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直觀本身並不是9的,它是形成科學概念、獲得知識的手段。為此,在演示直觀教具時,不能使學生停留在對事物的感性認識上,教師必須同時加以語言指導,向學生提出觀察的任務和要求,特別對學生難以注意到的地方進行指點,幫助她們獲得完整的形象,並及時引導學生從具體過渡到抽象、從農象上升到概念,擺脫對具體形象的依賴,促進她們認識上的飛躍一舉握概念,理解教材。
例如,當我出示一張圖片時,提出一個問題:“你們在畫上看到了什麼形象?”學生用視覺進行辨認以後回答:“一個姑娘。”我又問:“你們還看到了什麼?”學生表示茫然。我提醒她們:“再仔細看看!”見學生仍無所發現,我就說:“如果把少女的耳朵看成眼暗,把下巴看成鼻子,把脖子看成嘴巴……這又是一個什麼形象呢?”“哈!一個老太婆!”眼尖的人一下子認了出來,但還有人沒認出呢,於足,氣氛空前活躍,大家三三兩兩,你一言我一語互相點撥,進行細致觀察,終於認出了這個新發現的形象。這張《少女與老婦雙關圖》引起了大家盎然的興趣,大家還想再好好看看,但我及時拿開了它,隨即提出一個問題讓大家思考:“什麼因素幫助大家知覺出了另一個形象?”引導學生明確了語言指導對指引知覺方向,明確知覺對象的重大作用,從而,加深了學生對於知覺規律的理解。
二、語言
利用生動形象的語育,激發學生的回憶、聯想和想象,去再現過去的感覺、印象和經驗。
例如,為了引出“想象”這一概念,我首先給學生敘述非洲的風土人情——蛋形屋,使學生隨教師語言的描述在自己腦中運用已有的記憶表象而構思出從未見過的“蛋形屋”的形象,並引導學生對這兩種表象進行比較,進而做出結論。曲於定義的得出是在每個學生親自領略了一下想象過程之後,因此,借助實例,在理解的基礎上,定義的記憶變得容易多了。
為使學生能深切理解某些人類獨具的高級心理機能對於人類的特殊意義,與其空洞乏味地說教,不如提供一段篇幅不大,然而卻生動優美的形象語言,例如,對比人與動物的能力,對比人類嬰兒與黑猩猩幼仔一歲前後智商的變化……,從而使學生體會到人與動物本質區別之所在。而“意誌概述”的開始語,我以飽滿的激情向學生介紹了一位青年中醫如何為攻克“脈管炎”而研製“溶栓丸”,以頑強毅力以身試方,終於獲得成功的感人事跡。借助此例,我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順利完成了有關的普通心理學教學任務。整個一堂課,學生被學習內容深深吸弓,其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各種高級情感得到升華,抽象的詞句被賦予豐滿的情感色彩而印入學生腦海。
至於為突出本學科知識重點中的重點——幼兒各種心理活動的年齡特點,更是不知要涉及多少生動實例,而且不單由教師列舉,同時還要求學生列舉(這在後麵還將提到)。正是這些生動的實例,幫助學生理解了抽象的理論,並達到了鞏固的記憶。
蘇霍姆林斯基說:“與在兒童的記憶裏留下的每一個表象和概念聯係在一起的不僅有思想、而且還有情感和內心感受。如果不形成發達的、豐富的情緒記憶,就談不上……完滿的智力發展”。②語言直觀使學生將具體事實與抽象理論相結合,它激發了學生的形象思維,從而大大減輕了學習難度,有力他促進了抽象思維的深入發展。
三、觀察現實生法
直觀性原則不僅應當貫穿在課堂上,而且應當貫穿在教學和教育過程的其他方麵,貫穿在整個認識中。課堂上的直觀,不是學生全部感性認識的來源,單靠它是遠遠不夠的,應當要求學生〒時要有豐富的生活經驗(直接經驗)和知識基礎(間接經驗),對於新知識,一切有關聯的舊知識、舊經驗,都是感性材料,都是理解新知識、進行思維的材料。毛澤東同誌認為:“隻有感覺的材料十分豐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乎實際(不是錯覺),才能根據這樣的材料選出正確的概念和理論來。”③
為此,教學中努力開辟第二課堂,引導並鼓勵學生到五彩繽紛的現實生活中去觀察、去體驗、去發現、去思考、去積累第一手感性材料,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來說,就是到思維的源泉那兒上旅行,就成為豐富知識經驗,發展觀察力和思維能力的至關重要的手段。
心理現象雖然抽象,但並非深不可測,因為它總是由一定的刺激引起,並總是要反映在一定的言行上,因而不足可以感受得到的。
學生在第二課堂上對現實生活的觀察包括以下幾種形式:
(1)確定觀察對象,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觀察
