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你為什麼要撒謊?(2)(3 / 3)

愛說謊的人時常以謊言吹噓事實或表達願望,對自己的不實言語無法自察,或是有不認輸、愛攀比的心理傾向。不會區分真實與幻想,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喜歡博取別人的注意和羨慕也是導致其說謊的原因之一。

雖然虛榮是人的本性之一,但是為了一己虛榮而做出不光彩的事情,甚至是損人利己的事情,就大錯特錯了。過分的虛榮就是一種虛偽。

愛慕虛榮隻能給人生帶上一副色彩斑斕同時卻又異常沉重的枷鎖,使人生的步伐走得更為艱難和緩慢,正如曹操所言:“慕虛榮而處實禍”。

試想,一個人如果常被這來自幾方麵的矛盾心理折磨,他的心靈能不痛苦嗎?他還會有幸福嗎?假的終究是假的。俄國著名的生理學家巴甫洛夫在《給青年的一封信》裏曾針對虛榮這樣說:“不論這種肥皂泡的色彩是多麼讓人炫目,它都必然是要破裂的,於是你們除了後悔外,會一無所獲。”

追逐虛榮永遠不會給人帶來真正的榮譽,貪圖一時風光和榮耀的人,不但會本末倒置自己的生活意義,得不償失,甚至還會落個身敗名裂的悲慘下場。有強烈虛榮心的人也隻能生活在不幸之中,因為這類人為了在各方麵勝過他人,就要以假象昭示於人,以提高自己的價值,得到別人的讚許,他們慣用的手段就是欺瞞、撒謊。

第七節 虛言症:說謊已成為病態習慣

有多少人活在自己的想象裏,在想象裏滿足,在想象裏編故事。想得太多,編得太多,最後連自己都誤以為那就是真的了。

有的人明明不具備某些東西卻偏要裝出自己有這些東西的樣子。

比如,有人大言不慚地吹噓自己因頗受女性歡迎而感到困惑,但是實際情況到底怎麼樣呢,其實這個人不論從體態還是從容貌上都看不到半點受女性歡迎的跡象。如果這種傾向朝著極端化發展的話,就是所謂的“虛言症”。

“虛言症”在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一書中被稱為“空話病”。患這種病的人在空想世界中描繪自己的願望時,會在不知不覺中將空想世界同現實世界的東西混為一談,把過去的話和現在的話混為一談,在現實社會的舞台上自編自導,上演一幕幕鬧劇。

描繪這種現象的一個恰當的例子是:有些沒有女朋友的人常常以自己為中心幻想有很多女性主動追求並向自己示愛,然後還自以為是地講述給別人聽,結果常常是混亂之極,很多地方自相矛盾。難怪聽者會得出這樣的結論:“那個人真是有些神經質。”

有一個患有“虛言症”的人,每天都在他的同事圈子裏說謊。其中一個謊言是這樣的,“我買奔馳車了。”但是這些同事沒有一個看到過他駕駛奔馳車,於是有人就問他:“有機會讓我也坐坐你的奔馳吧!”但他卻這樣說:“車子嘛,前些日子借給朋友,結果在路上撞壞了。現在正在修理呢。”於是問話人便冷眼相對:“你真的有奔馳嗎?”他猛然發怒答道:“難道我的話不值得相信嗎?”而後便拂袖而去。

雖然,人人都會說謊,但是大多數人心裏卻清楚自己在做什麼。而患“虛言症”的人在無利可圖的情況下也說謊,雖然他們明明能夠意識到自己是在說謊,但是卻難以抑製這種衝動。

美國康塞斯州住著一位19歲的女性,她將自己與白血病作鬥爭的日記發布到了互聯網上。雖然有很多讀者出於同情心而給予回複,但是這位女性最終還是死掉了。結果事後人們發現,其實根本就沒有這樣一個人,這一切完全是住在同一地區的一位40歲的家庭主婦編造出來的。而所謂的事情都是虛構的。

像這樣無病裝病,或者將病情誇大,或者幹脆自己裝成病人的樣子在醫院裏散步、修身養性的人還是的確存在的。

有的人沒病裝病進而數次接受手術,反複住院。在此期間,他還得往體內注射葡萄糖水,故意將別人的結核菌放入自己的痰中試圖混淆醫生的視聽。究其動機不外乎是想要引起別人的關心。雖然這些人也有可能被認為是對某個醫生和醫院懷有惡意,但是從中也表現出當事人的心理尚未成熟。

虛言症者即使他們沒有惡意,不想欺騙別人,但說謊的結果常常卻是使他人深受傷害,心緒不了,惶惶不可終日。

一個謊言越是重複,說謊者就越不在乎謊言的對錯,一說再說,說謊者沉浸其中,原來的事實反而視而不見,謊言於是就變成了真相。然而,如果有人適時予以揭穿或提醒,說謊者或許就能回到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