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和發展具有內在的聯係,健康既是社會進步的原因,又是社會進步的結果。沒有人們較高的健康水平,社會經濟不能很好地發展,而沒有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健康就缺乏物質基礎。投入多少資源於衛生事業,受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在一定的曆史條件下,衛生資源應在國家總資源中占有恰當的比例,並不是越多越好,因為衛生事業的發展對其他事業尤其是社會經濟的發展有依賴性,影響健康的因素有環境、生活方式、遺傳和醫療衛生等,醫療衛生僅僅是其中的一個因素。一方麵,就量的角度來講,衛生資源的基本要求是要能滿足群眾基本的醫療衛生需求。另一方麵,衛生資源在衛生事業內部各領域之間的分配要公正,要糾正重治療輕預防、重臨床輕基礎、重科研輕教育、重城市輕農村等不良傾向。
微觀分配中的公正就是從尊重生命、尊重健康出發,平等地對待每一位患者。衛生資源的微觀分配,尤其是在資源不足或涉及稀有資源時,必須堅持公正性的倫理原則,即同樣的情況同等對待,按醫學標準篩選治療對象,“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盡量滿足每個人的基本醫療衛生需求。
任何醫療資源的發展總要經曆一個由少到多的量的積累過程,不可能一開始就能滿足所有人的需要,因而對公正的要求不能理想化,公正是相對的。在目前我國衛生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特別應區別基本醫療需求和非基本醫療需求,應盡量使每個公民享受公正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對非基本醫療需求則根據個人的支付能力和其他情況確定。
(二)前瞻性原則
前瞻性原則是指衛生資源的分配與使用,要保證衛生事業未來發展的需要,實現衛生事業的可持續發展的倫理原則。衛生事業伴隨著人類的始終,它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受諸多因素的製約,而衛生資源的合理分配與有效利用可以促進衛生事業的快速發展,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健康需求。這就要求衛生事業的發展具有前瞻性,處理好近期目標和長遠目標、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的關係,防止和避免短視行為。
衛生事業的發展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也要為後代留下足夠的資源。衛生事業的近期目標主要是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衛生事業的長遠目標是要提高居民的健康質量,這不僅要有足夠的衛生資源,還要有更多的衛生人員提供醫療衛生服務,還要解決目前以及今後的醫學難題。這些就要通過發展醫學教育和醫學科研來實現。由此可知,局限於滿足當代人的衛生服務要求,或將太多的資源用於醫學教育與醫學科研都是不可取的。努力滿足當代人的衛生服務要求,大力發展醫學教育與醫學科研,預防、醫療、教育、科研的協調發展,是實現衛生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在衛生資源的分配與使用中,要堅持從全局利益出發,做到部分服從整體,局部服從全局。由於衛生資源的有限性與人們對衛生需求無限性之間的矛盾,必然引起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矛盾。在解決這些矛盾時,要注意區分這些矛盾在衛生事業中的重要程度,區別對待。在衛生資源分配中,要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為中心,優先發展和保證基本的醫療衛生服務,逐步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健康需求。
(三)可及性原則
可及性原則是根據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衛生資源狀況,通過衛生資源的合理配置,擴大衛生資源的覆蓋麵,滿足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倫理原則。
衛生資源分配的可及性表現在三個方麵:一是指公共衛生服務的可及性,即公共衛生服務要能覆蓋所有有衛生需求的人群和地域。二是指醫療服務的可及性,即有基本醫療衛生需求的人能夠得到基本滿足。三是經濟的可及性,也就是在需要醫療衛生服務時有能力支付。
要保證衛生資源的合理分配與使用還應當堅持四個優先原則:一是富裕地區與貧困地區相比,“老、少、邊、窮”地區優先;二是城市和農村相比,農村發展優先;三是尖端技術與適宜技術相比,適宜技術發展優先;四是醫療與預防相比,預防優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