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化人”是日本人類考古學中一個專用名詞。它專指上古時代從東亞大陸或南洋諸島移居日本列島的居民,以區別於日本列島上的原始土著居民,即區別於“原日本人”,但他們本身又在日本列島民族人種的融合中逐漸被“消化”,而成為今天日本人的祖先。
根據日本發現的上古金屬器具遺物,考古學家們推斷,從公元前三世紀起,日本已有“漢族歸化人”。1958年,日本當代考古學家金關丈夫在日本九州島東南的種子島發現一批陪葬物,出土“貝紮”(貝製片狀物,陪葬或呪術用)、“腕輪”(手鐲狀物)數件,在“貝紮”上,有寫著“漢隸”的文字,在“腕輪”上,刻有漢代爬蟲紋樣的圖案。由此可以推言,從戰國後期至漢代,一定有不少的中國人在向日本列島移民,成為當地的“歸化人”。
對於“漢族歸化人”的活動,中國古文獻幾乎沒有什麼記載。可能是因為中國地廣人多,少量居民的外流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但是,反映在日本的古文獻中,卻是相當突出。據日本第一部史書《日本書紀》的記載,在“應神天皇十四年”(約公元二世紀左右)“融通王弓月君率秦人來歸”。“應神天皇二十年”,又有“倭漢直祖阿知使主,其子都加使主並率己之黨類十七縣而來歸焉”。公元815年,日本編成《姓氏錄》,其載“仁德天皇(約公元前一世紀)時,秦氏流徙各處,天皇使人搜索鳩集,得九十二部一萬八千七百六十人”。《姓氏錄》並敘“弓月君為秦始皇五世孫”,“阿知使主為漢靈帝三世孫”雲雲。
日本古文獻記載的那些具體數字並不完全可靠,但對中國大陸秦漢人遷居日本這一事實,卻是一致確認的。如果把文獻記載與地下文物的發掘相印證,那麼,秦漢時代中國人向日本不斷地移民,無疑是一個事實。
另外,台灣、香港以及日本國內的一些學者,認為徐福與日本傳說中的開國神武天皇是同一個人。這種觀點於1950年提出後在日本引起了很大反響。日本學者於當年便自發組成“日本民族頭骨指數測定會”,文部省補助經費,由全國各地大學的解剖學教授對各大學的男女學生的頭骨進行測量,五年後集中了代表全國280個縣市居民的六七萬人的測定結果,由日本最著名的體質人學類權威長穀部言人博士整理分析,與日本周圍民族頭骨指數比較研究。結果表明,現在日本人的頭骨指數大多數與中國浙江,江蘇,安徽,福建等各省人的頭骨指數完全相同,與上述省份外的部分相異,由此得出了“日本史前時代的祖先,曾經留住在中國的東海沿岸”的結論。據常揚所著的《港台的徐福研究及其在日本的影響》一文說,昭和天皇之第三笠宮就表示過讚同“徐福即神武天皇”的觀點。1975年,“香港徐福會”成立時,他在賀詞中肯定“徐福是我們日本人的國父”。1980年4月29日,九州島佐賀縣在日本的“天皇誕生日”舉行了極其隆重的“徐福大祭”,祭歌中有這樣的歌詞:“兩千年悠久的曆史啊!歡欣慶祝神社的祭典,奉到秦皇的命令,率領童男童女,徐福一行在明海的寺井灣登陸,辟開茂密的蘆葦向前邁進。”
1994年4月當選的日本首相羽田孜上任前,公開承認他是中國第一個皇帝秦始皇的後裔。這使包括日本人在內的許多人十分震驚。他說他的祖先姓秦,在200年前才改為“羽田”,他是率領3000童男童女從中國到日本的徐福的一個隨員的後代。換句話說,這位首相承認自己具有中國血統。
筆者認為,徐福東渡的史實、傳說和它們的曆史演變,清楚地表明了從上古時代起,中日兩個民族在經濟、文化,以至人種方麵的聯係是極為密切的。通過對中日兩國曆史考證和民族頭骨指數比較研究,天長日久、自然而然就把人們無法解開的迷惑,附會到了一個可以被附會的事件身上,終於把徐福安排到了日本,徐福東渡便首先被敷衍成一篇神奇的故事,在中國、日本、朝鮮得到流傳,而且認可了。當我們通過文獻與文物兩個方麵把握了這種聯係的深刻性的時候,我們可以說,我們已經掌握了打開二千年曆史學家們疑惑不解的話題。這起碼對日本人認定自己是神的後裔的一個否定,改變大多數日本人對自己是最優秀種族原因的看法。同時也可以說明中日交流古已有之,並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