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臨終死亡倫理(2 / 3)

安樂死的對象與範圍是什麼?怎麼鑒定?這在安樂死的討論中是一個敏感又相當棘手的問題。一般認為,可以考慮實施安樂死的對象限定於那些救治無望、必死無疑、身陷痛苦之中的病人:晚期惡性腫瘤失去治愈機會者;重要生命髒器嚴重衰竭並且不可逆轉者;因各種疾病或傷殘致使大腦功能喪失的植物人;有嚴重缺陷的新生兒;患有嚴重精神病症,本人已無正常感覺、知覺、認識,經長期治療已無恢複正常的可能性者;先天性智力喪失,無獨立生活能力,並不可能恢複正常者。此外,有人還將老年癡呆症患者、高齡的重病和重傷殘者也列入安樂死的對象範圍。

安樂死並不是新問題。人類在史前時代就有加速死亡的措施。在古希臘、古羅馬曾普遍允許病人及殘廢人“自由辭世”。20世紀30年代,歐美各國都有人提倡安樂死,英美等國先後成立了“自願安樂死協會”或“無痛苦致死協會”,並謀求法律認可。1936年,英國最先開展過安樂死的立法運動。1937年,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立法機關討論了一個安樂死法案。1992年2月,荷蘭議會通過了“安樂死”法,成為主動安樂死得到社會承認的唯一國家,其皇家醫學會也是世界上唯一支持主動安樂死的醫學會。

關於安樂死的法律問題,我國研究起步較晚,爭論也較大。1986年發生在陝西漢中的我國第1例安樂死案件,曾曆經6年的艱難訴訟。隨著研究的深入,要求安樂死合法化的呼聲日漸高漲。1988年,來自17個省市的倫理學界、醫學界、法學界近百名專家學者在上海舉行了第一次全國性的“安樂死”學術討論會,多數代表擁護安樂死,個別代表認為就此立法迫在眉睫,也有部分代表認為目前在我國施行“安樂死”為時尚早。我國目前尚無安樂死的成文法,根據現行的《刑法》解釋,安樂死屬於違法行為。

(二)安樂死的倫理之爭

安樂死不僅是醫學問題,作為一種觀念,它屬於意識形態範疇,要受社會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發展程度、傳統觀念和習俗的影響。由於安樂死的觀念與現行的道德標準、傳統習慣有明顯的反差。因此,安樂死一直是國內外爭議較多的倫理難題。

1.讚成安樂死的理由

(1)人有選擇死亡的權利。生命必然死亡,死的權利與生的權利一樣,也應該得到尊重。在特定情況下,尊重死去的權利屬於個人。

(2)符合生命質量和價值的倫理原則。這些病人作為社會存在的生命已無意義,無論是個人尊嚴還是對家庭、社會的責任都根本無法實現,生命質量和價值也無意義,延長生命實際上是延長死亡,延長痛苦。

(3)節約社會資源。對絕症患者投入大量的醫療力量,不能得到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如將有限的醫療資源節省用於其他,社會和經濟效益相對顯著。安樂死可使有限的衛生資源得到合理應用,可減輕社會和家庭的經濟負擔。

2.反對安樂死的理由

(1)違反生命神聖原則。人有生存的權利,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促進死亡。

(2)違背人道主義原則。各國法律、道德、輿論和風俗習慣,對各種瀕臨死亡的人普遍取寬容、照顧態度。此外,醫生的職責是救死扶傷,延續病人的生命,主動促進人的死亡,有違救死扶傷的職責和醫學人道主義原則。

(3)妨礙醫學科學技術的進步。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可逆診斷標準將出現改變,絕症也可治愈。凡是不治之症就不去救治,阻礙了醫學的發展。

(4)可能會被濫用。允許安樂死,就有可能被那些無情郎、負心妻或不孝子孫、不法醫生等鑽空子,為借刀殺人開方便之門,這不利於社會的安定和法製的維護。

三、臨終關懷

死亡是人的必然歸宿,當死亡就要來時,醫學技術雖然可以暫時延長人的生命,但卻無法消除死亡帶來的恐懼、悲傷和痛苦,更不能維護生命末期患者的尊嚴。如何關注瀕死期的病人,讓他們活得舒適、安詳、有尊嚴和無憾,在充滿人間溫情、生命價值的溫馨氣氛中回歸大自然,這就是臨終關懷。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應運而生。

(一)臨終關懷概述

臨終關懷是針對臨終者死亡過程中諸多問題和痛苦,對其提供溫暖的人際關係、舒適的醫護環境和堅強的精神支持,幫助其走完人生旅途的最後曆程,並對家屬給予安慰的一種綜合性衛生服務行為。臨終關懷不以延長臨終者的生存時間為重,而以提高臨終階段的生命質量、減輕軀體和精神的雙重痛苦為宗旨。臨終關懷是幫助臨終者“優死”,是幫助其家屬“好生”。臨終關懷的思想和理念包括:幫助臨終者了解死亡,坦然麵對和接納死亡;以同情心對待瀕死者,尊重其權利,滿足其意願;維護瀕死者的生命尊嚴與重視生命品質。

人類的臨終關懷活動最早可以追溯到人類起源。人們對老弱病殘者的關懷、照顧、扶助和支持等都具有臨終關懷性質,醫學對傷殘者的搶救屬於臨終關懷的行為,各種醫療機構、慈善機構以及敬老、養老、福利機構都具有臨終關懷的職能。1967年,臨終關懷運動的奠基人、英國護士桑達斯創辦的克裏斯多弗醫院開創了現代臨終關懷,臨終關懷從此受到世界各國醫療機構和醫護人員的關注和重視。20世紀70年代中期,現代的臨終關懷醫院在世界各國相繼建立。

20世紀80年代以來,真正意義上的臨終關懷在我國開始起步,並逐漸引起全社會的關注。1988年,天津醫科大學創立了臨終關懷研究中心,標誌著中國開始了臨終關懷的研究與實踐。此後,上海、北京等一批單位陸續介入臨終關懷事業,個別的臨終關懷醫院開始建立。迄今為止,全國已有近百家臨終關懷服務機構。社區醫院、社區衛生服務、家庭病房的興起,正在改變我國以家庭善終為主的傳統方式。

在我國,臨終關懷是一項剛剛起步且又麵向未來的偉大事業。一方麵,老齡化社會逐步到來,由於老年人對社會的需求與依賴性增強,使醫療、保健、臨終關懷的任務加重。另一方麵,由於傳統文化的影響,人們的生死觀,尤其是死亡觀還存在著很大的誤區。因此,幫助老年人樹立正確的生死觀,排除怕死和消極等死這兩種不良心理,大力發展臨終關懷事業,有著及其特殊的社會意義。

(二)臨終關懷的倫理學意義

臨終關懷的興起,反映了醫療衛生行業多層次、多渠道發展的需要和緊迫性,以及要求全社會參與的趨勢,這從根本上反映了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巨大進步,具有深刻的倫理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