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清政府移民實邊政策的深化(3 / 3)

琿春地區在光緒初年曾經招民實邊,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到光緒末年時,琿春所屬之“汪清、哈瑪塘、綏芬甸子,以及二道溝、三道溝等處,尚有數十萬晌之多”的荒地,另外,琿春城“東北一帶至老黑山、綏芬廳分界止,正北至大墊子、寧古塔界止,綿延數百裏,除森林外,多係沃壤,尚未開墾,人稀地廣”,而琿春城以南直到“與俄、韓交界一帶,熟地亦複無多”。(注:徐世昌撰:《東三省政略》(邊務·琿春篇),李毓澍主編:《中國邊疆叢書》第1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版,總853—854頁。)針對這種情況,徐世昌認為,鞏固邊防“以放荒為第一要義”,而且沿邊“開放荒地,當以實能墾地為主,其有情殷報領而無力出資者,或酌減其價,或稍寬其期,均可量為變通,以收地辟民聚之效,誠以專重收價,雖一時不無小補,而往往大戶承攬,領而不耕,是雖放猶之不放也”,(注:徐世昌撰:《東三省政略》(邊務·琿春篇),李毓澍主編:《中國邊疆叢書》第1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版,總854頁。)於是決定“特定一簡便之法,於碾子山前火龍溝、二道河子、石灰窯等處標定放荒地界,凡農民有願領地開墾者,於所立放荒標識之區指定地段晌數,每晌先繳錢八吊,即可領種”,這種變通辦法“輕而易舉,民間領墾頗為踴躍,已放出一千五百餘晌。”(注:徐世昌撰:《東三省政略》(邊務·琿春篇),李毓澍主編:《中國邊疆叢書》第1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版,總854—855頁。)對於琿春“東北之琿春河荒地”,及“城北百餘裏之荒溝、檳榔溝二處”之荒地,徐世昌“初擬招募屯田一營,分給地畝,適以財力未逮,乃一麵調巡防營前往分劄,一麵放荒招墾,以期兵民相衛,漸行開辟,於是領墾之戶紛至遝來”。(注:徐世昌撰:《東三省政略》(邊務·琿春篇),李毓澍主編:《中國邊疆叢書》第1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版,總856頁。)此外,在琿春城附近,“有江浙華商設立務本公司,籌資領地,期於己酉(注:即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歲春間實行開墾”。到宣統三年(1911年)七月,務本公司已“領有黑頂子荒地五千晌,二道河南荒地一千晌”。(注:吉林公署官報局編輯:《吉林官報》,宣統三年七月二十日,第13期,公牘類:《督撫憲批琿春務本公司呈請照案撥補缺地丈還私墾以全商本而重國課文》,第23頁。)

吉林東邊與俄國接壤之界線綿長,是清政府實施移民實邊政策的重點地區。其中蜂蜜山一帶“平原千裏,土盡膏腴,久為外人所垂涎,況其地界乎三姓,廣漠無垠,絕鮮屏蔽,自鐵路通行以後,更複蠶食是虞”,因此“非招墾開屯,不足以固藩籬而免窺伺”。(注: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編:《光緒朝硃批奏折》第93輯(農業·屯墾耕作),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版,第570頁。)於是在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清政府在此地區開始“設招墾局”,後因經曆“庚子之變,墾戶逃亡,局亦撤去。二十八年,複設招墾總局於穆棱河街(注:今屬黑龍江省穆棱市。),設分局兩所,一在呢嗎口,一在蜂蜜山之鳳綿鎮(注:今屬黑龍江省密山市。)。三十三年,複於穆棱河南北兩岸分設兩行局,則為清丈已放之地,展放未丈之地而設”。(注:徐曦著:《東三省紀略》,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四年(1915年)版,第283頁。)從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到三十二年(1906年),這一地區共丈放生荒約二十萬零二千二百七十三晌五畝,其中墾熟升科者約三千三百七十晌八畝;三十三年(1907年),又丈放生荒十一萬九千四百四十五晌八畝;次年,共放學田生荒一萬零八十晌,此外又丈放生荒約五萬七千二百六十七晌一畝。(注:徐世昌撰:《東三省政略》(邊務·蜂蜜山篇),李毓澍主編:《中國邊疆叢書》第1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版,總1253頁。)