊友也。”如何擇友交友呢?明人方孝儒有言:“損友敬而遠,益友宜相親。所交在賢德,豈論富與貧。君子淡如水,歲久情愈真。小人口如蜜,轉眼如仇人。”(轉引自清·褚人獲《堅瓠戊集卷之一·諭俗箴》)故清人張潮說:“有多聞直諒之友,謂之福。”(《幽夢影》)人是社會的人,一個人在一生中,總會有或多或少的朋友,但在擇友、交友的過程中,一定要選擇於己“三益”的畏友、密友,遠離賊友。
“四箴”,顧名思義,為四句箴言。宋代文學家、大臣張方平以《禮記·曲禮上》中的四句話作為立身處世的“四箴”:“傲不可長,欲不可縱,誌不可滿,樂不可極。”傲長則看不到自己的不足,欲縱則沉溺於酒色,誌滿則不思進取,樂極則生出悲哀。這四句箴言不僅是立身處世的箴言,也是修身養性的箴言。古人雲:“恭儉福之輿,傲侈禍之機。”(《北史·崔冏傳》)養生也要注意謙恭謹慎,不能傲慢不遜,寫過《養生論》的嵇康因“傲物受刑”,就是千古教訓。諺語雲:適度是健康之母。無論是物欲還是情欲,都不可放縱。“欲利之心不除,其身之憂也。”(《韓非子·解老》夫妻間的性欲也應樂而有節。“壯而生色有節者,強而壽。”(南朝·梁·陶弘景《養性延命錄·教誡篇》)而“施泄多,則傷精”(《養生四要·寡欲》)。同樣,人固然要有宏偉誌向,但切不可誌滿氣驕。對於享樂,歡樂亦不可過分。“物盛而衰,樂極則悲”(《淮南子·道應訓》)。歡樂到了極點,將轉而發生悲傷的事。所以萬全強調:“欲不可縱,縱欲成災;樂不可極,樂極生哀。可謂知養生矣”(《養生四要·寡欲》)。
此聯所述的雖然是舊時擇友、修身的標準,但對於今天人們擇友、修身養性仍有借鑒意義。
與有肝膽人共事,立身立業;
從無字句處讀書,明理明心。
(山西靈石隱翠園聯)
9.靜坐常思己過
閑談莫論人非
選自清·金纓《格言聯壁·接物類》。
上聯講嚴於律己。意思是沉靜下來要經常反省自己的過失,進而以是克非、為善去惡。上聯語出《論語·衛靈公》:“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即是說多反省自己而少責備別人,怨恨就不會來了。韓愈則進一步闡釋:“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重以周(嚴格而全麵)故不怠;輕以約(寬大而簡略),故人樂為善。”(《原毀》)
下聯講寬厚待人。下聯源出《文子·上義》:“自古及今,未有能全其行者也,故君子不責備於人。”即是說人無完人,故有德行的人不責備於人。閑談的時候莫議論別人的是非得失,這是儒家倡導的道德修養的重要方法。如何寬厚待人、不論人非呢?明人洪應明說得好:“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舊惡。三者可以養德,亦可以遠害。”(《菜根譚》)
在江西婺源流坑村有南宋狀元董得元為休榮亭題寫的對聯,與此聯內容近似:
閑談休論榮枯;
靜坐常思得失。
10.山靜日長仁者壽
荷香風善聖之清
選自清·梁章钜《楹聯叢話·卷之十一·集字》。
上聯集宋人唐庚《醉眠》:“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和《論語·雍也》:“仁者壽”。對於靜寂的高山,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三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夫山者,萬民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萬物植焉,飛鳥集焉,走獸休焉,四方益取與焉。出雲道風,嵸乎天地之間,天地以成,國家以寧,此仁者所以樂於山也。”對於何謂“仁者壽”,東漢哲學家、史學家荀悅也作過簡明的闡釋:“或問:‘仁者壽,何謂也?’曰:‘仁者內不傷性,外不傷物,上不違天,下不違人,處正居中,形神以和,故咎征不至,而休嘉集之,壽之術也。’”上聯是說,有仁愛之心的人,善於中和養性,能心靜而和,不傷於性,又樂於山,深得山水之情,故長壽。
下聯集唐人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五代·前蜀杜光庭又有“聖人清廉以澡身,人自廉潔以順教”(《道德真經廣聖義》卷四十)。荷花向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宋·周敦頤《愛蓮說》)的品格,夏日,善解人意的荷風送香,令人涼爽,沁人心脾,淨化靈魂,真有聖潔之感。
11.人能克己身無患
事不欺心睡自安
出自元·馬致遠《嶽陽樓》,載《元曲選》。
上聯是說,人能克製自己的私欲,嚴以律己,身心就無憂無患。人的生命是神與形的統一。古人雲:“以神為主者,形從而利;以形為製者,神從而害”(《淮南子·原道訓》)。這裏的“形”指人的軀體;“神”即精神,指人的內心世界,包括思維、意誌、情感等;所謂“克己”,就是要用理智(精神)去克製自己的嗜欲和貪欲。一個人如果奔競浮躁,汲汲名利,在心靈上就不可能澄澈清靜,在生理上就可能出現憂患病災;反之,如《黃帝內經》所言:“誌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素問·上古天真論》),就可收形神兼養、長生久視之效。
俗諺說:有容德乃大,無欺心自安。又雲:養性須修善,欺心枉吃齋。下聯是說,做事不昧良心,不自欺欺人,心胸豁達坦蕩,睡覺也會安穩。
如何律己處世呢?清人張潮《幽夢影》中的清言很有啟示:律己宜帶秋氣處世宜帶春氣。
