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的假日花市和玉市(2 / 2)

再說玉市。

玉市就在花市的旁邊,在仁愛路和濟南路之間。逛完花市,穿過仁愛路,就到了玉市。

玉市的規模略小於花市,但對於賣玉而言也是夠大的了。雖說是玉市,其實也賣各種古董、藝術品,包括字畫。建國玉市也隻開放周六、周日兩天,從早上九點到晚上六點,與花市步調一致。無須提醒大家,這玉市同世界各地的類似的市場差不多,琳琅滿目,真假莫辨,全靠個人眼力,可以討價還價。但跟大陸類似的市場比較起來,假貨、水貨的比例還是要少一點,價格也比較靠譜一點。有些可以斷定是產自台灣本土的東西,例如竹、木、石頭等雕製的藝術品,還有台灣珊瑚,以假充真的情況就相當少了。

對大陸遊客而言,買台灣本土的藝術品當然是最恰當的,但也不盡然,如果你運氣好,也有可能在建國玉市裏淘到大陸的古董和藝術品,價格比大陸還低,東西比大陸還好。有些朋友以為我這話是開玩笑,似乎不可能,其實我的話是實話,隻是你不懂為什麼會這樣。

那麼我來告訴你。在兩岸開放交流的初期,也就是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中期,那時大陸的經濟還完全沒有發展起來,大家都很窮,城市白領的工資也就每月二三百塊錢。那時的大陸人對古董既無認識,又無興趣,誰肯花幾個月的工資去買一隻舊飯碗或者一個舊花瓶呢?所以那個時候,大陸市麵上也沒什麼假古董,或高仿品,因為無人會買,無利可圖。但這個時候台灣的聰明人,包括商人、富人、文人、藝術家,卻看中了這是一個收購大陸古董和藝術品的好機會。那個時候台灣已經經過經濟起飛,民間頗富有,普通白領的工資也比大陸至少高十倍。所以不少台灣人便趁這個機會在大陸廣為收購古董和藝術品,其中有些聰明的有心人甚至派人上山下鄉,用極其低廉的價格,從大陸沒有文化的農民、山民手上買到大量的寶貝,用十塊錢買一隻價值十萬塊的古花瓶,這種事並不少見。至於文房四寶,尤其是硯池,印章,在許多大陸農民的眼中不過是蠢石一塊,賣個三五塊錢就高興死了。於是,在那個十來年中,大量的大陸古董、藝術品流入了台灣。

等到大陸經濟起飛,一部分人富起來之後,台灣商人就拿這些東西出來炒作,回過頭來賺大陸的錢。許多高價古董和藝術品其實都是台灣商人帶頭炒起來的。例如宜興茶壺,我還在台北的時候,也就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一把顧景舟製的壺,已經炒到一百多萬台幣一把,等1996年顧景舟去世,價格就更高了。這些東西總會有零零散散流到市場的時候,而建國玉市某一個角落就有可能藏龍臥虎。如果你運氣好,眼力夠,說不定就碰上了。我就有一次碰到一把清代製壺大師邵大亨製的壺,邵大亨是顧景舟祖母娘家的人,顧景舟的技藝就是從邵大亨傳承過來的,賣者但知有顧景舟,不知有邵大亨,就當一般的舊壺賣,結果讓我占了便宜。當然這樣的機會不會常有,但如果你喜歡古董玉器,花一兩個小時四處逛逛,看看,比比,總歸是賞心悅目的。

總之,台北建國假日花市、玉市是一個值得去看看的場景,買東西還在其次,感受一下那裏的氣氛才真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其實,和諧社會,太平盛世,風土人情,人文教養,正是要到這樣的地方去體察,去玩味,而無須等到春節晚會或者國慶閱兵的時候才能感受得到。

2012年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