在設立招墾局之前,蜂蜜山一帶“由穆棱河東九十裏之八麵通至青溝嶺、石頭河、曲水柳河、大小柞木台子、三索通爐、上下地營,東南至龍王廟,約七百餘裏,約有三四百戶”,並且“在鳳綿鎮者係朝鮮墾戶,約四十餘家”,而“自招墾設局,領戶日眾”,墾戶“多係直隸、山東、奉天、吉林之民”,此外尚有“哈爾濱商人稟準自行集股十萬兩,名曰農工商公司,在山內黃泥河附近領荒數千晌,以為開設貨鋪兼營耕作之地”,(注:徐世昌撰:《退耕堂政書》(第7卷·奏議),見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23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版,總359—360頁。)這說明當地之招民放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蜂蜜山地區在招民實邊取得成效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麵:一為歧視漢族墾民,一為攬頭攬荒。就第一方麵而言,有官員“條陳該處墾務者,有謂宜專移旗民”,也就是由旗人建立旗屯,以收實邊之效。徐世昌對此頗不以為然,指出蜂蜜山地區荒地極多,如果“專移旗民,恐永無開放完竣之日”。尤為嚴重的是,“俄人當日分界之時,本有強認至穆棱河,割我蜂蜜山全境之議。至今俄國墾種人民,猶多逾界而至。若一任荒棄,必遂鄰國窺伺之謀”。因此,他認為應“急設民官,合招旗漢,使土地早辟一日,則邊備早實一日,如以旗仆當示矜恤,不妨多給招墾資遣之費,以示優異,猶勝於限定旗屯,致令終荒之為愈”。(注:徐世昌撰:《退耕堂政書》(第7卷·奏議),見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23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版,總362頁。)徐世昌的見解是非常正確的,因為以往的事實已經證明,旗人不是開發邊疆、鞏固邊防的主力軍。蜂蜜山地區雖然土地肥沃,但地處偏僻,旗人自然不會含辛茹苦,使大片荒地變成良田,所謂以旗屯實邊僅是空談而已,真正可資依靠的力量是廣大的漢族墾民。如果對此沒有充分的認識,蜂蜜山地區之移民實邊不可能順利推行。關於攬頭攬荒之弊端,東三省第二任總督錫良在宣統元年(1909年)五月在奏折中指出,蜂蜜山地區“曆年設局招墾,委員四出,大都以多收荒價定其成績,承辦者亦得借以從中漁利,因之所放者半屬包攬,所領者但有大戶,隻計放荒之多寡,不問墾荒之有無,是不僅難言招墾,而於墾務之阻力滋大”,結果導致“地之最膏腴成大段者,半為大戶承領,未能開墾,徒事把持,此外界址混淆,官荒冒占者隨地皆有,真偽不分,實有妨礙墾務之計劃”之現象發生。(注:中國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編:《錫良遺稿·奏稿》第2冊,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906—907頁。)為此,他提出改進措施,“宜實行清丈分段,劃清經界。墾而未領者,令其補領荒照;領而未墾者,勒限墾種,逾限撤地另放”,如此再“設法招墾,不致別有謬葛,橫生阻力”。(注:中國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編:《錫良遺稿·奏稿》第2冊,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907頁。)錫良認為,充實邊疆最重要之手段是招徠能夠真正從事農耕的定居移民,關於這一點,其建議是:“宜先選派專員分至內地,廣招農民東來,每一班滿百人為足額。應招者以有身家最為合格,能攜家至者尤善。來時酌助以路費,並與郵傳部谘商,請免鐵路輪船半價,以紓財力。至則劃地居之,每名給地四晌或五晌,視地肥瘠為定,並酌助廬舍、籽種、牛馬之費,妻女半之,子年滿十五者分地如成人。擬以百人以上,環居為一屯,合數屯為一社,屯社各有長,合數社為一鄉,鄉有鄉正,合數鄉而州縣治成焉”,如此“十年之後,其繁盛當可預卜”,以達到移民實邊之真正目的。(注:中國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編:《錫良遺稿·奏稿》第2冊,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907頁。)其計劃雖然如此,但由於種種原因,蜂蜜山地區荒地放而不墾的現象依然存在。