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早對秋氣、春氣有說明:“秋氣嚴”,“春氣愛”。即律己要嚴,處世宜寬,出以愛心。這樣人際關係才會和諧融洽。
清乾隆進士唐仲冕為家居“果克堂”的題聯,對於如何克己修身也寫得很獨到:
克己最嚴,須從難處去克;
為善必果,勿以小而不為。
(清·梁章钜《楹聯續話》卷二)。
12.嚴正當師包孝肅
憂樂應學範希文
清·孫葆田撰。孫葆田,山東容城人。清同治十一年進士,任職刑部,後以母喪回籍守孝。光緒十一年由宿鬆知縣調任合肥縣令,這裏正是北宋名臣包拯的故鄉。包拯,字希仁,號孝肅,天聖進士,官至龍圖閣學士,樞密副使。為官剛正,執法嚴峻。為封建時代清官的典型。民眾譽為包青天,著作有《包孝肅奏議》。上聯表示,做官要師法包孝肅,嚴正清明。
下聯中的範希文,即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範仲淹。1046年9月15日,他在被外放至鄧州、身體也很不好的情況下,應朋友滕子京的請求,在鄧州花洲書院春風堂揮毫撰寫了著名的《嶽陽樓記》。他以洗練優美的文字描述了洞庭湖波瀾壯闊的景色,並借景抒情,勸勉失意誌士不要因自己的不幸遭遇而憂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擺脫個人得失,以國家前途和人民利益為本。那麼一個人究竟什麼時候應該憂,什麼時候可以樂呢?範仲淹豪邁地提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即在天下人未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快樂之後才樂)的不朽名言,概括了他一生追求的為人準則,表達了他那廣闊的胸懷和憂國憂民的強烈責任感。這種以天下人的憂和樂為重而把個人得失放在次要地位的憂樂觀,成為曆代仁人誌士用以自勵的精神力量。下聯是說在修身養性方麵要學習範希文的思想和品格,要胸懷豁達,置個人得失於度外,樹立以天下人的憂樂為重的憂樂觀。
13.始知行義修仁者
便是延年益壽人
選自宋·邵雍《言行吟》,《全宋詩》冊7,頁4590.
養身須修德,這是古代養生家的經驗。故詩人在《言行吟》中開宗明義:強調“言不失仁,行不失義”。那麼,何謂“仁”,何謂“義”呢?仁,是古代儒家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禮記·中庸》:“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即人與人相互親愛。孔子言“仁”,以“愛人”為核心,包括恭、寬、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內容,而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為行為準則。“修仁者”就是實行仁德的人。所謂義,“義者,宜也”(《禮記·中庸》)。唐·韓愈《原道》:“行而宜之之謂義”。指思想行為符合正義或道德規範的要求,是仁心外化為語言、行為的具體體現。亦指善良的行為。西漢·董仲舒在《春秋繁露·身之養重於義》中早就說明了“行義”對養生的重要性:“天之生人也,使人生義與利。利以養其體,義以養其心,心不得義不能樂,體不得利不能安。義者心之養也,利者體之養也,體莫貴於心,故養莫重於義……夫人有義者,雖貧能自樂也;而大無義者,雖富莫能自存。吾以此實義之養生人大於利而厚於財也。民不能知而常反之,皆忘義而殉利,去理而走邪,以賊其身而禍其家。”
下句的延年益壽,指延長壽命,增加歲數,多用作頌詞。宋·張君房編《雲笈七簽》卷一一六:“舉世之人,皆願長生不死,延年益壽。”
上下詩句是說,按照正義或道德規範的要求做事為人的人,必然是延年益壽的人。宋人倪思說得好:“壽而無德無識,非壽也……孰為壽?有德有識則壽”(《經堂雜誌》卷四)。這就是說,缺德無義之人,即使多活一些時日也不叫壽,而且由於其無德無識,也不可能長壽。實事上一些有悖於社會道德準則的人,其胡作非為必然導致緊張、恐懼、內疚等種種心態,惶惶不可終日。這種精神負擔必然引起神經中樞、內分泌係統的功能失調,幹擾其各種器官組織的正常生理代謝過程,削弱其免疫係統的防禦能力,最終在惡劣心境的重壓和各種心身疾病的折磨下,或早衰,或喪生。所以,黟縣古聯勸誡人們:
存忠孝心,行仁義事。
14.護體麵不如重廉恥
求醫藥莫若養性情
這是一副修身養性的格言聯。
上聯講修身。針對世俗的弊端,指出人們與其注意相貌或樣子的好看,不如注重廉潔的操守和羞恥的感受。知羞守廉這是為人的道德準則。所謂廉,就是不苟得,不妄取,不受不義之財。廉潔對於官吏個人來說,可以“保祿位”、“遠恥辱”,“得上之知”、“得下之援”;對國家社會來說,則能促進道德風尚的淨化淳樸和政治的清明。而廉的反麵則是貪,即利用手中的權力謀取不義之財,索賄受賄。這些人也許能得逞一時,但最終得到的是恥辱和憎恨、懲罰和製裁,為人民所不恥。正如古人所言:“夫人之患莫大乎無恥。人而無恥,果何以為人哉?”(《陸九淵集》卷三十二,《拾遺·人不可以無恥》)朱子則進一步指出:“有恥則進於聖賢,無恥則入於禽獸。”可見知恥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人性底線,是人生第一要事。知恥,則潔己勵行,思學正人,所為皆光明正大。山西靈石頂甲花園有一聯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