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大軍橫掃亞歐的八個製勝法寶(3 / 3)

法寶六:世界上最早的軍事作戰參謀部。成吉思汗、拔都、旭烈兀和忽必烈等三代軍事統帥皆為長於戰略籌劃,精於戰術運用,善於用兵使將的傑出軍事家。比如成吉思汗不僅僅是一個“隻識彎弓射大雕”、能征慣戰的勇士,而且在鬥智塞謀方麵,胸有妙計,高敵一籌,非常重視謀略上戰勝敵人。所以,他在采取一個戰略行動之前,總是長時間的進行調查研究,收集詳細的情報,在此基礎之上製定周密的計劃,做充分的準備工作。在征討乃蠻部之前,成吉思汗對其軍委任了千戶之官、百戶之官並組建了千員中軍;委任了脫侖、朵歹等六名扯兒必(官名,即常侍),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總參謀部。1204年與乃蠻部戰,蒙古軍進至薩阿裏之野,共議:何以處之,就是朵歹獻計成吉思汗,使用了增火法,“凡有性命者,人各火五處,以火之驚”。此計果然奏效,騙了嬌傖的乃蠻部陽汗,使他得出了“其火多於星辰雲,蒙古多矣”的結論。日本著名的軍事家飯村穰說:“這個參謀部比拿破侖的參謀部還要早六百年”。

法寶七:就地取材的擴軍製度。征戰中,成吉思汗隨時用招降等辦法,組建了契丹、女真、維吾爾、漢等民族武裝,並大膽使用。後來,這些部隊的數量逐漸超過蒙軍。在征討金國的戰爭中,他先後收編了契丹、漢、女真等族的大批軍人。遼東的契丹族軍民叛金降蒙,金國不得不派出數萬人馬,前往鎮壓。成吉思汗及時派兵援助,打敗金軍,占領金的東京遼陽,契丹族部隊起了重大作用。忽必烈汗時拜中書右丞相的史天澤,就是在成吉思汗征金戰爭中,同其父、叔、兄率領漢族武裝投降的人。他率領漢族武裝,為蒙古的興盛立下汗馬功勞。在征伐花剌子模時,成吉思汗每占領一個城池或地區,即強征居民中的青壯年組成部隊,謂之“簽軍”,派蒙古將領監督。在攻打忽氈內堡時,蒙古軍僅2萬,簽軍為5萬。就這樣,成吉思汗的軍隊,像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這些簽軍主要擔任搬運土石、填塞塹壕、挖掘坑道、衝鋒陷陣等任務,對西征勝利起了巨大作用。

法寶八:巧妙利用矛盾以敵製敵。13世紀,亞歐諸國的內部局勢為蒙古的擴張提供了極為有利的國際環境。這些封建國家,雖擁有發達的農耕經濟、先進的文化和相當的軍事實力,但在政治上,這些國家或昏君在位,好臣當道;或黨同伐異,內訌不已;或國勢已衰,分裂瓦解,幾乎沒有一個國家強大到足以阻止蒙古帝國的擴張鋒芒,於是蒙古帝國的侵略擴張在短期內便勢成燎原,綿延達數十年之久。蒙古大汗們還積極利用各部落內部統治者之間的矛盾,削弱敵方,壯大自己。在征討金國戰爭中,利用契丹族、漢族和女真族之間的矛盾,爭取大批契丹族、漢族武裝,叛金降蒙。進攻西遼時,成吉思汗利用西遼國內回教徒和其統治者屈出律汗之間的尖銳對立,派兵2萬人,宣布宗教自由,支持回教徒的鬥爭,使回教徒反對屈出律汗的起義全麵爆發,蒙古軍得到居民支持,迅速占領西遼。成吉思汗利用利用西夏和金朝的矛盾,最終滅了西夏。成吉思汗又利用宋、金世仇,聯宋反金。窩闊台汗遵照成吉思汗的遺囑,假道於宋,下兵唐鄧,聯合南宋,消滅金國。而後,蒙古軍隊又滅了南宋王朝。成吉思汗通過采用以敵製敵的“策略”,分而擊之,不僅在交戰中占盡優勢,而且把戰略全局上的劣勢,逐漸轉化為優勢,保證了最終的勝利。

蒙古國軍隊在亞歐大陸東征西討所向無敵,“八個法寶”發揮了無比巨大的威力。不僅打造出當時世界上戰鬥力最強大的軍團,而且幫助蒙古人建立了空前絕後的世界上版圖最大的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