據1912年的調查數據,原蜂蜜山地區之密山府(注: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於蜂蜜山北麓之高麗營子附近設立密山府治。見徐曦著:《東三省紀略》,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四年(1915年)版,第281頁。今屬黑龍江。)已放未墾地為四十三萬晌,此外有未放荒地四千晌;穆棱縣(注: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設穆棱河知事,隸綏芬廳,宣統元年(1909年)升縣。見徐曦著:《東三省紀略》,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四年(1915年)版,第79頁。今屬黑龍江。)已放未墾地為二萬一千晌,未放荒地為七萬晌;饒河縣(注:宣統二年(1910年),清政府析密山府北境之饒力河地設饒河縣。見徐曦著:《東三省紀略》,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四年(1915年)版,第281頁。今屬黑龍江。)已放未墾地為四千晌,未放荒地為三十五萬晌;虎林廳(注:宣統元年(1909年),清政府析密山府東北境之七虎林河地設呢嗎廳,次年改名為虎林廳。見徐曦著:《東三省紀略》,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四年(1915年)版,第281頁。今屬黑龍江。)已放未墾地為十萬零六千晌,未放荒地為六萬四千晌。(注:遼寧省檔案館館藏檔案:奉天官地清丈局全宗(全宗號:JC12)東三省屯墾駐吉分局卷宗(2707)墾字2號捆數(127)為照會駐吉屯墾分局明春暫緩移民應先擇定荒地作屯墾用由民國元年三月二日。)從中可見,荒地領而不墾的現象仍然十分普遍,此外尚有大片未放荒地,移民實邊的空間仍然很大。

烏蘇裏江流域之臨江地區處於吉林省的最東北部,俄國不斷用偷挪界碑的卑鄙方式蠶食該處之中國領土,移民實邊刻不容緩。臨江府設立之後,於宣統二年(1910年)擬訂放荒大綱四條。其中第一條是放荒收費事項的有關規定:“臨江地方邊遠,領墾維艱,定章不收荒價,隻收公費,原所以藉廣招徠,期於早日開辟。現在府屬民戶未集,認領無多,應請照舊不收荒價”,僅收公費。(注:吉林公署官報局編輯:《吉林官報》,宣統二年十月初一日,第26期,章程法令類:《臨江府詳為擬議放荒大綱四條請查核示遵文並批》,第1頁。)所謂公費即辦公費用,臨江升為府治後,其轄境內新設各縣征收公費的情況如下:“全境荒地分為一等、二等、三等、四等,即按荒地等級分為四社。西麵自佳木斯起,東至萬裏河通,為永平社,即今樺川縣(注:宣統元年(1909年)設置,設縣治於佳木斯,翌年移治悅來鎮。見徐曦著:《東三省紀略》,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四年(1915年)版,第77頁。今為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屬”,定為“一等荒,公費每晌銀圓五角”;“自萬裏河通起,東至古北紮拉屯西裏許,為永安社,即今富錦縣(注:宣統元年(1909年)設置,縣治土名為富克錦。見徐曦著:《東三省紀略》,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四年(1915年)版,第77頁。今為黑龍江省富錦市。)屬”,定為“二等荒,公費每晌銀圓四角”;“自古北紮拉屯西裏許,至現在府東街津口,為永寧社,即今臨江府屬”,定為“三等荒,公費每晌銀圓三角”;“由街津口以下至伊力噶,為永清社”,定為“四等荒,公費每晌銀圓二角”。(注:吉林公署官報局編輯:《吉林官報》,宣統二年十月初一日,第26期,章程法令類,《臨江府詳為擬議放荒大綱四條請查核示遵文並批》,第1頁。)臨江地區地處偏遠,規定放荒不收荒價,隻收辦公經費,這對於墾民是有一定吸引力的。但由於其過於偏遠,與蜂蜜山地區相類似,地亦多領而未墾,此外尚有大片未放荒地。據1912年統計數據:臨江府已放未墾地為四十萬零四千五百晌;樺川縣已放未墾地為四萬三千二百晌,未放荒地為三萬六千七百晌;富錦縣已放未墾地為十一萬零九百晌,未放荒地為一萬四千三百六十九晌;綏遠州(注:宣統元年(1909年),清政府設綏遠州於烏蘇裏江口之伊力噶。見徐曦著:《東三省紀略》,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四年(1915年)版,第76—77頁。今為黑龍江省撫遠縣。)有未放荒地四十五萬晌。(注:遼寧省檔案館館藏檔案:奉天官地清丈局全宗(全宗號:JC12)東三省屯墾駐吉分局卷宗(2707)墾字2號捆數(127)為照會駐吉屯墾分局明春暫緩移民應先擇定荒地作屯墾用由民國元年三月二日。)

