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80年12月18日拿到美國簽證,簽證有效期是三個月,所以我必須在1981年3月17日前趕到美國。我的課程已經修完,但論文還沒有開始寫,資料倒是搜集了一些。我一麵向學校提出畢業申請,一麵動手寫論文。我大約有六十天的時間,如果每天不少於一千字,那麼一篇六萬字左右的論文是可以完成的。我後來果然完成了,題目是《從建安到太康——論魏晉文學的演變》。
學校那邊則把我的申請報到教育部,因為我是“文革”後第一屆研究生,全國統一學製是三年,現在要提前半年畢業,武漢大學做不了主。教育部回答說,你們必須把這個學生的全部成績單寄過來,還要把他的論文也寄過來。審查通過了,教育部又叮囑說:這是我們國家第一個碩士畢業生,你們必須進行嚴格慎重的答辯,答辯委員會的教授不僅要有你們武大的,還要有其他學校的,而且至少要有兩名外地的。後來答辯委員會組織好了,一共九位教授,武大的五位,包括我的指導教授胡國瑞先生,武漢外校的兩位,記得有武漢師範學院(現在的湖北大學)的張國光教授,外地的則有北京大學的陳貽焮教授和中國人民大學的廖仲安教授,但廖仲安教授後來因為感冒臨時不能來,所以實際上隻到了八位。
答辯在3月5日舉行,八位教授都坐在大禮堂的台上,我則坐在台下的最前排,有一張專用的課桌,在講台的左下方,成45°對著台上的教授們。那一天大禮堂裏全部坐滿了人。我的同學當然都來了,不僅中文係的,還有武大七八、七九兩屆各係的研究生同學。鄰近的外校,如華中師範學院(現在的華中師範大學)、華中工學院(現在的華中科技大學)的研究生以及他們的導師們也有不少人來參加。因為這是全國第一次研究生答辯,大家都想來看看這答辯應當怎樣進行,怎麼個考法。湖北省教育廳和武漢市教育局的領導幹部,以及武漢大學的校長、副校長都來了,據說還有幾個記者。
答辯在九點鍾開始,整整進行了三個小時,到十二點才結束。我開始隻就論文做了若幹說明,闡明我的主要觀點,接下去就是答辯委員會的教授發言。大家對論文基本上都是肯定的,尤其是張國光教授和陳貽焮教授最欣賞我的論文,張國光教授的發言簡直可以說是熱情洋溢,稱讚備至,我非常感動於一個老教授對一個青年學生的獎掖。陳貽焮教授也是一樣。陳先生是著名的學者,除了在北大任教以外,還擔任《文學遺產》雜誌的審查委員。我不久前剛在《文學遺產》上發表的《李白的失敗與成功》一文,就是他審查的。他對我的那篇文章很欣賞,立刻就采用了。一個在校研究生在《文學遺產》這樣的權威刊物上發表文章,在當時是一件相當光彩的事,我跟陳先生也從此結了師生緣。後來去了美國,我們還一直保持通信,直到他去世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