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訛詐求職者相仿,一些在原公司失意的業務骨幹或是遭到不公正待遇的人也往往成為商業情報人員訛詐和利用的對象。商業情報人員們派出和這些被訛詐者存在某種友好關係的人士,偽裝成為這些被訛詐者排憂解難,傾聽他們的苦水的人,而他們就從這些所謂的苦水中得到公司的商業秘密。此外,還有的商業情報人員通過調查利用被訛詐者的性格特征來達到獲取情報的目的。英國的某建築材料公司在技術研發方麵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這令其同行感到頗為不安,於是,這些同行紛紛派出情報人員刺探情報。經過商業情報人員們的研究,他們發現了英國的某建築材料公司的保密措施做得相當到位,隻有一個突破口,就是這個公司的技術部門經理,這個人口無遮攔,喜歡嘩眾取寵、誇誇其談,常常在“聽眾”的吹捧下走漏風聲。於是,這位經理的身邊突然多了一些忠實的聽眾,而他本人卻依然興高采烈,沒過多久,英國的某建築材料公司的技術研究成果就在這位經理“誇誇其談”中泄露了一大半。
在現代商戰中,情報人員的訛詐之術可謂防不勝防。作為保守秘密的一方,要保證每個環節不出現紕漏,同時要低調、潔身自好,不給商業情報人員有機可乘的機會。
第三節 綁架:情報獲取的慣用伎倆
綁架在諜戰中十分主動、效果立竿見影,因而多被特工所采用。綁架作為情報人員組織的殺手鐧,在情報人員任務完成的過程中發揮著多重作用。
首先,綁架能直接獲取情報。通過對知情者的綁架,情報人員組織可以獲得一次審訊甚至是刑訊逼供的機會,一些知情者迫於壓力和脅迫不得不透露出自己所掌握的秘密,從而使情報人員組織以較小的成本、較為安全的方式直接獲取情報。
其次,綁架能間接逼取情報。情報人員組織通過綁架知情者的親屬、朋友或是其他足以引起知情者關注的人或物,並把這些毫不知情的人作為吸引知情者的誘餌,誘其登門造訪或屈膝妥協,從而間接逼取情報。與此同時,情報人員還可以從間接綁架人質的過程中觀察知情者的動向,他們期待著知情者處變而驚、忙中出亂,從而獲取一條“抓住馬腳”的捷徑。
第三,綁架能夠誘殺目標。在綁架中被形象地稱為“撕票”的先綁後殺行為帶有濃厚的恐怖色彩,他們或許是目的已經達成又恐留下活口,或許是目的無法達成而“破罐子破摔”,或許“綁”就是為了“殺”,無論是出於何種理由,人質的命運終將成為一段悲劇。
最後,綁架在諜戰中能夠起到反間的作用。有些情報人員組織抓了人質之後表現得“一團和氣”,不僅不會對被綁架者動手動腳,而且過不了多久這位人質就能安然被釋,原來他們隻是想讓被綁架者看一場表演,演出的劇本純屬虛構,信以為真的人質把這些假信息帶回去之後,情報人員組織在反間的賭局中就可以輕鬆地勝出了。
第四節 暗殺:血雨腥風中的搏殺
世界上有一類人,他們沒有固定的住址,卻隨時可以下榻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的房間;他們沒名沒姓,卻擁有幾本不同的護照;他們違背法律、道德行凶殺戮,但被冠以國家的名義,這一類人就是隱蔽戰線上的殺手——情報人員。為了給大家展示暗殺這一手段的真實性,FBI介紹了前蘇聯情報人員也是殺手斯塔申斯基的故事。
前蘇聯克格勃的追殺行動分為“直接清除”和“間接暗殺”兩種途徑。為了不暴露身份,情報人員多數采取“間接暗殺”方式,如借助可靠情報,收買內線除掉目標。由於毒藥發作特別快、安全經濟,往往成為情報人員行動的首選。情報人員一般將毒針或者毒劑藏在日常用品或食物當中,利用內線接近目標,然後伺機下手。前蘇聯克格勃有一種“氣霧殺人針”。隻要輕輕扣動扳機,一支帶有發射栓的玻璃針便會撞破玻璃針管,隨著一團氣霧過處,所有生命便會停止呼吸,幾乎毫無聲息……
在前蘇聯克格勃的情報人員殺手中,斯塔申斯基一枝獨秀,曾利用“氣霧殺人針”成功暗殺裏貝特和烏克蘭抵抗運動領導人之一斯捷藩·班德拉。斯塔申斯基是烏克蘭人,受雇於前蘇聯情報部門,奉命監視流亡在西德的那些被認為是敵視前蘇聯的烏克蘭人。
1957年10月9日,斯塔申斯基從柏林飛抵慕尼黑,假名“西格弗裏德·德雷傑”。此次他的任務是暗殺流亡的烏克蘭政治家——列夫·裏貝特。斯塔申斯基按照上司的指示,在以後的3天每天清晨吞服一粒解毒藥丸,定時到卡爾斯普勒茨大街等候裏貝特的出現。10月12日上午10點多,守候多時的斯塔申斯基看到裏貝特下了電車走向了他的寓所,聽到裏貝特進入那所房子的聲音,斯塔申斯基立即從他的上衣口袋裏掏出“氣霧殺人針”,當他走到裏貝特身邊時,斯塔申斯基將那武器對準裏貝特的臉開了火。毫無戒心的裏貝特沒有發出任何聲響、也沒有流血,隻是靜悄悄地倒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