從開課第一天起,我就要求每個學生都要為自己物色一名幼兒,作為自己長期的觀察對象。學生根據學習內容,在日常生活中對幼兒的心理活動進行觀察,力求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對那些發生在幼兒身上司空見慣的現象做出科學解釋。
(2)進行心理實驗,在有目的的活動中進行觀察
在講授知識上的重點或難點之前,隻要條件許可,盡量讓學生做心理實驗,使學生在學習理論之前,首先獲得一些感性經驗,然後再上升到理論。如此教學,既減小亇習難度,又如深了記憶,致使一些教學難點的進行較為順利。
(3)組織到園看課,進行由部分到整體的觀察
此種形式,便於學生觀看不同年齡班幼兒心理農現,使幼兒心理發展的趨勢鮮明直觀地展現在眼前。然後引導學生進行思維加工,寫成見習報告。
(4)利用假期與實習,進行全麵係統的觀察
放寒假時,恰逢“認識過程”這部分教材重點內容進行完畢,利用此機會布置學生觀察幼兒的感知。記憶、思維、想象、注意、言語特點。不僅有助於全麵係統複習,而且通過觀察生活,豐富感性認識,進一步深入理解並運用所學理論知識,這既鞏同了對於知識的記憶,更鍛煉了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並使學生獲得某種成功的喜悅。
而後半學年,我趕在實習之前,將幼兒情感、意誌及個性心理知識的教學基本結束,這就為學生贏得了通過實習係統觀察幼兒各種心理表現的寶貴時機,促進了學生對於所學知識重點的複習鞏固和具體運用。此外,我特地將教材中兩部分未曾講過的新內容留作學生實習期間的自學作業,引導學生立足各自實習班,通過觀察、調查、訪問進行學習,待實習結朿時,以實習園為單位,將每人觀察材枓如以集中,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思維加工,寫成書麵報吿,在班內進行交流,以此考查學生的自學能力,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運用“觀察現實生活”這一直觀手段時,同樣應避免學生將注意力停留在感性認識上,避免僅僅是為了觀察而觀察,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這是智育的一條很重要的原則:直觀手段隻是在促進思維積極化的一定階段上才是需要的。④為此,當教師引導學生在第二課堂上對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進行觀察時,必須要向學生提出明確的任務、要求,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教師必須訓練學生運明語言描述和解釋所觀察到的對象,引導學生把觀察到的討料泎為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的支柱,經過思考,實現認識上的飛躍。
實踐證明,上述各種直觀手段在理論教學中的運用,豐富了學生的感覺經驗,擴寬了知識麵,並強化了她們對於生活的體驗和審美感受,這就不僅為學生掌握知識作好準備,還為發展智力、陶冶情操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課內和課外相結合,書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使學生具有全麵而充實的感性認識,是學生個性和諧發展過程中十分重要的基礎。
舞蹈——學校美育的重要途徑
近幾年來,一議被人們忽視的中、小學美育又重新被重視起來,各種學生藝術團體相繼成立,越來越多的中學生,不僅在課堂上努力學習文化知識,還在業餘時間裏,在各位教師的輔導下從事著業餘藝術活動,各種不同形式的藝術活動培養和影響著學生們的思想和行為,促進了學生全麵和諧的發展,學校文藝活動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這是一種十分可喜的現象。長期堅持下去,必然會對學生在德育、智育、體育的發展上起積極的促進泎用。實踐證明,在中學生中開展美育的意義是極為深遠的,它將對培養一代新型的全麵發展的社會人付提供強有力的幫助,必須高度重視這項工作,並花大力氣抓好。下麵僅以我校學生舞蹈團的實踐活動為例,談談我們對美育的重要性及作用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