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滿爹(1 / 2)

你小時候在老家住過五年,從七歲到十二歲。十二歲上中學,隻第一個寒假回去過一次,至今五十五年再也沒有回過老家。但老家的樣子你還大體記得,那是一個“︹”字形的建築群,好幾十間房子連在一起,住著二十幾戶人家。“︹”字形的中間空地是禾坪,供大家曬穀子和堆禾柴用的。禾坪的前邊是一口小塘,塘跟禾坪之間是菜地,菜地分成許多塊,每家都有幾塊,不同的季節種滿了不同的蔬菜。茄子、辣椒、白菜、豆角是最常見的,每塊地的邊角則常常種著一些蔥、蒜、藠頭或紫蘇。沿著小塘的四周搭滿瓜棚,種著南瓜、冬瓜、絲瓜、苦瓜。塘是大家公用的,有魚蝦,因為塘小,所以魚蝦也不大。魚以鯽魚為主,偶爾有幾條鯉魚鰱魚草魚,還來不及長大,就被孩子們抓去吃了。

大人們是很少在那裏打魚的。大人們要打魚則在另一個塘,那個塘在老家的左邊。從老家禾坪左手的大門出來,沿著一條兩邊都是南瓜絲瓜的小路走一兩百米,再左轉上一個土坡,就可以看到那一方大塘。大塘到底有多大,你現在也說不清楚,在當時你的眼中,是可以稱作湖泊的。大塘左手上方的土坡上,有一棵很大的柞樹,在你的記憶中那棵柞樹就仿佛是一棵千年古木,是一個龐然大物。在大塘打魚,是要用到船的,把船劃到湖中,在湖中撒網,才能撈起那活蹦亂跳的一條條大魚。其實這塘裏並不能行船,塘也沒有大到需要行船的地步,你這裏所說的“船”,是鄉裏人臨時搭起來專門用作捕魚之用的。那辦法是用六個到八個大木桶,翻過來壓進水裏,再把兩塊(或幾塊)大床板擱在桶底上,那壓縮在桶裏的空氣就會把桶跟木板都頂起來,上麵站兩個人,一人劃船,一人撒網,是不會沉下去的。不過做這樣一條“船”頗費工夫,要好幾個大漢同時努力才能成功。每年打一次魚,時間大抵是在秋收之後,過年之前。打魚在村裏是一件大事,男男女女都跑出來聚集在塘邊,孩子們更是跳跳蹦蹦,大聲地喊叫著。一網魚從水裏打出來的時候,男女老少都會高興地叫起來,議論魚的大小,是什麼魚。捕到一定的數量便收工,然後拿到禾坪上去分。你記得最清楚的就是每次分魚的時候,大家都會很自然地從魚堆中挑出幾條最大的放到一個小簍子裏,便有人說:“給穀滿爹送去!”

這穀滿爹住在“︹”字形的唐家新屋的左手第一家,也姓唐,是你的一個遠房本家,在兄弟中排行最末,所以叫滿爹。你們鄉裏習慣把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個叫“滿”,意思是到此就滿了,不再生了,所以有滿弟、滿妹、滿姑、滿叔之類的稱呼。這“滿爹”顯然是一種尊稱,至於“穀”,你一直弄得不很清楚,現在推想起來應當是他的名字當中有一個“穀”字吧。他那時六十來歲,中等個子,壯實勻稱,留著一綹長長的白胡子,兩眼炯炯有光,神態威嚴,是你們家鄉遠近聞名的一位大人物。因為他書讀得很好,不到二十歲就中了秀才,而你們鄉下是很崇拜讀書人的,何況方圓幾十裏內隻有他一個秀才,所以不僅在唐家地位很高,就是在所有鄉人的眼中,都是一個極有分量的人。雖然他並不當官,可是不論哪家分產不公,妯娌吵架,或者鄰居鬥毆,都要來找他判理。穀滿爹一言九鼎,判誰對就對,判誰錯就錯,是沒人敢不服氣的。所以唐家新屋每次打魚,把好魚大魚先給穀滿爹送去,這在大家看來乃是理所當然之事。穀滿爹也欣然受之,毫不謙虛,要是送晚了他還會罵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