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所造“木牛流馬”究竟是什麼?(1 / 2)

根據史書記載,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確實製造過神奇的木牛流馬。在那個科技欠發達時代能造出如此先進的交通工具,確實是個奇跡。

陳壽在《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記載:“(建興)九年(231年),亮複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穀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

《三國演義》則對木牛流馬敘述得繪聲繪色、活靈活現,其第一百二十回“司馬懿占北原渭橋諸葛亮造木牛流馬”中,描寫諸葛亮六出祁山,七擒孟獲,威震中原,發明了一種十分神奇的新的運輸工具,名之為“木牛流馬”,解決了幾十萬大軍的糧草運輸問題。這種工具比現在的還先進,不耗用能源,不會造成能源危機;不汙染環境,非常之綠色環保。

木牛流馬最遠可追溯到春秋末期。據王充在《論衡》中記載:魯國木匠名師魯班就為其老母巧工製作過一台木車馬,且“機關具備,一驅不還。”或許諸葛亮就是受了魯班的啟發,才製出了木牛流馬來。

那麼,木牛流馬究竟是什麼樣的機械呢?《諸葛亮集》中有這樣的記載:“木牛者,方腹曲頭,一腳四足,頭人領中,舌著於腹。載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數十裏,群行者二十裏也。……牛仰雙轅,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載一歲糧,日行二十裏,而人不大勞。”這段記載,盡管對木牛形象作了描繪,並且下文還對流馬的部分尺寸作了記載,但是因為沒有任何實物與圖形存留下來,後人難以複製。

三國歸晉之後,陳壽將諸葛亮的文章、兵書、奏折編輯成《諸葛亮集》,又稱《諸葛氏集》。在《三國誌》本傳中載有《諸葛氏集目錄》,共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裴鬆之注三國誌時多次引用《諸葛亮集》。所以,《諸葛亮集》中的這一段文字,應該是可靠的。

多年來,對木牛流馬的解釋,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筆者綜合分析認為,以下三種說法的可能性比較大。

第一種說法認為木牛流馬是普通獨輪推車。

《宋史》和明代王圻所著的《稗史類編》等史籍,認為木製獨輪小車在漢代稱為鹿車,諸葛亮加以改進後稱為“木牛流馬”,北宋才出現獨輪車的稱呼。

北宋前期官修“四大書”之一的《太平禦覽》卷七七五所引的東漢學者應劭的《風俗通》,是最早記載“鹿車”的典籍。其曰:“鹿車,窄小裁容一鹿也。”陸遊的詩《送子坦赴鹽官縣市征》中也提到了“鹿車”:“遊山尚有平生意,試為閑尋一鹿車。”這種說法認為,諸葛亮的“木牛流馬”是在鹿車的基礎上改進的,和後來的獨輪車沒有太大的差別。

從考古發現來看,在四川的渠縣出土有蒲家灣東漢無名闕背麵的獨輪小車浮雕,還有燕家村東漢沈府君闕背麵的獨輪小車,大致再現了“木牛流馬”的模樣。這兩種獨輪車都很獨特,其車形似牛似馬,具有獨特的運輸功能。木牛有前轅,引進時人或畜在前麵拉,人在後麵推。而流馬沒有前轅,行進時不用拉,僅靠人推。

有論者認為,三國時蜀漢偏處西南一隅,馬匹有限,並且多被用於騎馬作戰。運糧運草主要靠人力,這樣,普通獨輪推車“木牛流馬”便應運而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至於“木牛流馬”稱呼,是因為獨輪車不用牛馬,一個人就能推著走,為不吃草的牛(木牛)、能流轉的馬(流馬),這與今天稱拖拉機為“鐵牛”、摩托車為“電驢子”的道理一樣,是一種比較形象的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