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和對讀書經驗的討論、研究,始終是文化知識領域的永久命題。
20世紀是一個偉大的世紀,人類在這百年的創造,不知比過去幾十個世紀要多幾十倍。它也是一個學界群星璀璨、人才輩出的時代,昨夜星辰昨夜風,鑒於我們視野和選擇點,本書隻選擇了近百位學人。也有若幹學人,如蔡鍔、黃興、趙元任、陳垣、吳宓、陸定一、柳詒徵、陳伯吹、譚其驤和方詩銘,因為定稿在即,未能成章,就沒有編錄;還有一些是本不應該被遺忘的讀書種子。在本書編定時,突然傳來噩耗,上海圖書館研究館員葛正慧不幸逝世。葛正慧讀書盈室,博學強記,厚積薄發,自成一家,有與眾不同的讀書經驗和方法。他在圖書館工作了半個世紀,自一類書讀到另一類書,從無窮期,取得出類拔萃的成績,但他寧靜淡泊,述而不作,鮮為圈外人知。如他晚年參加了《周易大辭典》寫作,我們才知道他曾遍讀周易的各種版本和解說。斯人已逝,流韻長存。這些都隻有待日後再作補救了。掛一漏萬,更多的學人,特別是自然科學和應用技術領域,就因我們的專業所囿,缺乏應有的選錄。
要說明的是:本書乃從百年曆史輻射,以認識學人讀書的文化選擇和思維定向,所以排列沒有采取通常的按姓氏筆畫、傳主生年或學科專業分類為例,而采取了傳主在曆史長河中讀書活動的主要坐標軸順序排列;名下無虛士,編入此書的傳主,大多是本世紀中華學界和其它領域有影響人物。近來,傳媒散布的“名人”實在太多了,自詡為“名人”的更多了。“名人”“名人”滿天飛,為了不使與此類“名人”混淆,合而為一,凡今人愛用的所謂“著名”、“知名”、“非常出名”等譽美之詞,盡量就不再在文中迭加出現了。至於文中本應提及的“先生”、“同誌”、“老師”等姓氏或名字下提及的稱呼,我即認同於1932年陳望道《修辭學發凡》《後記》所及,“唯有稱呼名,通例隻先生今人而不先生古人,似乎不大自然,本文中一概不稱先生。”此處為保持文字清晰、明潔,也就省略了。
本書由徐家齊副教授策劃,初稿由錢朝陽副研究館員審閱,由我梳理定稿,羅健雄、陳禹年、常永平等幾位老師和高曉梅、楊宏敏等編委們都就此書設計、編寫花了很多的精力和時間。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圖書館、華東政法學院圖書館為本書出版、發行也提供了人力、物力。本書的作者大多為上海市各圖書館研究館員和館員,因而本書也是圖書館界同行的一次協作;信息時代圖書館工作者應該是多功能的服務人員,他們既從事圖書館業務,編目、分類,也應該編書、寫書。本書的成功編寫和推出,就是一個嚐試。
此處,我們特別要感謝華東師範大學校辦羅振國主任和各院負責人幫助組稿;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責任編輯陳寧寧、鄒西禮,為本書的內容、文字提出很多可行性的設想和建議;本書序者王世偉教授,他受業於顧廷龍門下,現在又是上海圖書館黨委副書記,由他作序,那是最為理想的了。
21世紀已經到來。
生有涯而知無涯,走不完的路讀不完的書。但願本書能給要讀書、愛讀書的讀者帶來些用處。
是為記。
盛巽昌2001年8月上海社會科學院