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相家(2 / 2)

這種淳樸的民俗有雙重含義:一是向婆家證明未來的媳婦能幹,會養豬;二是姑娘靠自己勞動積攢嫁妝錢。仔細想想,還能想到第三點,就是養豬對於農家多麼重要啊!四川是我國養豬最多的農業大省,他們有句名言:豬糧安天下!青年毛澤東在家幹過農活兒,所以他的語錄裏也有:一口豬就是一座小型化肥廠。

究竟豬重要還是房重要?這不是魚與熊掌,二者可以兼得。總之我很欣賞這個“家”字,既有房,又有豬,咱們可以安居樂業了。

我是在北京四合院裏長大的。10年前搬進了單元樓房,雖說是喬遷之喜,卻又留戀我熟悉的四合院文化。真的,一座四合院就是一本大書,能藏五車故事,因為它是家的外殼、硬件、載體,人與房密不可分。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的變遷也是社會的變遷和縮影。從曹雪芹的《紅樓夢》,到巴金的《家》、老舍的《四世同堂》,以及近期的影視劇《渴望》、《大宅門》,不都是描寫了幾個大大小小的家庭麼?每個家都積澱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呀。

我小時候,北京城的人口不過100萬,住房比較寬裕,多數四合院隻住一家人,又以三世、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居多,被稱為張宅李宅,即所謂的獨門獨院。它有兩個特點。一是等級森嚴:北房是上房,相對高大一些,坐北朝南,向陽背風,冬暖夏涼,由祖父母或父母居住;西廂房次之,上午進陽光,下午不西曬,由長子長孫居住;東廂房西曬,還喝西北風,給次子或女兒居住;南房也叫南倒座,終年不進陽光,屬於下房,給傭人或嫁不出去的女兒或守寡而又沒生兒子的媳婦居住,這樣的女兒和媳婦實際上也是傭人。二是性格內向:四合院除院門之外,所有的門窗全都朝向院子,打個比方,房門如嘴,窗戶如眼,好像一家人臉對臉地圍著一張方桌落座,互相瞅著,平平安安、和和美美地過日子,誰也不關心外界的事情。這是封建大家庭裏人際關係在住房建築上的反映。

隨著封建大家庭的解體,尤其是解放後北京人口的迅猛膨脹,四合院也變成了許多小家庭混居的大雜院。擁擠不堪自不待說。最大的優點是老舍筆下的胡同文化進入了四合院,鄰居之間助人為樂,互相照料老人和孩子,連買大白菜和蜂窩煤都彼此幫忙,親如一家。正是這種溫馨的鄰裏關係使我難以忘懷。

鴿籠式樓房。接受采訪也隻能在書房兼臥室之一角。攝於2000年夏天。

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農村普遍蓋新房,平穀縣的姑奶奶們還要相家,審察的重點已經轉移到公婆的性格和家用電器幾大件上來了。城裏呢,政府大力興建居民樓,我們熟悉的四合院被拆,搬進鴿籠式的單元樓房,陽台、廚房、衛生間,水、電、煤氣一應俱全,關起防盜鐵門自成一統,鄰居之間老死不相往來。難道這就是商品大潮衝擊下的人際關係麼?究竟是樓房改變了人心,還是社會風氣影響了建築設計思想?隻能留待下次再來探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