另外,在臨江地區開始撥給荒地安置赫哲旗丁,成為當地實邊之重要組成部分。據吉林巡撫陳昭常奏稱,“臨江州富克錦地方原有赫哲四旗,向以漁獵為生,不事生人產業,近經該管官設法提倡,始知學習種植五穀”,“查臨江州所屬蘇蘇屯、富克錦、州城、烏蘇裏等地方尚有未經放出餘荒,與赫哲之旗丁相近,當飭試署臨江州知州吳士澂查明此荒,擬每丁撥給十晌,以資開墾”,結果“統共四旗計四百三十九戶,共計一千二百丁,撥給實荒一萬二千晌,當即填給大照,令其趕速開墾,以收地利”,該折於宣統元年十一月十五日奉硃批議奏。(注:《盛京時報》第961號,宣統元年十二月初六日,第3版(奏折:吉撫陳奏撥荒安置赫哲旗丁請賞恩餉折)。沈陽:盛京時報影印組1985年輯印:《盛京時報》(影印本)第13冊,第236頁。)將漁獵民族化為定居農民,從事農耕定居生產,對於鞏固邊疆安全意義重大。

吉林東部與俄國接壤的原三岔口招墾總局所在地,先後設置有綏芬廳及東寧廳。(注: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三岔口招墾總局改設為綏芬廳,同年移廳治於寧古塔,宣統元年(1909年),綏芬廳升為府治,在三岔口招墾總局所在地設東寧廳。見徐曦著:《東三省紀略》,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四年(1915年)版,第370—371頁。綏芬廳今為黑龍江省寧安市,東寧廳今為黑龍江省東寧縣。)宣統二年(1910年),“有華商承領東寧荒地,設立富寧屯墾公司”。(注:徐曦著:《東三省紀略》,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四年(1915年)版,第272頁。)公司在創辦文告中指出,東寧廳與俄國相鄰,“彼之村落櫛比鱗次,我之市廛散漫無紀,彼之航路交通便利,我之道途荊榛阻塞,兩相比較,匪徒見絀,後患滋深,自非亟謀抵製,不足以廣招徠而實邊圉”,為了使邊疆得到開發,該公司決定在當地籌辦屯墾,“分屯駐紮,聯絡一氣,有身使臂、臂使指之勢,無事則農,有警則兵,兵農合一,於墾殖之中實寓有防邊之意”。(注:遼寧省檔案館館藏檔案:奉天官地清丈局全宗(全宗號:JC12)東三省屯墾總局卷宗(2538)吉地字第4號第1宗捆數(124)督撫劄附吉林東寧廳稟陳倡辦屯墾公司由宣統三年八月二十日。東寧廳倡辦屯墾公司文。)《商辦富寧屯墾有限公司開辦章程》宣布“本公司以興利實邊,辟地通道,兵民聯合,守望相助為宗旨”,規定“本公司承領寧荒,分屯開墾,由公家派隊分駐,將來地畝成熟,公司各屯區農民,擇其熟悉槍法者編成巡警,是即為巡鄉之預備,其性質係屬寓兵於農,故定名為富寧屯墾公司”。關於領荒,章程規定:“本公司承領東寧所屬之五站、六站等處荒地五千晌。”章程還製定了分屯計劃:“本公司領定五站、六站等處荒地,凡屬五站、萬鹿溝嶺、馬家大營者,則均隸於東屯;凡屬六站、三道崗子、小綏芬、柞木台子、細鱗河東沿、北溝,則均隸於西屯。”東屯“以五站為前屯,雙榆樹為中屯,萬鹿溝嶺為後屯”;西屯“以三道崗子為前屯,六站為中屯,北溝為後屯。馬家大營則為東西兩屯轉運處”。章程還規定:“屯區以三十裏為一屯,十裏為一區。由五站東前屯至萬鹿溝嶺後屯計程九十裏,分為三屯九區;由六站、三道崗子至北溝計程八十裏,分為三屯八區。東西兩屯之中,以雙榆樹為中央總機關,即於是地築總公司,東西兩屯悉以屬之,俾利轉運而資控製。”(注:遼寧省檔案館館藏檔案:奉天官地清丈局全宗(全宗號:JC12)東三省屯墾總局卷宗(2538)吉地字第4號第1宗捆數(124)督撫劄附吉林東寧廳稟陳倡辦屯墾公司由宣統三年八月二十日。商辦富寧屯墾有限公司開辦章程。)公司“公推袁維山、胡開泰、張玉聲、成廣才、連壽全等為該公司經理人”,在得到官方正式批準後,即“通知來股各紳商將存儲所認各股陸續收齊,隨赴海參崴購來比國洋犁十二具,並買牛馬五十二頭,一切食糧、籽種、農具、草料購備齊全,即將長春、哈埠(注:即哈爾濱。)所招身股(注:公司章程規定,農民“以人力作股,此項股份則謂之身股”。)農夫二十二名,以及境內高安村原招身股農夫一百二十三人,計五十八戶,共男婦大小五百六十八人,均於四月初二日(注:即宣統二年(1910年)四月初二日。)開往五站、寒蔥河、雙榆樹、馬家大營,及六站、小綏芬、土城子、三道崗、北溝等處,同於四月初四日開辦”。截至當年八月,已“統計共建大小房屋窩棚共五十二所,開成熟地四百一十餘晌,將來並秋開之地約在一千晌內外”。(注:遼寧省檔案館館藏檔案:奉天官地清丈局全宗(全宗號:JC12)東三省屯墾總局卷宗(2538)吉地字第4號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