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節 創意神通(1 / 1)

創意,這種高級腦力勞動的結晶,近些年受到人們的重視了。

創意,這個詞很好。創,就是創造,首創,發明;意,比較寬泛,意圖,意向,意境,新意,這些含義都有一些。兩個字結合成詞--創意,指的是富有創造性的好主意。

舉個例子,改革開放初期,年年都有一場“掛曆大戰”,畫麵多是大美人。直到1994年,那些美人、明星、裸星掛曆,賠了血本,“買一贈一”,“買五贈十”都沒人問津。是那些美女變醜了嗎?還是印刷不精致?都不是。我看,主要是社會心理發生了變化:人們對“三點式”泳裝的好奇心消失了;80年代中期那種對裸畫裸照的吹噓和喧囂也使人厭煩了。這時你再拿出些半裸的玩意兒來,非但沒人買,還招罵。也可以說,做這種賠本買賣的“決策人”,缺乏創意。

朋友送給我一本國防工業出版社印製的《佳麗名槍》掛曆。這些並不漂亮,但很健壯的中國姑娘,穿著時裝、獵裝,皮靴,也有穿晚禮服、高跟鞋的,其中沒有一個“星星”的熟麵孔,沒有一個用色相挑逗的姿勢,也沒有一個名模那樣的“衣裳架子”,簡直稱不上是什麼佳麗。但是她們每人都握有一支世界級的名牌槍,並有醒目的文字說明:中國1979式衝鋒槍,奧地利AUG卡賓槍,美國M16自動步槍,以色列9MM衝鋒槍,原蘇聯AK-47突擊步槍,奧地利SSG狙擊步槍,德國HKG自動步槍等。她們握槍的姿勢很優美。看起來,既符合軍事動作,又符合舞蹈藝術的形體造型。哈,“女人和槍”組合構圖,突現出強烈的藝術反差。還能使人聯想到京劇舞台上的花木蘭和穆桂英--她們的盔甲戰袍,刀槍劍戟,由實物變成了戲裝道具;武藝功夫,變成了花拳繡腿、舞蹈動作,因而得到了藝術的升華。

這份掛曆售價三十九元,剛上市便搶購一空。連老外都買。德國電視台發現之後,還派專人來到北京,給這些帶槍的中國姑娘錄像。

印製這份掛曆,顯然有個聰明的創意。試想,如果設計成“女人和花”,或“男人和槍”,它特有的藝術反差和魅力也就消失了。

朋友贈送的另一本好掛曆,是奧林匹克出版社印製的《總設計師》,每一頁都選用了鄧小平同誌在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大幅彩照。有他主持黨代大會的,檢閱三軍部隊的,會見美國總統的,也有他給特區題詞和“南巡講話”時與群眾在一起的場麵。給人的觀感是主題突出,氣勢恢弘,時代特色強烈,又很親切。印製這份不同凡響的掛曆,肯定也有一個完美的創意。

其實,推出新產品,出版書刊,拍攝電影、電視,都需要有創意。

不是有人說,電視劇《渴望》最初是幾個哥兒們住在賓館裏一塊侃大山侃出來的嗎?後來他們被冠以“策劃”的職銜兒,每人大約還得了一筆勞務費。出個點子就拿錢,這公道嗎?

依我看,策劃就是最初的設計,其中已經包含創意了。編劇、導演、攝像、演員都很重要,然而,《渴望》之所以深受廣大觀眾歡迎,根子還在於它有一個好創意。“渴望”什麼?在社會轉型期,商品大潮衝擊下,人們渴望過一種彼此真誠相待的生活!女主角劉慧芳“事事為別人著想,唯獨不想她自己”,這個有點理想化的藝術形象,具有強烈的時代感,所以深入人心,街頭巷尾談《渴望》,引起轟動。

創意,不是一拍腦門兒就來的奇想。它的產生,建築在知識和智慧的基礎之上,又要對當前社會心理有敏銳的洞察力。

文藝作品的創意,來源於作者的文化修養和良心,對社會生活的深刻體驗,與人民大眾休戚相關的藝術感覺。其他商品(新產品)的創意,同樣來源於生產者的文化修養和良心,對市場需求的調查研究,對消費者心理的判斷和把握。

創意,閃耀著天才和創新的光芒。它絕對排斥抄襲、模仿、假冒。

出個新點子,談何容易呀!

一出好戲挽救一個劇種,一件新產品振興一個企業,一項科學發明可以造福於全人類。這樣的例子很多。每個實例當中,尤其是開始,必然有個獨具慧眼的創意。

創意也是生產力。這種高級腦力勞動的結晶,應該得到足夠的重視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